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8年2月3日,约翰内斯·谷登堡
西方活字印刷术发明人约翰内斯·谷登堡(Johannes Gutenberg,约1397—1468)生于美因茨,出生时间没有确切的记录,生平中只有少数事件日期是确切可知的;1434年迁居斯特拉斯堡,专门雕琢宝石,制作镜子;1438年同几名金银匠订立研究活版印刷术的合同,秘密制作金属活字;1448年返回美因茨,改进自己研制的字模浇铸铅合金活字的发明;从1450年起与富斯特合伙经营印刷所,1452年开始印制《四十二行圣经》的制作工作,1455年完成。
谷登堡在欧洲压榨萄葡所用的立式压榨机的基础上,改制成世界上第一台印刷机。其机器采用压印方法(与雕刻版的刷印方式有所区别),为木制,底部座台上固定已排好字的活字版,上面的压印板借铁制螺旋杆控制,可上可下。螺杆下有拉杆,以人力推动,得到印刷时所需的压力。用羊皮包以羊毛的软垫蘸墨,将墨刷在活字版上,再铺上纸,摇动螺杆位杆,通过压印板压力即印出字迹。
谷登堡研制了适合西文特点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创制了由拣字,组版,填空,齐行和印刷还字等步骤组成的印刷工艺。用这种方法,人们可以进行快捷、大批量地生产印刷品。
谷登堡鉴于制小号的木活字有困难,遂选用金属材料,即含锑的铅锡合金来提高活字模的硬度,并确定了三种金属含量的配比;还发明了铸字盒、冲压字模、铸造活字的铅合金、木制印刷机、印刷油墨和一整套印刷工艺 。
谷登堡生前排印的最为著名的作品是1454年前后在德国美因茨印制的《四十二行圣经》,后人称之为《谷登堡圣经》,享有极高的美学及技术价值;是最著名的古版书,标志着西方图书批量生产的开始。据说一共有180本谷登堡圣经被印刷出来,40本印刷在羊皮纸上,另外140本印刷在纸上。2003年,已知现存的谷登堡圣经包括11个羊皮纸上的完全拷贝,一个羊皮纸上的新约全书,48个基本完全的纸上的拷贝,还有一些零散的拷贝。
《谷登堡圣经》的大规模印刷,有利于民众广泛地阅读《圣经》,使得之后对教廷的《圣经》解释产生质疑的宗教改革以及对教廷至高权力的颠覆积累了群众基础,是解放思想的发端。古登堡印刷机发明后,学者不断尝试用本国语言写作,如伽利略等人,取代了拉丁文写作习惯,这也打破了因为不懂拉丁文而不能阅读,拆除了横亘在人们面前的一个语言门槛,使知识传播更加世俗化、平民化。
谷登堡的发明以及《谷登堡圣经》的印刷引发了一次媒介革命,并被广泛认为是现代史上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其印刷术在欧洲迅速传播,并被视为在随后兴起的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时代和科学革命等运动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为现代的知识经济和知识传播给大众奠定了物质基础。
谷登堡是否受中国活字的影响而发明西方的金属活字,李约瑟博士认为:“直到今天,没有人认为谷登堡曾看到过中国的印刷书籍,可是不能排除他听到人们谈论过这件事的可能性。不过,这种发明(谷登堡的活字印刷)是一种再发明,而不是很有独创性的发明”(见于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七章第12节)。而芝加哥大学的钱存训教授也说:“传说谷登堡的妻子出自于威尼斯的孔塔里家族,因此他见到过带回威尼斯的中国雕版。这使他受到启发,才作出进展,发明了活字印刷。”
谷登堡的近代铅活字印刷术虽然是在约400年前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影响下所创制的,但因其成功地发明了由铅、锑、锡三种金属按科学、合理比例熔合铸成的铅活字 ,并采用机械方式印刷而功勋卓著。西方各国以此为先导,在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下 ,开创了以机械操纵为基本特征的世界印刷史上的新纪元。
1911年2月3日,丁振麟
农业教育家和农学家丁振麟(1911.2.3—1979.6.23)1934年以出色成绩毕业于浙江大学农艺系,后在中央大学农学院大胜关农场任技术员,一面继续学习农业科学理论,一面在金善宝等专家、教授指导下从事农场工作和科学试验;1939年在云南大学农学院筹建农场,并担任农场技士兼农艺系助教,1941年升任讲师兼农场技术指导,1944年又晋升为农艺系副教授;1945年1月考取公费赴美留学实习,先后在美国依阿华州立农学院、康奈尔大学学习作物遗传育种学、细胞学、切片技术、群体遗传学、玉米育种等课程;回国后受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的聘请任农学院农艺系教授兼农场场长;1952年院系调整时,浙江大学农学院独立成为浙江农学院,丁振麟被委任为副院长兼农学系教授;其后历任浙江农业大学副校长、校长,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等职。
丁振麟早年从事大豆遗传、生态和大麦区划研究,抗日战争胜利后致力于恢复、发展浙江大学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和创办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建设师资、科技队伍,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开展学术活动;建国后更是在生产基层设立研究、示范、推广基点,以便因地制宜地解决生产问题;亲自带队到浙江桐乡县蹲点进行水稻高产栽培研究,指导科研人员提出“三高一稳”的水稻高产技术,受到省里奖励;后又在诸暨县设立稻田培养水浮莲和绿萍的基点,取得成功,期间作物育种工作也取得较大成就;水稻良种“原丰早”、“二九青”,小麦良种“浙麦1号”、“浙麦2号”,大麦良种“早熟3号”、“浙皮1号”等,对增产粮食起到重大作用,并多次获得国家级或省级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