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2月2日,戚寿南
中国内科学奠基人之一戚寿南(1893.2.2-1972.10.29),浙江宁波人,1916年毕业于南京的金陵大学,因成绩优异获得美国罗氏基金推荐并保送美国留学,就读于美国约翰斯·霍布金斯医学院;1920年以优异成绩获医学博士学位,在美国麻省总医院任职一年后返回祖国;1922年至1934年任教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讲授内科学,兼任附属医院的内科主任;1934年接受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1897-1969)的聘请任中大医学院院长,同时担任南京中央医院总医师;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大西迁入川,医学院迁住成都并与齐鲁、华西两校联合建立“三大学联合医院”,被公推任院长;1946年中央大学复员返宁后继续任中大医学院院长一职到1948年;其后在美国政府设立在马丁堡的政府医院任职,退休后迁居洛杉矶。
戚寿南医德之高尚、医术之精湛,数十年来为世人所称道。抗日战争时期,条件极为困难,他本着普济众生之理念,对广大同胞关怀备至,有时席不暇给,饭未吃完即丢下筷子为百姓医病,挽救了无数贫穷病人之生命。
戚寿南从事医学教学、研究,悬壶济世近60载,先后在协和医学院任教12年,在中央大学医学院任教近14载,先后主讲“内科学”等多门课程,有《内科学》、《输血原理与技术》、《体格检查学》、《学习生作业规范》等教材专著;一生从教,桃李满天下,在国内之弟子大都卓有成就,成为顶尖人才,美国弟子亦多成为美国之名医。
1907年2月2日,德米特里·门捷列夫
俄国化学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1834.2.8-1907.2.2)对化学最重要的贡献是建立了元素周期分类法,这是自18世纪科学化学开始以来,继拉瓦锡(1743-1794)、道尔顿(1766-1844)之后的又一功绩。拉瓦锡把元素看成是用化学分析所达到的终点,道尔顿把每种元素看作由可测的特定原子量的相同原子所组成。
门捷列夫1848年入彼得堡专科学校,1850年入彼得堡师范学院学习化学,1855年取得教师资格并获金质奖章,任敖德萨中学教师;1856年获化学高等学位,1857年首次取得大学职位,任彼得堡大学副教授;1859年到德国海德堡大学深造,1860年参加了在卡尔斯鲁厄召开的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1861年回彼得堡从事科学著述工作,1863年任工艺学院教授,1864年任技术专科学校化学教授,1865年获化学博士学位;1866年任彼得堡大学普通化学教授,1867年任化学教研室主任;1893年起任度量衡局局长,1890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国会员。
门捷列夫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了订正、分析和概括,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元素(以及由它所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现根据国家标准称为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即元素周期律;根据元素周期律编制了第一个元素周期表,把已经发现的63种元素全部列入表里,从而初步完成了使元素系统化的任务。
坊间流传门捷列夫梦中发现元素周期表的故事,说门捷列夫由于过度疲劳不知不觉中睡着了,睡梦中突然清晰地看见元素排列成周期表浮现在眼前,又惊又喜,随即清醒过来,顺手记下梦中的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发现成了一项划时代的成就,而因为在梦中得到灵感,所以人们称为“天才的发现,实现在梦中。”但是编故事的人还特意让门捷列夫说:“在做那个梦以前,我一直盯着目标,不断努力、不断研究,梦中的景象只不过是我十五年努力的结果。”
在门捷列夫编制的周期表中,还留有很多空格,这些空格应由尚未发现的元素来填满。门捷列夫从理论上计算出这些尚未发现的元素的最重要性质,断定它们介于邻近元素的性质之间。例如,在锌与砷之间的两个空格中,他预言这两个未知元素的性质分别为类铝和类硅。就在他预言后的四年,法国化学家布阿勃朗用光谱分析法,从闪锌矿中发现了镓。实验证明,镓的性质非常像铝,也就是门捷列夫预言的类铝。镓的发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充分说明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的一条客观规律;为以后元素的研究,新元素的探索,新物资、新材料的寻找,提供了一个可遵循的规律。
元素周期律像重炮一样,在世界上空轰响了!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被称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190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评选工作到了最后的关键阶段,有两位化学家成为最终的候选人。当时瑞典皇家科学会中有10名委员具有投票资格,其中有4人投给了门捷列夫,1人弃权,而其余5人则投给了法国化学家莫瓦桑(1852-1907)。1907年门捷列夫因病逝世,这不能不说是诺贝尔奖历史上一次重大遗憾。对,遗憾的是诺贝尔奖,获不获得这个那个的奖项,丝毫不影响门捷列夫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