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中国第一眼科!

文化   2024-12-22 06:30   山东  


1823年12月22日,让-亨利·法布尔

法国昆虫学家让-亨利·法布尔(Jean-Henri Fabre,1823.12.22-1915.10.11)出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圣莱昂的一户农家,童年在祖父母家中度过,被乡间的蝴蝶与萤火虫这些可爱的昆虫所吸引;作为自学成才的典范,先后取得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喜爱古罗马作家贺拉斯和诗人维吉尔的作品;在绘画、水彩方面也几乎是自学成才,留下的许多精致的菌类图鉴;晚年时因《昆虫记》的成功赢得了“昆虫界的荷马”和“昆虫界的维吉尔”的美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

拥有多重身份的法布尔的作品种类繁多:作为博物学家,留下了许多动植物学术论著,其中包括《细草:专利与论文》、《阿维尼翁的动物》、《块菰》、《橄榄树上的伞菌》、《葡萄根瘤蚜》等;作为教师,曾编写过多册化学物理课本;作为诗人,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语写下了许多诗歌,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牛虻诗人”;也为漂染业作出贡献,曾获得三项有关茜素的专利权。

法布尔作品中篇幅最长、地位最重要、最为世人所知的是以优美的文字撰写的《昆虫记》,不但展现了科学观察研究方面的才能和文学才华,同时还向读者传达了他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无比热爱,一直到现在还是科普作家和散文家以及众多读者所喜爱的作品。由于《昆虫记》中精确地记录了法布尔进行的试验,揭开了昆虫生命与生活习惯中的许多秘密,被达尔文称为“无法效仿的观察家”。


1899年12月22日,陈耀真

眼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家陈耀真(1899.12.22-1986.5.4)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祖父早年到美国谋生,父亲获得哈佛大学化学专业学位后在南京担任教授;自小受父亲影响,聪颖好学;17岁那年父亲病故被迫辍学,到父亲早年在香港开设的眼镜店打工;半工半学,用6年时间完成了中学阶段的全部课程;1921年受族人资助考入美国波士顿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医学博士学位后进入世界闻名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威尔玛眼科研究所,从事眼病研究。

“九一八”事变更加坚定陈耀真报效祖国的决心,谢绝美国友人的再三挽留,放弃美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祖国;1934年至1937年任齐鲁大学医学院眼科教授,1937年随齐鲁大学来到四川成都,从1937年到1949年在成都以眼科为业,传授现代医学知识,组建专科医疗基地,组织专业学术团体和学术交流活动,深入边远山区考察治疗眼病;1950年同夫人毛文书教授一起在广州的岭南大学医学院工作。

1952年4月岭南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和光华医学院三院合并为“华南医学院”(1957年更名为中山医学院),陈耀真教授担任眼科教研室主任;1955年8月开始招收和培养我国第一批眼科学研究生,1962年受国家委托担任我国第一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通用教材《眼科学》主编(1963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64年在中山医科大学建立了眼科研究室,1965年建立了中国高等医学院校中最大的一所眼科医院;1980年代仍亲自到广东、海南等侨乡、少数民族地区调查眼病;1982年在中山医科大学建立眼科研究所,1983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集眼科教育、医疗、科学研究和防盲等任务于一身的新型眼科综合体——中山眼科中心;1986年4月在美国召开的美国视觉与眼科学研究会上被授予“功勋奖” (Recognition award)。

陈耀真矢志不渝发展中国的现代眼科学,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创建了中国第一所高校眼科医院、第一个眼科研究所、第一个眼科中心,联系并促成了国际眼科飞行医院第一次到中国传艺,组织了在中国第一次召开的国际眼科大会……1962年担任中国第一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通用教材《眼科学》主编,标志着中国医学眼科学自主教育工作的开端。1990年在第26届国际眼科大会上,中山眼科中心被评议为世界20个重大眼科中心之一。陈耀真为之奋斗一生的中国眼科,终于屹立在世界眼科之林。

陈耀真注意到国外的医学教科书中几乎没有对中国眼科史的介绍,便致力于研究中国眼科史;学习古汉语,钻研甲骨文,查阅大量古籍、史书,访问古迹,采集与眼科有联系的史料,了解中草药;每到一处都用心观察民间建筑、日常用品和人们的穿戴,通过对民间屋檐放置的特点、宽窄,灯笼的式样,遮帽的类型颜色,以及额上扎的头花等等观察分析古代人民对光学的认识;从民间食谱、中药成分分析这些物质对眼的营养价值和保护作用,研究中国古代预防眼病的医学思想;发掘整理研究中国传统医学遗产中有关眼科学资料,开创了中国眼科史研究的新局面。


1899年12月22日,纪育沣

有机化学家纪育沣(1899.12.22—1982.5.18)1922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1923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在武昌师范大学化学系任教;1926年再次赴美,1928年以“关于嘧啶化合物结构测定的研究”获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多所学校和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东北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广西大学、上海医学院及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前身,1952-1958)研究员兼合成室主任、北京化学试剂总厂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1958-1982)、《化学学报》和《药学学报》编委等职;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纪育沣早年在雷氏德医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和广西大学时,曾对中草药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先后对紫苏、鸢尾、前胡、柴胡、大齿独活、大花淫羊藿、贝母、钩吻以及烟草等用经典方法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从独活中分离出几种结晶,从淫羊藿中分离出黄酮苷,是中国使用化学方法研究中草药的最早成果。

纪育沣教授为发展我国化学科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研究领域涉及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天然产物化学,包括嘧啶、噻唑、喹啉等类杂环化合物,中草药化学成分,维生素B1全合成,抗疟药物,抗血吸虫病药物,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以及在动植物产品中的分布等诸多方面。

科学纪事
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回顾科学往事,致敬科学先贤,展望科学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