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拍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遗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东风和煦,大地回春。战乱结束,迎来和平。从第十二拍起,诗风为之一变,一扫忧霾愁云,节奏逐渐明快起来了。我们可以由“多”“和”“歌”“喜”诸字品出诗人久违的愉悦心情。
第一句,实写东风和煦,大地回春;喻示战乱平息,和平来临。“东风”,借代春天,类“东君”。“应律”,随着时令。“布阳和”,阳光普照,比喻汉朝与匈奴讲和。
建安十三年(208年),汉朝与匈奴讲和,两国罢兵。东风和煦,大地回春,天气逐渐暖和起来了,知道是大汉天子讲和,对苍生恩泽布德。
第二句,描写汉朝、匈奴两国老百姓重获和平之后的庆祝交欢场面。“蹈舞”“讴歌”,意在“交欢”。舞蹈、讴歌发乎心而示于人。汉朝与匈奴两国罢兵,普天之下苍生无不欢欣鼓舞。
没有人不热爱和向往和平,没有人不热爱和向往自由。争战只是贪婪帝国的梦想博弈,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只是灾难。
元代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写得十分明白:“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匈奴人民载歌载舞,汉朝匈奴两国交欢,欢庆战乱结束,从此再无战乱。
第三句,喜从天降,重获新生。“忽”,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杜子美“剑外忽传收蓟北”。“遗”,读wèi,馈赠,赠送,给予。《汉书·李广苏建传》:“置币遗单于”。突然接到汉朝使者带来的诏书,并用千金为我赎身。
前拍说过,建安十三年(208年),时任汉朝丞相的曹操得知好友蔡邕的女儿蔡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作为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把她赎了回来,蔡文姬时年三十五岁。这段史实范晔《董祀妻传》有载:“曹操素与邕善……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
第四句,悲欣交集。“得”,得以,能够。“圣君”,汉天子。据史载,营救蔡文姬的人是曹操,蔡文姬对此应该是从诏书层面感知皇恩浩荡。
“喜”与“嗟”,将诗人重获新生后的复杂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蔡文姬在匈奴苦熬十二年,终于可以踏上回乡之路了,但这天大喜事却是转瞬即逝。
“还”与“别”,残酷现实将诗人推向两难境地,她一面为即将踏上回乡之路而欣喜若狂,一面却为即将和两个儿子生离死别而极度悲伤。庆幸自己还能活着回去见到圣君,悲叹自己将要离开孩子,以后再无相聚之日了。
第五句,诗风重回哀愁,气氛将至悲伤。“有”,通假字,同“又”,前拍多处出现。“哀”,悲哀。“乐”,快乐。“均”,均匀,此处引申为“喜忧参半”之意。“去住”,去留;“去”,离开;“住”,留下。
“两情”,原指双方的心思、感情、情意。唐代权德舆 《古离别》:“两情不得已,念此留何为。” 宋代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此处指诗人一面为即将踏上回乡之路而欣喜若狂,一面却为即将和两个儿子生离死别而极度悲伤的两难境地。
在诗人笔下,她内心世界遭受的极度煎熬和不断斗争不亚于她饱经的战乱,这种要命的两难境地就像过山车一样,给读者以冰火两重天的艺术感受。
回乡的喜悦与别子的痛苦一齐袭来,诗人的复杂情绪和矛盾心理皆在“两情”二字。“哀”与“乐”,“去”与“住”,交相牵扯,互相撕裂,打破了原本欣喜若狂的美好氛围。十二拍有喜有悲,两难心情难以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