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王二年,西周发生了地震。周太史伯阳甫采用喻谏方式,以阴阳平衡说向周幽王进谏。伯阳甫这个人不亚于周幽王的父亲周宣王身边的召公、周公二相,他认为“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也就在这一年,“三川竭,岐山崩。”如果周幽王明白的话,应该知道伯阳甫所说“阳”指仁政,“阴”则指暴政。周幽王充耳不听,“嬖爱褒姒”,废了太子,立褒姒儿子伯服为太子;废了太后,立褒姒为太后;更甚者,因为褒姒不爱笑,为博得她笑一下,周幽王视烽火如儿戏,操作了几波烽火戏诸侯,诸侯最后一个一个离他而去。
最要命的是,周幽王对石父言听计从。石父这个人“佞巧善谀好利”,深受周幽王宠幸。见周幽王暴政搞得天怒人怨,前太后的父亲申侯联合犬戎等讨伐周幽王。当周幽王再次举起烽火召集兵马的时候,没有一兵一卒前来,最后被诛于骊山之下。
周幽王的国非不强也,兵非不利也,马非不壮也,忠臣非不忠也,佞臣非不佞也,最后饮恨骊山。后来的楚怀王也如出一辙,宠爱郑袖,宠幸佞臣靳尚,加上张仪与靳尚交情不浅,大耍离间之计,忠臣屈原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无力回天。
如果遑论屈原的话,不仅是当时他的老板楚怀王不理解,还有和他一起同朝上班的佞臣靳尚不理解,更别说老板娘郑袖了,于是他以今人看起来极端的方式向楚国告白。时至今日,我们依然看到,他依然活在几千年的人们的心里,全世界想他、念他、敬他。楚留香——是屈原留给楚国的一剂苦药、一剂良药。
屈原不在了,人们吃着因他而生的粽子,坐着因他而作的龙舟,过着因他而定的节日,说着因他而起的话题:屈原太傻了,太极端了!
如果说屈原傻,介子推不是更傻吗?他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老板煲汤,老板发达之后给他荣华富贵,他恁是“不言禄”,至今急坏一些人——到嘴的羊肉,况且老板该还腿肉,你倒是“言一下禄”啊!这就是人性。
介子推非但“不言禄”,一个人离开还不够,竟然背上母亲躲进绵山,最后被老板一把火烧死在绵山。用古人的眼光看他们,古人何在?但留存的正史、野史在的,他们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不因为你的好恶口味而存在,否则的话,你会质疑和取笑夸父、后羿、精卫、愚公的,虽然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些主谓宾一应俱全的词汇貌似很浪漫、很凄美、很荡气回肠,你还是会问:这是真的吗?我凭什么信?以此类推的话,别人凭什么信你?
湖南小品王大兵写过一个小品叫《赛诸葛》,里面有个老实巴交的致富能手叫“蠢得死”,照此来看,前面的那些人是不是更“蠢得死”?你可以躲在角落里沉默,但是不要诋毁和嘲笑比你勇敢的人,因为他们争取到的光明也许会照耀到你。
太史公根本不会随意浪费一个字,也不会轻易使用一个字。对于赵高这个宦官,太史公先生只用了两个“亦”字和一个“皆”字,活脱出这位遗臭万年阉党的阴险与毒辣。
秦二世不会不明白,在他老子秦始皇盖起的那座非框架结构的宫殿之上,不会站着一群傻子,更不会坐着一个傻子——事与愿违,正是这群傻子使得赵高目空秦国、指鹿为马、为所欲为。
在赵高自导自演的这出宫廷剧中,有三类角色值得细品:第一,默不作声者。这类人看着分明是有问题滴,如果先杀驴,猪也是这么想滴,先杀谁都不好使。第二,言鹿为马者。这类人是精致投机主义者,他们曾透析过赵高的肠肠道道、心房心室、心脏肝脾。第三,言鹿为鹿者,是些老实人,他们只会给人看病,不会给驴看病,如何知道赵高的病灶属于非人类的——一旦变了驴心,只能靠言鹿为马的兽医们为其把脉了。
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在邯郸的秦始皇赵政(秦嬴政姓赵,以“正”取名“政”)对嫪毐不可谓不宠幸有加,“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一个“恣”字,意在嫪毐红极一时),“事无大小皆决于毐”(一个“皆”字,意在嫪毐权倾一时),“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国”(一个“更”字,意在嫪毐位尊一时),但他矫诏秦王御玺和太后玺发难秦国,“车裂以徇,灭其宗”(一个“灭”字,意在嫪毐身败一时)。人心不足蛇吞象,嫪毐不作不膨胀。
始皇西巡、东巡、南巡、北巡,一路处处“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却以“焚书坑儒”的标签给秦人出示了秦德与秦意的名片。李斯提出的焚书计划与始皇销兵器铸十二金人计划如出一辙。焚书易,焚心难。民国有人把中国的落后归咎文字,他们意欲废除东方象形文字而采用西方字母文字。
赵高说“群臣”“进邪说”,仿佛自己没“进邪说”,他对秦二世胡亥说“天子称朕,固不闻声”,“于是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弄得“公卿希得朝见”,只“闻”赵高一人之“声”。
秦始皇十四年,韩非子出使秦国,被秦始皇用李斯的计谋留在了秦国,最后客死云阳。既是韩非子不在秦国,法家思想已贯穿秦始皇、秦二世时代,绝非韩非子所能解的。
历史除了相对性,还有相似性与耦合性。吴王夫差赐剑伍员以死,忠心耿耿的伍子胥死后,三千越甲尽吞吴,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夫差追悔莫及,仰天长啸:“吾无面以见子胥!”最后引颈自刎。 吴国灭亡了之后,历史重演,勾践赐剑文种以死,忠心耿耿的文种不得不自刎。
范蠡曾忠告过文种:“(越王)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可怜文种忠于愚忠。勾践这个人是大禹的后代,为了复国,舔尝夫差大便,并说恭喜大王贺喜大王,您身体好着呢。历史也出奇得相似,庞涓加害孙膑的时候,孙膑抓食猪粪。对于勾践,万物之中有一类,科莫多巨蜥。
比对阅读范蠡与老子,他们相差有年,处世如出一辙。范蠡“终不返”,老子“莫知其所踪”。大凡智者着眼于“面”,不纠缠于“点”,他们不仅洞悉历史周期律,更洞察人性周期率。
文种,本来是个楚国人,受楚王指派出使越国。这个时候的越国宫廷动荡,楚越盟约危在旦夕。文种以超常智慧、务实外交风格稳住了摇摆不定的勾践,却因阴谋卷入越国宫廷之变。文种和朋友范蠡一起协助勾践平息了宫廷内乱,被勾践拜为上大夫。从此,文种被传为千古谋臣、干臣、铁骨铮铮谏臣。
起先,文种治国理念是见缝插针,即争取短暂和平而加强建设,因为他深知战争是靠殷实“家底”来支撑的。当这种战略思想与越王发生分歧时,他就用“为国吊丧”、“寡妇三哭”的极端手法进谏,招致越王震怒,更令主战将领反感,力主杀他而稳军心。文种因此再入大狱,以绝食方式迫使勾践见他。
勾践入吴为奴后,文种受勾践重托以相国身份守国,他一面与民休养生息、抚慰战争创伤,一面积极游说吴臣、力救身囚吴国的勾践。
勾践归国后,文种献出了“灭吴七术”计划,有力推动越国一举灭了吴国。但文种不听范蠡劝告,仍滞留越国为相,在要和平还是要称霸的战略方针上,与勾践发生了强烈冲突。
当勾践以夫差赐死伍子胥的同样方法赐文种之死时,文种仍执迷不悟,只怨勾践无情无义,却不知自己与勾践形同陌路。某种程度上说,文种之死无可避免,是“王者之道”与人性不可共存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