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色连天碧,潮声入耳清。
柳钧简评: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叫五绝,押庚韵。此绝题目干脆利落、言简意赅,犹如极盛年华拳王泰森出拳那般丝毫没有拖泥带水。此绝类王季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补语式语态。诗风轻盈曼妙,意境相谐共生。
自古游记诗,不乏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觉乃至通感之法。此绝“远”“轻”“碧”“清”等韵脚处理,极度契合美学所求,赋予全诗画面感以无限追加。“浮沉”,不仅着墨湖水荡漾,而且描摹湖水潋滟,“浮沉”“来去”句内反对、句间相对,足见诗人匠心之独具。
至于“浮”“来”是否以白乐天诗学禁忌平头之说来要求,我看倒在其次,不可以律害意。李太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以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已明白不过。
咏落叶
苍天冷面似寒冰,怯弱秋蝉已禁声。
独有疾风传快语,满城高士半飘零。
柳钧简评:起句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亦非空穴来风,而是为落叶空间布局,将落叶置于天地之间,以苍天之大背景衬托落叶之傲然,以秋蝉之小意象反衬落叶之凛然。
“怯弱”,实写秋蝉,虚写落叶。“独有”二字,意境全开。“满”与“半”,可一分为二,“满”者,一城秋叶;“半”者,一地落叶。此处最妙者,“半”也。
自古写落叶者,多为凋零伤感之物,然诗人不遗余力赋予其以高士之名,可谓全诗最精彩之处。“高士”意象,明代大才子高启曾拟作梅花,如“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全诗围绕一“咏”展开,而且达到“咏”之目的,合句极其高古,诗学欲言又止、言外之意之道皆在此中。
秋登览山写意
舟从峡口去,水入贺兰清。
飞影湖中落,青山云外横。
纹生潜素鲤,叶动起黄莺。
剩有枯荷在,秋声自可听。
柳钧简评:遣词造句信手拈来,可见诗人炼字不凡。全诗采用移步换景之法,以“登”述“览”。“去”“入”“落”“横”“生”“潜”“动”“起”“在”“听”一连串动词的大量使用,毫无臃肿之嫌,却有叠加之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去”,意境为此即开,势如李太白“天门中断楚江开”。“入”,替代此仄声字很多,但只有此字可胜任水悠然而入之态,更能以水衬托雄浑贺兰山以柔美。“落”,言影而非言物,若用“映”,不仅有撞韵之嫌,且索然无味、平淡无奇。
“横”,前者“去”“入”“落”三字合成动态之美戛然而止,青山横卧白云之唯美静态跃然纸上,呼之欲出。韦义博有“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生”“动”为因,“潜”“起”为果。“潜”,因客体“纹”而隐;“动”,因客体“叶”而起。诗人不仅深谙诗学,更知色彩学,“素”“黄”并非词素相对那么简单。试想:素鲤、黄莺与绿水、青山、白云融合一起,可成怎样一幅画?
合句对“枯荷”体察参悟之诗心难能可贵,窃以为,诗道最妙之处,莫过于此。若说首联、颔联、颈联着墨“秋色”,尾联则着墨“秋声”,已露“声”“色”,既成秋画,诗人堪为大写意之高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