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1年1月22日,弗兰西斯·培根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22一1626.4.9)12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三年后作为英国驻法大使的随员旅居法国巴黎,几乎走遍了整个法国,接触到不少新的事物,汲取了许多新的思想,对其世界观的转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579年回国奔父丧之后进入了葛雷法学院攻读法律同时四处谋职,1582年取得律师资格,1584年当选为国会议员,1602年詹姆士一世继位后受封为爵士,1604年被任命为詹姆士的顾问,1607年被任命为副检察长,1613年被委任为首席检察官,1616年被任命为枢密院顾问,1617年提升为掌玺大臣,1618年晋升为大法官,授封为维鲁兰男爵,1621年又授封为圣阿尔本子爵。
培根1621年遭国会指控受贿,被高级法庭判处罚金四万英镑,监禁于伦敦塔,终生逐出宫廷,不得任议员和官职。虽然后来罚金和监禁皆被豁免,但因此身败名裂。从此培根不再理政事,开始专心从事理论著述。1626年3月底,正在潜心研究冷热理论及其实际应用问题的培根坐车路过一片雪地时,突然想做一次实验,他宰了一只鸡,把雪填进鸡肚,以便观察冷冻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于他身体孱弱,经受不住风寒的侵袭,支气管炎复发,病情恶化,于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培根的才能和志趣不在国务活动上,而是致力于对科学真理的探求,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出版了多部著作;1605年发表《学术的进展》,为即将到来的科学时代而欢呼;高度评价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认为它们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在所能给予人类的一切利益中,我认为最伟大的莫过于发现新的技术、新的才能和以改善人类生活为目的的物品。”“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培根是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提出了到达各种现象的一般原因的真实方法——有条理的归纳法。在《新工具》中培根把实验和归纳看作相辅相成的科学发现的工具,认为科学研究应该使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归纳法。虽然这种有条理的归纳法在17世纪的数理科学中没什么用,但在以后主要靠搜集资料得出结论的生物科学和地质科学中颇有用武之地,同时对逻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培根在科学方法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最先倡导有组织的集体协作研究。作为文学家和哲学家,培根写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学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更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集成《培根随笔》。
1811年1月22日,李善兰
清代数学家李善兰(1811.1.22—1882.12.9),原名心兰,字竟芳,号秋纫,别号壬叔,浙江海宁人,自幼喜好数学,后以诸生应试杭州,得元代著名数学家李冶撰《测圆海镜》,据以钻研,造诣日深;道光间,陆续撰成《四元解》、《麟德术解》、《弧矢启秘》、《万圆阐幽》及《对数探源》等,声名大起。
李善兰1852~1859年在上海墨海书馆与英国汉学家伟烈亚力合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后9卷,完成明末徐光启、利玛窦未竟之业;又与伟烈亚力、艾约瑟等合译《代微积拾级》、《重学》、《谈天》等多种西方数学及自然科学书籍;咸同之际,先后入江苏巡抚徐有壬、两江总督曾国藩幕,以精于数学,深得倚重。
李善兰1868年经巡抚郭嵩昭举荐,入京任同文馆算学总教习,历授户部郎中、总理衙门章京等职,加官三品衔。他以《测圆海镜》为基本教材,培养人才甚多;学通古今,融中西数学于一堂,1860年起参与洋务运动中的科技活动;1868年起任北京同文馆天文算学总教习,直至逝世。
李善兰主要著作都汇集在《则古昔斋算学》内,13种24卷,其中对尖锥求积术的探讨,已初具积分思想,对三角函数与对数的幂级数展开式、高阶等差级数求和等题解的研究,皆达到中国传统数学的很高水平,继梅文鼎之后成为清代数学史上的又一杰出代表;一生翻译西方科技书籍甚多,将近代科学最主要的几门知识从天文学到植物细胞学的最新成果介绍传入中国,对促进近代科学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1908年1月22日,列夫·朗道
苏联犹太物理学家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Lev Davidovich Landau,1908.1.22—1968.4.1)从小聪明过人,被誉为“神童”,4岁就能阅读书籍,7岁学完了中学数学课程,12岁时就已经学会微分,13岁时学会了积分,可以说“数学思维几乎成了他的本能”;1924年从巴库大学毕业后来到圣彼得堡,进入了刚刚易名的列宁格勒大学。在1920 年代列宁格勒大学可以说是苏联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研究的中心,当时苏联一些很有名望的物理学家如约飞、福克、夫伦克耳等人都在此授课,从他们那里第一次接触到了物理学发展的浪潮,了解到当时尚处于形成阶段的量子理论。在列宁格勒物理系学习时,朗道把全部的热情倾注于学习;入迷地演算海森堡、薛定谔、索末菲和狄拉克的量子力学,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科学美,更因为它们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尤其热衷于“时空弯曲”和“测不准关系”。
朗道从列宁格勒大学毕业后周游欧洲,遍访物理学泰斗,1931年回国后到哈尔科夫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1937年春到莫斯科担任苏联科学院物理问题研究所的理论部负责人并在莫斯科大学任教,1946年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由于对液氦理论的研究而获得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因车祸重伤不能前往国外领奖,结果诺贝尔奖基金会打破了惯例,在历史上第一次不是在瑞典首都由国王授奖,而是由瑞典大使在莫斯科授予了朗道这一物理学研究的最高荣誉。
朗道被一些学者尊为世界上最后一个全能的物理学家,也曾与泡利一起被认为是最聪明的物理学家;对物理学的贡献几乎遍及各个领域,诸如核物理、固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宇宙射线物理、高能物理等等;在这些领域有不少术语都冠以他的姓氏,如朗道阻尼、朗道能级、朗道去磁等。在他50寿辰之际,苏联学界把他对物理学的十大贡献刻在石板上作为寿礼,并称之为“朗道十诫”。
朗道不仅在研究上功绩卓著,在物理教学上也有重要影响。他和他的学生编写了著名的《理论物理学教程》,包括《连续介质力学》、《统计物理学》、《连续介质电动力学》、《场论》等九卷。这些教材以精辟独到的方法阐述该学科的各个方面,至今仍是物理系学生的重要参考书,我国也翻译出版过这套教程并多次印刷。朗道出色的研究和教学,使得在他周围形成了苏联理论物理学派,并始终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