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拍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行路难。去时怀土兮心无绪,来时别儿兮思漫漫。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豗兮筋力单。岂知重得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干。
第一句,痛楚抚弦,思渡关山。“酸”,心痛楚,鼻酸楚。“关山”,关隘山岭。“阻”,阻碍。“修”,修长遥远。“行路难”,路险难行。李太白《行路难》是否受到蔡文姬这首诗的影响?
诗人眼前不断浮现出那不堪回首却又难以割舍的关山大道,那些难以前行的重重关隘、茫茫山岭,分隔着母子,阻隔着思念。弹到十七拍时,心中一阵痛楚,鼻子发酸;眼前不时浮现出那不堪回首而又魂牵梦绕的重重关隘、茫茫山岭。
第二句,今昔对比,判若云泥。“土”,故土。“心无绪”,心绪杂乱。“思漫漫”,与十六拍“思茫茫”“诉苍苍”尾字用法同。“去”,被掳西去匈奴;“来”,重金赎身,回到汉朝。一“去”一“来”,杂乱心绪,悲欣交集。被掳西去的时候,心中怀念故土,心绪杂乱不堪;被营救回到汉朝时,却是骨肉分离,无尽思念。
第三句,描写塞上荒凉,刻画沙场惨状。“黄蒿”,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茎直立,有异味。“瘢”,读bān,创伤或疮疤愈合后在皮肤上留下的痕迹。
以“黄蒿”之“枝枯叶干”,衬托塞上之肃杀;以“白骨”之“刀痕箭瘢”,反映沙场之惨烈,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就此句而言,诗人似乎忘记生离死别,而将情绪转向战后疆场,实则再次控诉该死的战乱。塞上黄蒿枝枯叶干,沙场尸骨刀痕箭迹斑斑。
第四句,描摹边塞风光,表征战场凄凉。“凛凛”,寒冷,如第五拍“冰霜凛凛兮身苦寒”。“豗”,读huī,撞击,轰响。“饥豗”,按句意,此处指人困马乏、饥肠辘辘。“单”,单薄,羸弱。
诗人为何要暂停思子之痛,而将思绪转向曾经令她痛心疾首、昼厌夜恶的匈奴?因为那里有她的孩子,有她剪不断、理还乱的思念。春夏之交,风寒霜冷;人困马乏,饥饿疲惫得没了力气。
第五句,“得”,能,多次出现于诗中。“阑干”,纵横错落。三国魏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金代史肃《宿睦村》:“阑干河汉已西倾,独坐披衣过五更。” 明代杨基《岳阳楼》:“春色醉巴陵 ,阑干落洞庭。”
诗人再次感叹自己被掳西去,未曾料到还能重回长安;故国归来,恍然一梦;喜极泣下,悲极泣下,不知是喜是悲;悲欣交集,泪如雨下。未曾想到我还能重回长安,悲喜交加,感叹不已,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