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12月30日,海尔蒙特
比利时化学家、生理学家扬·巴普蒂斯塔·范·海尔蒙特(Jan Baptista van Helmont,1580.1.12-1644.12.30)1809年获得勒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来将化学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认识到:“化学是开启医学之门的一把钥匙,经过化学定量分析,医学将更加精确。”放弃名利、隐姓埋名,打算做个终身都不开业的医生,全力研究化学;在精细的测量中发现无论是溶解或是沉淀反应,重量在反应前后其实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物质的型态而已,这是非常有名的“质量守恒定律”。
当时的汞被认为是仙丹,是长生不老药,古今中外都认为吃一点汞可以使血气活络、脸色红润,所以很多人买来食用。但是海尔蒙特经过仔细的定量实验,提出过量的汞是剧毒,可致人于死。当时又流行一种万能溶剂,能将植物油溶解成水,他仔细研究,发现那是硝酸,遇到碱中和成水,首先提出“酸碱中和生成水”。
海尔蒙特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用于化学实验。将古希腊四元素说中的四种元素简化为水和空气,区分了空气和其他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研究了多种气体性质,常被认为是气体化学研究的奠基人;强调控制实验条件和对质量进行分析,是炼金术向近代化学转变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通过定量分析证明,金属溶于酸中并不消失,而且还可以复原;最先把“气体”(gas)一词用于化学概念,发现了二氧化碳和氨,区分了蒸气和气体,并收集氢气。
“柳树实验”在海尔蒙特的一系列实验中最具代表性,对化学学科来说也是最具划时代意义的研究实验。在盛有200磅干土的瓦罐中,栽上一棵5磅重的柳树苗,罩上盖子后只用水灌溉,5年后树和落叶总重169磅3盎司,干土只少了2盎司。他的实验只是为了证明水能供给植物生长,并成为植物组成的一部分,但他不知道空气中二氧化碳所起的作用。海尔蒙特之后,化学研究日趋以定量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渐渐摆脱了古代炼金术的桎梏。
海尔蒙特是第一个用化学去了解人类与生物的生理构造,进而提出医治方法的人;研究人的体内结石现象,用尿酸与钙作用产生白色结晶,模拟人体内肾结石、胆结石的形成原因;试着把许多人体内的生理现象,用人体外的化学实验去研究,其中最著名的试验是用管子伸入胃中抽取胃液,研究胃液对食物分解的功能;发现胃液过多会造成身体不适,可以用碱性物质去中和,治疗胃酸过多的现象;终身未曾亲手医治一个病人,却为未来的医学发展指出正确的方向。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
屠呦呦(1930.12.30—)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致力于中医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为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结构的抗疟新药,解决了长期困扰的抗疟治疗失效难题,标志着人类抗疟步入新纪元。
对于现代人来说,对于疟疾并没有多么熟悉,然而在上个世纪疟疾多发的时代,这是一个可怕的疾病。1960年代中期我国派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秘密入越南参与战事。越南丛林茂密,处处弥漫着瘴气,两国的战士们一个个地感染了疟疾。屠呦呦大学毕业时已经在科学研究中崭露头角,1969年1月21日被中医研究院委以重任,成为“523计划”的科研组长。(“523计划”就是为了研制抗疟疾的新药而专门成立的一个组织)
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1972年进一步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是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1973年合成了双氢青蒿素;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在青蒿素结构中过氧是主要抗疟活性基团,在保留过氧的前提下,羰基还原为羟基可以增效,为国内外开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开局面。
青蒿又被叫做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都是常见的植物;在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就有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屠呦呦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在60摄氏度下制取出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因为发现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2017年1月9日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12月18日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获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5月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50女性榜单,被授予共和国勋章;2020年3月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202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开设九年制本博连读中医学“屠呦呦班”。
2019年1月初,英国广播公司(BBC)新闻网新版块“偶像(ICON)”栏目发起“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屠呦呦成功进入“科学家篇”候选人名单。入选的三大理由是:在艰难时刻仍然秉持科学理想;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她的成就跨越东西。
1995年12月30日,吴襄
生理学家吴襄(1910.10.17—1995.12.30)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历任中央大学医学院生理学助教、讲师、副教授,1946年留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系从事循环生理的研究并获科学硕士学位,1950年受聘于大连大学,筹建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1950年起先后任大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主任,遵义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北京市结核病研究所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生理学顾问,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院外委员。1983年调回复办的大连医学院,任生理学教授兼教研室主任。
吴襄在确定中国人的生理常数方面有突出的贡献,弥补了中国生理学研究在这个领域的空白;1940年代所确定的中国人生理正常值,有许多至今仍被学术界引用;主编的《生理学大纲》自1947年出版以来,先后六次修订再版,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