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下的铁枷之迷
图文/慈 航
第一次见到岳阳楼下的铁枷是在岳阳楼景区内。岳阳楼西下 200米左右,是东吴鲁肃的点将台。在点将台左侧 30米处陈列着一枚长 2.6 米,厚 0.34 米,重约 7000余斤,两头呈燕尾形的铁枷。为了方便游人参观,特意增设一个景点,1980年5月,将这枚铁枷从点将台下的湖滩上移上来的。当时,一共发现了三枚,散放在驳岸前的湖滩上,每年枯水季能够见到。
今年特别干旱,湖底水落得厉害,第四牧铁枷呈现在人们眼前。清光绪《巴陵县志》载:“铁械在城西门外水次,制度甚工。凡五,其一较小。”在岳州府、县志中还有把铁枷称为“铁杻”,它们质料坚实,表面呈黑褐色,是生铁所铸造。这四枚铁枷好像是同一个模子铸造而成。
这些铁枷是哪个朝代铸造?功能是什么?到现在还是一个谜。历史文献没有明确记载,后人众说纷纭。它的作用不外乎六种说法:一是因为洞庭湖风浪险恶,为了保护岳阳楼基础的安全,特以镇湖怪的“厌胜”(yā shèng)铁枷(厌胜,意即厌而胜之,旧时中国民间一种避邪祈吉习俗。系用法术诅咒或祈祷以达到制胜所厌恶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二是稳定岳阳楼地基的;三是古代官府竖立旗杆的铁座;四是船只停泊系锚的“锭石”;五是司马炎为消灭东吴用铁链封锁湖面时,两端用来系铁链的铁锁,拦截战船用来锁江用的;六是钟相、杨么在洞庭湖组织农民起义时铸的阻船墩。
我们不妨先听听岳阳楼下铁枷的传说:
相传有兄弟俩同在玉清观学道,修行多年。一天,他们在道观里谈到各自的道行功底,互不相让,决定比试一下。弟弟指着桌上的砚台说:“我把这砚台里的墨水喝下去就能化成一条乌龙,搅得洞庭湖洪水滔天。”哥哥说:“你敢兴风作浪,与民为害,我就有办法降伏你,不信你就试试。”话刚说完,弟弟端起桌上的砚台,把砚台中的墨汁一饮而尽,天空中立刻电闪雷鸣,大雨如注,弟弟化成一条黑龙,破窗而出。洞庭湖水陡涨三丈,整个岳州城在风雨中飘摇,猛涨的洪水像是要把岳州这块土地冲到汪洋大海中去。哥哥见状,立刻拿了一张白纸,用剪刀剪了几个纸枷,接二连三向洞庭湖中抛去,纸枷到了水里就变成了铁枷,死死地枷在正在兴风作浪的乌龙身上,乌龙就再也不能乱动了。但是龙头和龙尾依旧在搅个不停,为了防止乌龙复出,哥哥一不做二不休,在龙头上压了一座大塔,龙尾上压了一座小塔,在龙身的铁枷上又加了一座城楼。大塔就是慈氏塔,城楼即是岳阳楼,小塔位于岳阳楼以北的七里山。(现今大塔、铁枷和城楼都在,小塔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遭雷电击毁。)
我们再听听岳阳楼下铁枷的故事:
公元280年,建巴陵县,县治设巴丘城(后改称巴陵城)。当时城墙都是泥土夯筑而成,每遇洪水崩塌湖岸,城墙颓毁,严重危害百姓的生命财产。巴陵知县召集全城的绅商长老商议对策,应对洪水侵蚀。有人说,只有年年向洞庭龙王烧香进贡,方可免灾。有人说,造成年年洪水冲刷湖岸的原因是洞庭湖中的蛟龙作怪,兴风作浪,洪水泛滥,只有祷告上苍,再派天神下凡,像后羿斩巴蛇一样,斩杀此为非作歹的蛟龙,才能止住洪水。有人说,有些滨江临水的城市为免除洪水灾害,在水边放置铁牛等,以镇江压邪,我们也可一试。有人说,洞庭湖的蛟龙太厉害了,铁牛不见得能镇得住,必须要想办法将其锁住,让它永世不得翻身,不如像我们给囚犯戴枷一样,铸个铁枷将这妖孽锁住。用什么样的铁枷呢?大家商量结果:铸蝴蝶形铁枷以锁妖龙。两边弯曲似利刃,整个形制似一种叫戟的兵器,蛟龙如若缠上,便会被切成几段。根据西面城墙的长度,以每150米为准,摆放一个铁枷,共铸五枚。城西北、城西南两处城角各放一枚小型铁枷,中间再放三枚大型铁枷,每枚铁枷大型的约1000斤重,小型的500斤重,沿城西湖滩一线摆放以镇恶龙。后来,五枚铁枷铸成,择良辰吉日,焚香祷告,将五枚铁枷抬送至城西湖边沙滩上,全城百姓出动,齐齐跪赴在地,愿上天保佑就此锁住恶龙,以保城池与百姓安全。
最早记录岳阳楼下铁枷的文字是北宋时期。徽宗时,被谪监岳阳酒税的范致明在《岳阳风土记》中说:“江岸沙碛中有冶铁数枚,俗谓铁枷,重千斤。人铸铁如燕尾相向,中有大窍径尺许,不知何用也。或云以比压胜,辟蛟蜃之患;或以为矴石,疑其太重非舟人所能举也;或以为植木其内,编以为栅以御风涛,皆不可知。”
南宋时,张世南在《游宦纪闻》中写道:“绍定癸巳(1233年)七夕后一日,予甥董若金忽语予云:‘适有自弋阳(今江西省东北部)来者,言县境桃花步渔人,入水见一物,长八尺,博四尺有五寸,约四百余斤,两头如燕尾,腰有眼,其二圆,其三如半月,非铁非石,图形以示云’。……予应曰:‘此不难别,其制绝类岳阳楼下铁枷,必县傍溪中,古有龙崇,时得道之士如许旌阳者,铸为此物,以镇塞妖蛟蜃穴。岁月深许,水所渍,故不类铁’。”他针对社会上一些附会之谈进行批驳说:“岳阳河上数枚,人以为厌胜铁枷,或认为湖贼王幺(应为杨么之误)碇石,或云昔人拒敌锁江之具,《图经》皆疑其非,或附会者曰:‘晋太康六年(285),大举伐吴,二月戊午,王、唐彬,击破丹阳监,吴人于江渍要害处,并以铁锁横之。’以为此物。今观弋阳所出,可名之锁江之具乎?以此验彼,厌胜之物明矣。”
据明代《隆庆岳州府志·岳州府图》显示:在岳阳楼城门之下,有四大一小五枚铁枷。明万历末(1583年)张元忭在《巴陵游览记》记录:“城外有铁铸方佛五枚,陷沙碛中”,把铁枷称为“方佛”。又载:“城外有铁铸方佛五尊,盖晋伐吴,吴人以铁锁横截之,此殆植标系锁之具耳。”
侵华日军到了岳阳后,曾找一些专家对铁枷进行一番考究,考究来考究去,也未弄清铁枷究竟是何物。日本人认为是一件神物、宝物。1942年,日军想把这几枚铁枷弄到日本去,他们用钢丝绳锁住铁枷,再用汽艇拖拉。结果,铁枷纹丝不动,钢丝绳则反而崩断,铁枷与湖滩已融为一体,日寇只得放弃,铁枷得以保存。
这些铁枷无疑是与洞庭湖、岳阳楼密切相关。古时人们对自然灾害既无法抵御,又没有科学的解释,原本笃信佛、道教的封建帝王官吏百姓,只好借助神的力量。结合以上传说、故事、历史文献等综合考虑,笔者认为铁枷产生于晋代,具有“厌胜”和“防御”功能,切合当时实际,参考价值比较大。
还有一个让笔者不解的问题:号称“八百里洞庭”在不断缩小,洞庭湖的淤积已使河床抬高了好几米,按常理,这些铁枷早就沉没在淤泥之中。可这些铁枷(除未发现的小铁枷)却依然在岳阳楼下洞庭湖的滩涂上面,随着湖滩的增高而增高,像浮在湖滩上一样,而且保存完好。
看到这些永不沉没的铁枷,我不知道浩浩汤汤的洞庭水下埋藏了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作者简介:慈航,祖籍安徽桐城,生于江西彭泽,客居湖南岳阳,硕士,副教授,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著有杂文集《活在信仰中》、散文集《洲上往事》、诗歌集《觅光》、教育文选《我的教育梦》、传记《科学家康鹏传》、随笔集《教育情怀》《后乐园笔记》、译著《湖滨维新》等,主编《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编审:蒋正亚 公众号管理:严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