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戒是什么
对于菩萨戒的误区
1、误将菩萨戒视为只有出家人才需要遵守,或认为菩萨戒高不可攀。
《梵网经》中明确指出,不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可以受持菩萨戒。“凡夫在家、出家,一切菩萨皆应受持此戒。”
在某些佛教传统中,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可能会有更多出家人受持菩萨戒的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家修行者不可以受持菩萨戒。
事实上,菩萨戒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和慈悲心,强调利益一切众生,这是所有人都可以实践的,不论是出家人还是希望改善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在家修行者。在家修行者同样可以通过实践菩萨戒来提升自己的品德和社会贡献,通过受持菩萨戒来提升自己的修行层次,更好地利益众生。在佛教中,修行的目标是内在的觉悟和平等性,而不是外在的身份或角色。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可以通过修行来达到这一目标。
2、误认为受持菩萨戒后就可以不再受其他戒律。
佛教中的戒律是递进的,菩萨戒是在基本戒律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例如,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所有佛教徒都应该遵守的基本戒律,而菩萨戒则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受持菩萨戒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这些基本戒律,相反,它是建立在这些基本戒律之上的更高层次的修行。从最基本的五戒到更为严格的比丘戒、比丘尼戒,再到菩萨戒。这些戒律之间存在着递进和补充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
菩萨戒虽然涵盖了更高的道德标准和修行要求,但它并没有取消或取代其他戒律。菩萨戒强调的是利益众生和修行者的内心转化,而基本戒律则为修行者提供了行为上的指导。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修行体系。
3、误认为受戒后犯戒罪加一等
戒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修行者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态,而不是用来增加罪过的。戒律的目的是引导修行者向善,而不是惩罚。
受持戒律是一种自愿的承诺,表示修行者愿意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以更高的道德标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种承诺本身是对修行者的一种鼓励和支持,而不是一种负担。佛教经典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受戒后犯戒的罪过会加重。相反,经典强调的是修行者应该通过持戒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而不是担心犯戒后的后果。
戒律是修行的一部分,通过持戒来提升自己的修行层次。犯戒后应该通过忏悔和修行来弥补过失,而不是陷入恐惧或自责之中。
求受菩萨戒的前提
《菩萨善戒经》说:“有二因缘失菩萨戒。一者退菩提心。二者得上恶心。”发菩提心是受持菩萨戒的核心前提之一,也是菩萨戒有别于其他戒的最大特点。菩提心指的是发愿成佛并利益一切众生的心愿。因此,求受菩萨戒的人要具备强烈的利他心,愿意为众生的解脱而努力。
求受菩萨戒的殊胜功德
1、增长慈悲心
《梵网经》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戒者,能于一切众生中,生大悲心,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意为,如果善男子或善女人受持菩萨戒,就能在一切众生中生起大悲心,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2、净化心灵
《梵网经》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戒者,能令身心清净,离诸烦恼。”
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善男子或善女人受持菩萨戒,就能够令身心清净,远离各种烦恼。
3、累积福德
《梵网经》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戒者,能于未来世中,得无量福德。”
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善男子或善女人受持菩萨戒,就能在未来世中获得无量福德。
《优婆塞戒经》中也提到“若优婆塞受持菩萨戒者,当获大福报,能令身心清净,远离一切烦恼。”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家修行者受持菩萨戒可以获得大福报,能够令身心清净,远离一切烦恼。
4、利益众生
《梵网经》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戒者,能令一切众生悉得安乐。”
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善男子或善女人受持菩萨戒,就能让一切众生都获得安乐。
《优婆塞戒经》中也提到“优婆塞当知,菩萨戒者,乃大慈悲心之所摄,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家修行者应该知道,菩萨戒是由大慈悲心所摄持的,能够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义净寺将于2024年10月18——20日(农历九月十六至十八)传授十重四十八轻《梵网经》菩萨戒,戒期三天。
求受大乘菩萨戒,既得如是广大功德,凡是信仰佛法皆应求受大乘菩萨戒。既有百益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呢!
在三天戒期中藉由寺院清净的修行环境,帮助我们沉淀内心、放下烦恼,增长福慧,发菩提心,得受清净戒。成就往生极乐、圆满成佛的终极目标!
回 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