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钧诗评 | 蔡文姬《胡笳十八拍》第七拍

文摘   2024-12-09 12:00   宁夏  


第七拍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七拍流恨兮恶居于此。


      第一句,日落西山之境。“暮”,象形文字,一“日”落“草”,曰“暮”。以“日暮”渲染气氛,衬托心境。古来工诗词者,善造境达意。刘长卿“日暮苍山远”,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对诗人而言,日落西山,愈加悲凉。

      不仅如此,诗人以“风”渲染。“悲”,本体是人,非风,然诗人赋其人格,生动放大,渲染悲情。除视觉、感觉之外,诗人引入听觉,以“边声”加重悲情色彩。

      上下两个分句,一“悲”一“愁”,直奔主题,毫不晦涩,直抒胸臆。下半分句反诘感叹句将悲情呼告推向高潮。黄昏时分,北风呼啸;边声四起,悲愁袭来,无处谁说!

       第二句,南匈奴戍边之境。“万里”,并非歌颂南匈奴戍边防御工事之宏伟,而是控诉离愁别绪被无情包围和无情阻隔。由此可见,“万里”,是对“萧条”的补刀。

       诗人似在描写匈奴战事与风土人情,实则表达对匈奴的厌恶。原野一片萧条,防守哨所遍布万里,匈奴一向虐待老弱病残,喜欢青壮少年。

       第三句,匈奴生活景象。“逐”,点明匈奴游牧特点。“满”,极言牛羊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边野虽是牛羊成群,盛况空前,但诗人并未流露出一丝留恋与赞美,而把它们比作蚁穴蜂巢,侧漏着厌恶之情。哪里水草丰茂,就在哪里安寨扎营;牛羊遍野,就像蚁穴蜂巢。

      第四句,匈奴生活景象。“尽”“竭”“皆”,三个极限词点明匈奴游牧特点,诗人似在描写匈奴每解决完一处资源迁徙到另一处,实则表达了她对匈奴的厌恶之情。

       “恶”,此拍诗眼。匈奴犯边,掳走诗人,一切与匈奴有关的事物皆在诗人厌恶之列,因此,厌恶匈奴之地,厌恶匈奴之事,厌恶匈奴之物,厌恶匈奴之人。水被喝尽、草被吃光之后,牛羊马群开始迁徙;七拍悲吟,悔恨自己住在这个令人厌恶的地方。


熬字社
传播优秀文化,享受诗意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