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为什么菩萨戒谁都能受?
佛在《梵网经·菩萨心地品》中说,“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婬男、婬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按照菩萨戒求戒的资格来讲,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佛的七众弟子可以受;甚至身体残缺的,性别模糊的,乃至淫男淫女,各行各业都可以受。
为什么菩萨戒谁都能受?因为菩萨戒属于大乘戒法,它是大乘的见地,它的得戒前提是智慧的层面,是心地的层面。
在这个地球上,各行各业都有菩萨,他只要有大智慧,只要听得懂师父讲的每个人“人性当中的佛性”,能发起大道心,能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可以受戒。
这个发心,跟身体是健康还是残缺,跟什么行业都没关系。上到国王大臣,下到贩夫走卒,无论贵贱,都可以受戒。讲到底了,一切“人非人等”都可以受。因为四生六道,哪里没有菩萨啊?所以说,“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受菩萨戒的时候,他只要听得懂法师讲话,只要听得懂这个大乘心地,他只要相应,就可以得金刚宝戒。
这个金刚宝戒,上通十方诸佛菩萨,下济一切六道群灵。所以,只要听得懂,他就能入到自心本位,觉醒自己的菩萨种性。
从理上讲,众生当下各个都有佛性;从事上讲,菩萨戒本身也通于过去,谁知道这个娑婆世界,哪一个人不是菩萨再来的?如果过去在佛前、菩萨前如理秉受过菩萨戒;在佛法中,无论是正法时代、像法时代,还是末法时代,发起过菩提心的人,那他生生世世流转,无论在各道显现各种形象,他那个金刚宝戒的体都在。只要遇到因缘,就会恢复。
所以很多受菩萨戒的人,一听到这个就心生愉悦,在法会中感应道交,身心震颤,泪流满面。同样的,这一生受了之后,它也能覆盖未来际。一直到成佛,这个戒体都在。
02
菩萨戒的功德
五戒不可比拟
受了三皈之后,我们要进求五戒。五戒的功德虽然很大,但菩萨戒却又百千万亿倍地超胜于它。因为五戒只是“别解脱”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身口意所摄的范围相对有限,而菩提心戒是统摄一切的。
就像我们这个地球在太阳系里小如微尘,太阳系在整个银河系里又小如微尘,银河系在整个浩瀚的星系宇宙里又小如微尘。无量无边的星系在华藏世界海里,又犹如微尘。广大无边的浩瀚星系跟虚空比起来,虚空则更为广大。但是虚空跟我们的心比起来,还是我们的心大!
菩萨戒,是缘于我们的心性,甚至是缘于“心中之王”的。因为这个心实际上很复杂,它有正心,也有邪心;有广博的心,也有狭隘的心;有人天的心、声闻心、缘觉心,也有三恶道的心。那我们受菩萨戒所发的是什么心?是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佛心,这个就叫“心中之王”,心王能纳一切。这也是《华严经》中所说的“一真法界”之心。
这个道理,谁听都可以,只要听得懂。但听得懂又不容易,所以要三皈、五戒循序渐进。但也有锐利的种姓,他一听即懂、一闻千悟。所以,菩萨戒得戒有渐修的方式,也有顿悟的方式。
03
一切情非情境
构成了我们的戒体
我们了解这个道理了,我们要做菩萨,以这个高度来看世界,那真的是不能轻慢任何一个众生。不单单不能轻慢人,一头牛、一条狗都不能轻慢,甚至连大山、树木、河流、一根草你都不能轻慢。因为以菩提心的高标准来看,一切有情世界都有佛性,一切无情世界都有法性。
我们得戒的体不仅要依于戒师,依于这个“有情”。实际上,整个做法的过程,整个寺院的环境,我们在大殿、在法堂、在戒堂,这全部构成了我们菩萨戒体的内容。
从理上来说,这个菩提心的金刚体性无不所包,无不所含,周遍法界。但是对我们受戒的人来说,从事上来说,它又是一种缘起法,它需要有情,也需要无情,这个道场的“情非情境”构成了整个的戒体。
我们现在看这个法堂是物理的,但是从菩提心的角度来说,它又是光明的、清净的,它是三宝地,是我们受戒的坛城。有情无情境都变成了金刚体性。它在我们生命当中就变成了戒法,就会统摄我们的身心,任运地遮一切恶,任运地行一切善。
从菩萨戒体自身的任运上来说,它遮的恶是无量的,行的善也是无量的,所以这个心地宝戒的功德,岂止是身口意三支的五条戒可以比拟的。
一旦讲起菩提心戒这个话题,不要说我们人类,就是诸天天神、诸天天王都欢喜庆跃。因为这个法门是甘露门开,是成佛的大道。我们对受戒的因如果能够相信的话,就会断除疑惘,就会知道轮回大海的种种是因何而起,于轮回境怎么得解脱,怎么登上诸佛的舟航,这个道理就明白了。
如果这个明白了,我们的心就有了坚定的方向,我们的人生也会勇猛精进,生命就进入了良性循环。以菩提心为引导,就会与诸佛菩萨同安住于大乘之中,如山如海,不动不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