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1月27日,刘仙洲
机械学家和机械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刘仙洲(1890.1.27~1975.10.6),原名鹤,又名振华,字仙舟,河北省完县唐兴店村人,1912年以5年总平均96.4分的成绩毕业于保定崇实中学,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1914年公费进入香港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学习,1918年获得香港大学工程科学学士学位,毕业试卷经被英国伦敦大学评为“头等荣誉”(First Class Honours);毕业后担任母校崇实中学留法勤工俭学高等工艺预备班的教员,刘少奇、李富春、李维汉都曾是这个留法预备班的学生;1924年以后历任北洋大学校长,东北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第一副校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职,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刘仙洲长期从事农业机械的研究工作,对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作出了贡献;在教育上倡导“工读协作制”的教育思想,自编我国工科大学第一套教科书,首先进行了我国机械工程名词统一工作。
刘仙洲在学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对中国机械发明史的研究进行了开拓。国外撰写科学技术史的人,除了提到中国的四大发明外,似乎中国就没什么其他重要发明创造了。实际上,在过去四五千年中,我国人民在机械工程方面的发明创造不仅数量多质量高,而且发明的时间也较早,只是缺乏记载,或者记载不详,更无图例可据。
刘仙洲1920年代开始发掘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1933年写出了《中国旧工程书籍述略》,1935年发表了包括交通工具、农业机械、灌溉机械、纺织机械、雕版印刷、计时器、兵工等13个方面的《中国工程史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刘仙洲建议在清华大学成立中国工程发明史编辑委员会,组织查阅我国古书籍2000多种,制成各种资料卡片16000多张;依据这些文献和考古挖掘的最新成就,深入分析研究了我国机械工程方面的发明创造,在许多问题上作出了自己的结论;1961年向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立十周年年会提交专著《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在简单机械的各种原动及传动机械方面的发明创造,有些项目早于其他国家几百年,甚至一两千年,为人类科学技术史增添了新篇章。
1898年1月27日,任承统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任承统(1898.1.27—1973.7.21)字建三,1920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林科,1923年利用暑期独自从南京步行回山西宁武山天然林区,调查了滥伐森林与水土流失危害情况,受到美籍水土保持教授罗德民的赞赏,准其提前半年毕业并留任助教,后留校任讲师,主持森林工程与林业防冲之研究;1940年2月应聘到黄河水利委员会林垦设计委员会任常委兼总干事,主要负责黄河中下游林业垦殖与水土保持的设计工作;1945年6月至1946年6月在美国研习水土保持,回国后继续在天水水土保持试验区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甘肃省天水陇南人民农林实验场主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任土地利用科科长、西北农林部水土保持总站、西北水土保持委员会任总站主任及委员会委员兼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分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员;1963年2月参加全国农业科学技术会议,作了综合发展我国水土保持之展望的发言,同与会代表一起讨论制定了全国水土保持十年规划,受到以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接见。
任承统研究和试验的成果可概括为:(1)测定水土流失的小区观测方法,为以后的水土保持观测试验开创了先例。(2)从研究中得出了“人为的加速了侵蚀”的概念,并明确水土保持工作者的目标是缩小和消除加速侵蚀,这就形成了水土保持科学的基本概念。(3)把水土流失和水旱灾害以至人类文明的兴衰联系起来考虑,认为只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和繁荣昌盛。(4)吸收了中国农民的水土保持经验,并加以提高和系统化,成为能提出一整套水土保持措施的基础。(5)清楚地认识到黄河泛滥成灾,是上游人们没有合理利用土地造成的。人们能破坏,也就能治理,从而树立了根治黄河的信心。这也是任承统一生坚信不渝为水土保持事业忘我工作的主要源泉。
1936年1月27日,丁肇中
美籍华裔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1936.1.27-)祖籍山东省日照市,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回中国生活了近20年后又到美国,1959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学士和数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1965年发现反氘核,1969年任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5年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197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9年发现胶子喷注,1982年确定中微子种类的数目只有三代,1994年起领导AMS组实验在空间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丁肇中科研团队1998年在太空中首次发现氦-4和同位素氦-3的空间分布是不同的;2015年发现在太空中有大量高能正电子,这些正电子的来源很可能是暗物质碰撞所产生的。
丁肇中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所领导的马克·杰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流密度的拉丁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当然,这个字母跟丁肇中的“丁”长得也很像);J粒子属于介子,是由粲夸克和反粲夸克组成的次原子粒子当中第一个激发态。
这个发现在物理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年出版的《新闻周刊》说:“J粒子的发现,是基本粒子科学的重大突破,对于近半个世纪以来物理学家努力寻找解释的自然界4种基本作用力,具有重大意义和贡献。”丁肇中因此与同时独立发现该粒子(J/ψ介子)的美国物理学家伯顿·里克特(1931-2018)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第一个在领取诺贝尔奖时用中文发表演讲,多次来大陆从事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介绍国际高能物理的发展,努力促进国际物理学界同中国物理学家合作。
丁肇中教授在演讲和接受采访时被要求对各种新的物理理论发表评论时,回答一概都是:“我不知道。”他解释说:“世界上的任何猜想,如果没有通过实验的证明,都是没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