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元旦快乐,不是过年!

文化   2025-01-01 06:27   山东  


前45年1月1日,罗马共和国开始使用儒略历

儒略历(Julian calendar)是格里历的前身,由罗马共和国独裁官儒略·恺撒(前102—前44)采纳希腊数学家兼天文学家埃及亚历山大的索西琴尼(Sosigenes of Alexandria,活跃于公元前46年前后)计算的历法,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执行,取代旧罗马历历法的一种历法。

凯撒等人将新年第一天定为1月1日(冬至后10天),其中跟罗马旧历法、执政官上任时间、太阳公转时间(冬至)等有关。据说,凯撒本想定冬至日为新年,但受到僧俗群众的反对,他们主张以朔日(阴历月初,新月日)为一月之首,故为了迁就旧传统推迟十天颁行。这是新历法颁行之日,也是新历法岁首(元旦)之日,更是罗马执政官走马上任之日。

儒略历一年设12个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闰,平年365日,闰年于二月底增加一闰日,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由于累积误差随着时间越来越大,1582年后被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改善,变为格里历,即沿用至今的西历。现今儒略历只有阿索斯神权共和国和一些北非的柏柏尔人使用。

在中国历史上,“元旦”有许多称谓,如元日、元正、元辰、开年、元春、上日、华岁等,但在诸多称谓中还是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由于世界各国所处的经度不同,时间也不同,因此,“元旦”日期也有不同。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但其含义已经沿用4000多年。中国古代曾以腊月、冬月、十月等的月首为元旦,汉武帝起为农历正月初一日,1912年中华民国起为公历1月1日。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

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夏历正月初一仍称“春节”。



1894年1月1日,海因里希·赫兹

德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1857.2.22-1894.1.1)从小展现出良好的科学和语言天赋,喜欢学习阿拉伯语和梵文;在德国德累斯顿、慕尼黑和柏林等地学习科学和工程学,是古斯塔夫·基尔霍夫(1822-1887)和赫尔曼·冯·亥姆霍兹(1821-1894)的学生;188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继续跟随亥姆霍兹学习,1883年任基尔大学理论物理学讲师,1885年转到德国西南部边境的卡尔斯鲁尔技术学院担任物理系教授,1888年首先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对电磁学作出巨大贡献。

赫兹在柏林大学随亥姆霍兹学物理时,受亥姆霍兹之鼓励研究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当时德国物理界深信韦伯的电力与磁力可瞬时传送的理论。因此赫兹就决定以实验来验证韦伯与麦克斯韦理论谁的正确。

依照麦克斯韦理论,电扰动会辐射电磁波。赫兹根据电容器经由电火花隙会产生振荡原理,设计了一套电磁波发生器,将一感应线圈的两端接于产生器二铜棒上。当感应线圈的电流突然中断时,其感应高电压使电火花隙之间产生火花。瞬间后,电荷便经由电火花隙在锌板间振荡,频率高达数百万周,此火花应产生电磁波。

赫兹设计了一简单的检波器来探测此电磁波,将一小段导线弯成圆形,线的两端点间留有小电火花隙。因电磁波应在此小线圈上产生感应电压,而使电火花隙产生火花。在一暗室内,检波器距振荡器10米远,结果发现检波器的电火花隙间确有小火花产生。赫兹在暗室远端的墙壁上覆有可反射电波的锌板,入射波与反射波重叠应产生驻波,也以检波器在距振荡器不同距离处侦测加以证实。赫兹在实验过程中还发现了光电效应,爱因斯坦就是因为解释了光电效应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赫兹先求出振荡器的频率,又以检波器测出驻波的波长,二者乘积即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正如麦克斯韦预测的一样,电磁波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电磁波可以被反射、折射和如同可见光、水波一样的被偏振。赫兹的振荡器所发出的电磁波是平面偏振波,其电场平行于振荡器的导线,而磁场垂直于电场,且两者均垂直传播方向。赫兹用实验确认光是一种电磁现象,使麦克斯韦理论获得了无上的光彩。

赫兹实验不仅证实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更为无线电、电视和雷达的发展找到了途径。随着1887年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推翻了光以太的存在,赫兹改写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将新的发现纳入其中。通过实验证明电信号象麦克斯韦和法拉第预言的那样可以穿越空气,这一理论是发明无线电的基础。

赫兹被认为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很大贡献,却于1894年元旦因血中毒逝世,年仅36岁。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各种波动频率的单位,简称“赫”。赫兹也是是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每秒周期性变动重复次数的计量,符号是Hz。


1958年1月1日,原子时系统

世界第一个原子时系统将原子时起点定在1958年1月1日0时0分0秒(世界时UT),即规定在这一瞬间原子时时刻与世界时刻重合。但事后发现,在该瞬间原子时与世界时的时刻之差为0.0039秒。这一差值就作为历史事实而保留下来。在确定原子时起点之后,由于地球自转速度不均匀,世界时与原子时之间的时差便逐年积累。

1967年第13届国际计量委员会大会决定:“秒是相当于铯原子133在两个基态的超精细结构的能级跃迁辐射的电磁振荡9192631770周所经历的时间。”这样定义的时间系统称为原子时系统,英文简称AT。

科学纪事
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回顾科学往事,致敬科学先贤,展望科学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