第十四拍
身归国兮儿莫之随,心悬悬兮长如饥。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暂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从这拍起,场景由匈奴切换到汉朝。诗人结束了因战乱而被掳西去、羁居匈奴的不幸遭遇,回到汉朝又开始了新的不幸。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诗人的痛苦无非只换了地点而已。
第一句,文姬归汉。诗人身在汉、心在匈奴,因为匈奴有她的两个孩子。“身归”,指文姬归汉。“莫之随”,不能跟随;“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心悬悬”,惴惴不安、提心吊胆状。我虽然从匈奴回到了汉朝,但孩子不能跟随,心中空落落地,犹如长期饥饿没有进食一样。
第二句,互文见义。“四时”,四季。“万物”,天地万物。诗人将“愁苦”与“万物”作比较,“万物”“兴衰”有期限,而自己的“愁苦”无期限。
回到汉朝,诗人开始了离恨新愁。每当悲痛袭来,远在匈奴两个儿子的影子就涌上心头,这种锥心刺骨的念子之痛无人可诉、无处可说。
因此,诗人将自己归汉以后的新痛苦诉诸天地万物,再次引发如同被掳西去、羁居匈奴之天问。四季万物兴衰有期限,唯独我的愁苦没有期限。
第三句,母子天各一方,梦中互诉衷肠。“山高地阔”,山势“高”,地势“阔”,似写山势与地势,意在空间上的漫无边际。山势与地势所产生的视角高度与广度在空间上的漫无边际,映射诗人内心深处思念的漫无边际。
“汝”,指诗人在匈奴所生的两个儿子。“更”,读jing,古代记录时间的工具。“斯”,这里,指诗人所在的地方。
在这一句中,诗人把母子天各一方内心深处撕心裂肺抽象的痛,具象为“山高地阔”的物。诗人对这种通感手法的大量使用,更能有效激发和调动想象力和代入感,使痛意象更加立体化。
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在东汉末年的那场浩劫中,诗人及其孩子被战乱无情裹挟着,被历史洪流无情冲散了,被汉朝、匈奴之间高山大地分隔了,母子相见遥遥无期,几乎不可能再见。
这个人间悲剧,令人扼腕叹息,令人悲怆唏嘘!汉朝与匈奴之间山高地远,我们母子相见遥遥无期,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梦见孩子来到了身边。
第四句,梦中母子相聚。“执手”,拉着手。“觉”,相对于“梦”,指醒来之后。诗人把对远在匈奴亲骨肉的思念寄托于梦,也许,只有梦才能了却心愿。
而这梦,不只有喜,还有悲。喜的是,见到了亲骨肉;悲的是,母子不能团聚。我在梦中梦见拉着孩子的手,既喜又悲;醒来之后,心痛不已,不知道这种痛苦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第三、四句,温馨之中有酸楚,酸楚之中有温馨,读来叫人肝肠寸断。宋代范时文《对床夜话》对三、四句这样评述:“此将归别子也,时身历其苦,词宣乎心。怨而怒,哀前思,千载如新;使经圣笔,亦必不忍删之也。”
第五句,互文见义。“涕泪”,鼻涕眼泪。“交垂”,交相流下来。“思”,思念。将抽象思念具象为河水,将“东流”比作“涕泪”,这种写法形象、逼真,更能有效渲染和烘托悲情。后世南唐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否受此影响?弹完第十四拍,已是涕泪四流;那东流河水,就像我思念孩子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