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舍
修学佛法,很重视发心,有这样四种既接地气,又很高阶的“利他心”——慈悲喜舍。因为面对的是无边无量的众生,愿他们都能离苦得乐、福报无量,由此而生的功德也是无边无量,故称“四无量心”。
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修“四无量心”,就是用佛法的智慧来构建和处理我们与他人、与众生的关系,可以减少很多的烦恼和矛盾。
慈 心 无 量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慈,就是给予他人快乐。人们都希望自己快乐,是否能够推己及人,希望一切众生也都快乐,当然最好是自己也能够给众生带来快乐。
当我们在佛前祈愿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成功的时候,也请记得,真心实意地祈愿一切众生也能远离苦恼和危险,善愿皆能成就。就如同为自己祈愿一样真诚,观想众生都在幸福微笑、健康有活力的样子。
愿力是很神奇广大的,当我们生起这样的慈心时,我们的话语会变得柔和,行为更加友善,心念更是善和美,那些瞋恨、伤害、对立、嫉妒、怀疑等念头都逐渐消弥,我们自己的心门就会打开,心量就扩大了,从身体到精神都放松缓和起来了,这是再好的美容或保健都比不上的效果。
在生活中,对他人、对众生修慈心,并不是说只能无条件地牺牲、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用慈悲和智慧,用更好的方式,也向自己发送慈心,安抚并化解自己对立、愤怒的情绪,然后用一种理解、接纳、关怀、有建设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如果只是在情绪上随意发泄,依然解决不了问题,甚至还会导致冲突升级、两败俱伤。
比如,在高铁上遇到多动吵闹的孩子,先理解不同孩子确实有不同的天性,家长的认知程度、教育能力确实存在差别。向自己发送慈心,缓和自己的情绪,生起希望自己、孩子和所有乘客都能旅途愉快的心念。想想是否有能够引导孩子安静下来的巧妙办法,礼貌但坚定地向对方提出正当的要求,或请高铁乘务员介入解决。当我们提出的理由是正当的,提出的方式也让对方感到被尊重,就开了一个好头。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发泄情绪,何必用瞋恨和攻击的方式来表达诉求。
悲 心 无 量
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悲,就是拔苦,愿众生减少痛苦,愿尽自己所能将众生从痛苦中解救出来。修习了悲无量心,这颗心会变得柔软,时时能生起怜悯和关爱之心,也能从中更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的真正价值。
佛教提倡的慈悲,与儒家的“仁”有相似之处,但内涵更深广。儒家提倡“仁爱”,却有局限性,例如“君子远庖厨”之说,虽不忍见动物被杀,但只是躲避,并未进一步倡导以不杀生来实践对生命的尊重。而佛教所提倡的不只是远离,也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同情心,而是“同体大悲”,众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
例如一位母亲对待病中的孩子,哪怕再大的痛苦,也愿意由自己代替孩子承受,甚至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孩子的健康。但这还不是佛教说的悲心,母亲往往只对自己的亲生骨肉这样,而不能遍及一切众生。菩萨和修行人的悲无量心,是将一切众生视为自己的亲子骨肉,所以是无量。例如观世音菩萨就是慈航普度,不分身份闻声救苦;地藏王菩萨也誓愿入地狱,解救所有地狱道众生脱离苦难,起誓不落下任何一个。
修习悲无量心,可以先从最容易让自己生起悲心的亲人好友开始,进一步,扩展到同事、邻居,再到与自己无关的大众。最后,一定要去扩展到自己的冤家仇敌,修得到不到位,这个环节最见真章。
喜 心 无 量
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喜,就是指随喜的心态,对治的就是嫉妒心。通常,人们往往会因执我而心生嫉妒,总有一种酸酸的感觉,很难发自内心地随喜他人。看到身边人做了好事、获得成功、生活幸福时,第一反应是真心地为他高兴、欢喜赞叹,还是觉得他做秀,或只是运气比我好?“希望你能过得好,但不要比我好”,是很多人的真实心态。
平时翻看“朋友圈”,遇到别人晒幸福,这就是修喜无量心的机会。可以从亲友开始,就像父母对孩子取得成就那样感到欢喜、自豪,再扩展到更多人,陌生人、新闻里的人。最后,哪怕是对手、是和我们有过节的人,对他们的善行和成就,同样要能生得起随喜赞叹的心。
随喜不仅体现在语言上,更要发自内心,否则就是口是心非的假话了。除了心口合一,还可以进一步落实于行动,比如对方发起或参与了公益活动等善事,我们也可以添砖加瓦或出人出力,以实际行动来随喜善行。
修好喜无量心,生命中就没有对手,也没有敌人,天地广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零和博弈,我们是同行者,我们都可以越来越好。
舍 心 无 量
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huì)心。这个舍,是平等的意思,是相对于“分别”而言的。修习舍无量,就是对亲人和冤家一视同仁,对自己遇到的顺境和逆境不起分别,不起爱憎,以平常心处之,并且,将这一心态扩展到一切环境、一切众生。
发愿希望一切众生快乐并不难,但细细去想,却难在是否包括曾经的冤家仇敌、甚至是曾经伤害自己的人,是否都能平等无别地生慈心、悲心和喜心,都能放下怨恨为他祈愿快乐安康。
世人在给予他人帮助时,内心其实不自觉地都会有衡量:他是否值得我帮助?会不会对我造成麻烦?不知不觉中,帮助他人就变得有前提了。但菩萨绝不会这样想,真正的修行人也不会,因为他们深知现世的恩怨都是过去的因果,个人与众生本是整体,越多人身心安乐,世间就越祥和安宁,世间中的个人也就更喜乐。如果真有前世的积怨现前,也只有用慈悲喜舍之心,用真诚才能更好地化解,当对方安住在身心喜乐之中,自然也犯不着再揪着你不放了,这才是化解宿世恩怨最好的办法。
很多人会忽略修舍无量心的另一个难点,那就是如何对待最亲爱的家人。是否能够像对待其他人一样,平等客观地要求和对待自己的亲人,尤其是孩子。例如,作为父母,是否能够接纳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的宿世因果和选择,在他们成年后不要再试图操控孩子的人生。
心无量 福无量
修四无量心是佛教的根本精神,也是自利利他、积累功德的好方法。利他很好理解,而在自利上,既是调整自己的心行,也为自己积累了福报。
认识到自己瞋恨和嫉妒心重,就着重修慈心;性情冷漠、与人相处不畅的多修悲心和喜心;自认为“爱憎分明”的就着重修舍心......在修四无量心的过程中,能体会到由此带来的轻松感、幸福感、价值感,这又反过来增强了继续修无量心的信心。日积月累,脱胎换骨。
修四无量心的功德极大,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真实的人和事,切切实实地生起“慈悲喜舍”之心,行善、布施、随喜。而且在发愿时,念念想的都是让无量无边的众生快乐、远离痛苦、随喜赞叹、利益他们,善因无量无边,所生善果和功德自然也是无量无边。
修习四无量心的重要性和原理都不复杂,但说和做还是两件事,再简单的招式,练到“纯熟”乃至“顶尖”,就是绝学。
可以依照次第由浅入深,先从身边的“朋友圈”开始修起,当形成习惯,毫不费力就能生起慈心、悲心、喜心后,继续扩大到不认识的众生甚至曾经结过怨、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
最后
再让我们共同念诵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