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完成//带孩子"下田"

文摘   2024-12-10 06:23   湖南  

带孩子"下田"

文/余完成

一放暑假,16岁多的女儿和快14岁的儿子就闹着要回乡下伯伯家玩。我也在心里默神:农家的后代进了城,不能老呆在城里,放了假回去一下,至少可以让他们仍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长辈、同辈、乃至晚辈们保持联系,加深感情。十几岁的人了,尽管做不了多少事(在农村,起码早就当作半劳动力使用了),回去了也不能老是玩,而应当到田间地头去尝尝起早摸黑、上晒下烫、满身泥水、汗流浃背、深一脚浅一脚、泥一脚水一脚的真正滋味,加深对“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性认识……于是,选在“双抢”的高潮时刻,于7月18日星期天,送孩子回到了老家汨罗市楚塘乡金沙村。

到家时,兄嫂、侄子们都在屋门前田里扯秧、插田。看那阵势,早稻扮完了,晚稻也只剩下一两亩田没有栽了。机遇难得,时不我待 !稍事休息后,我顾不上兄嫂和邻居们的劝阻,就带着孩子们往秧田里跑。

刚下田,还没等我来得及与兄嫂们寒喧,儿子像是顽皮又像是埋怨地抢先破了题:“人家在城里靠下海,搞第二职业赚钱,我爸就咯本事,只会上点呆班,拿点呆工资,还长期忙不赢。今天可好,一回来就要我们下田。”

“爸不会游泳下不得海,但扯秧和插田还是比你们强。”我一边有点不服气地打断孩子的话,一边请孩子他大伯——一位年过五旬、忠厚老实,且对田里功夫颇具功底的农民,教生来第一次下田的孩子们扯秧 。

他大伯一把将两个孩子拉到自己身旁,边说边示范,一一告诉孩子们扯秧的要领:人要蹲成个什么姿势,才扯得快又轻松些;力要如何下,才容易扯又不伤秧根;泥要洗到什么程度,才挑起来轻些,栽下去又易得活些;还有,把(缠)秧的稻草如何缠着,才扎得紧又好解些……

扯着,扯着,约摸过了两个小时,我看孩子们要扯起那根系发达、茎杆粗壮的杂交秧苗,好像连吃奶的力也用上了。他们脸上、衣上都沾满了泥水,便想叫他们歇一歇。可还没等我开口,他大伯见孩子们的劲头仍不减下田当初,又好像同我打了商量一样,就边继续带着孩子们扯秧,边对孩子们上起了“政治课”。

当时,邻居家一个约摸八九岁的细伢子正在附近一坵田里插秧,孩子大伯就对开始埋怨我不会“下海”的儿子说∶“凯凯,你哩伢崽(父子)今天要是不回来,一定在城里洋房内吹电扇、看电视……你看农民和农村里的细伢子多辛苦。农民烂脚烂手作一年田,成本又高,收点谷子买不起价,搞不了几个钱……特别是今年,气候又不好,早禾(稻)每亩要比去年减产几十百把斤……不过,好在搭帮毛主席、共产党,修了水利,通了电。要不然,我们这河墈上的高岸田就冒得水栽晚禾(稻),只能种养麦、泥豆,或是留点禾荪子(指再生稻),每亩只搞得百把斤。莫说卖钱,就是肚子也饱不了……你哩(们)一家人住在城里,你爸妈工资不高,你姐弟读书开支大,生活肯定比不上那些好人家。你们千万莫去比啊。我哩农村有两句土话,叫做'知足常乐','人在福中要知福'……”

他大伯顿了顿,又对正在电力学校读中专的女儿说,“意儿,你在学校读的么里(专业)?毕业后如果分到变电站管送电,就要多为农民伯伯想想,千万不要随意停农村的电。特别是像现在咯号时节,灌田、排渍、打米,农村一时也离不开电啊!……”

一时间,秧田里除了他大伯的“唠叨”声,几乎静得很。我暗地里看了看孩子,不仅秧扯得蛮好,而且听得也很入神。可能是环境能够改变人吧,孩子对他大伯这堂“政治课”的态度,也就没有往日对待我和他妈给他们忆苦思甜时那种不屑一顾、甚至反感的神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叫我从心底生起一股喜悦:今天这田真没白下——尽管它不比“下海”能捞钱,也没有真正为孩子他大伯抢插赶季节起什么作用,但在精神上,让孩子也使我自己得到了在城里难于得到的……

注∶(写于一九九三年七月二十七日,曾被《汨罗报》和《岳阳工运》刊载)

作者简介:余完成汨罗江边余家墈人,生于1950年,恰逢当地“土改”完成之时,故得其名;后随时代车轮一路向前,逐渐成长成年成家,至退休赋闲在家。

编审:蒋正亚    公众号管理:严小平                  

巴陵老街故事
本公众号目的:挖掘整理巴陵老街故事,传承再现巴陵文化,扩大文学艺术交流,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 本公众号以此为交流平台,聚集巴陵各路精英人士,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努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