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年1月15日,柯瓦列夫斯卡娅
俄国女数学家苏菲·柯瓦列夫斯卡娅(Sofia Kovalevskaya,1850.1.15-1891.2.10)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1870年到柏林时柏林的大学对妇女封闭,魏尔斯特拉斯(1815-1897)认识到她具有的非凡才华与巨大潜力,单独为柯瓦列芙斯卡娅授课达四年之久;经过一番周折进入德国海德堡大学,1874年完成关于偏微分方程、阿贝尔积分和土星光环等三篇论文,在未经口试的破例情况下,获得“卓越的哲学博士”;当年秋与丈夫一道回国后发现俄国歧视妇女,根本找不到工作机会;1883年只能再度出国,在数学家米塔-列夫勒(1846-1927)帮助下被聘为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讲师,1889年成为终身教授;1891年2月10日因流行性感冒死于斯德哥尔摩,年仅四十一岁。
柯瓦列夫斯卡娅1888年因解决刚体绕定点旋转问题而获得法兰西科学院鲍廷奖及瑞典科学院奖金,1889年成为圣彼得堡科学院通讯院士;另一个重要贡献是继柯西(1789-1857)之后研究了偏微分方程的解存在唯一性问题,给出了更一般的结果,现在称为“柯西-柯瓦列夫斯卡娅定理”,后来被推广到了偏微分方程组的情况。
1908年1月15日,爱德华·泰勒
匈牙利裔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Edward Teller,1908.1.15-2003.9.9)1926年离开匈牙利到德国求学,在慕尼黑的一次电车交通意外中严重受伤,配了一只义肢脚,终生都要一拐一拐地走路;从卡尔斯鲁厄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并在沃纳·海森堡的指导下从莱比锡大学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35年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邀请出任物理学教授一职,从事量子、分子和核物理领域的研究;1941年入了美国国籍之后,兴趣转到核能量应用方面,为人类利用裂变和聚变的核能量作出过巨大贡献。
在参与曼哈顿计划前,费米就提出过或许可以使用一种核裂变武器来引发一个甚至更大的聚变反应。泰勒认为这样做并不可能,但还是被这个可能性吸引;在伯克利的会议期间提出讨论从裂变武器转移至聚变武器,所谓的“超级炸弹”也就是氢弹的早期版本;在曼哈顿计划中继续推动聚变武器的构想,由于当时制造核裂变武器已经够困难了,所以这个构想在战时并没有被优先考虑。泰勒因此拒绝从事裂变弹的内向爆炸理论计算。
在苏联测试原子弹爆炸后美国总统杜鲁门把氢弹的研究提上日程,由泰勒负责。期间泰勒曾抱怨指责同事缺乏想象力,与研究成员产生矛盾,加上之前指证奥本海默被人误认为想取而代之。泰勒是一个热核支持者,反对核试验禁令,人际关系很差。
泰勒在军事科技方面很受欢迎,发起战略防御计划运动,游说政府得到里根总统支持;提出开发一套使用原子武器向导弹发射X射线激光的精密卫星系统。泰勒还要把氢弹用于非军事专业,用于开凿深水港或利用核爆提取石油,遭到了民众的反对,为此他抱怨说这导致了心脏病发作。
泰勒对核物理学、分子物理学、光谱学、表面物理学都有相当的贡献,对费米β衰变理论所作的延伸为这套理论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基础;泰勒效应和BET理论依然保留着它们原来的公式化表述,仍作为化学和物理学的支柱。泰勒对托马斯-费米理论也有贡献,该理论是密度泛函理论的先驱,是复杂分子经量子力学处理时所用的标准现代工具。他与尼古拉斯·梅特罗珀卢斯及马歇尔·劳森布卢夫共同写的论文,是统计力学上蒙特·卡罗方法应用的标准开端。
1999年1月15日,武衡
地质学家、信息学家武衡(1914.3.18—1999.1.15),江苏徐州人,1934年进入清华大学地学系学习,1939年在延安任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联络处长;1941年担任延安自然科学院地矿系教员,1945年先后任吉江省委研究室副主任、黑龙江省工业厅厅长等职,1949年担任东北工业研究所所长;195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东北分院秘书长、党组书记;195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学部委员、院党组副书记,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8年担任国家科委副主任,顾问,198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2004年3月6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提名委员会正式批准将国际编号为56088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武衡星”。
武衡1940年代参加筹建延安自然科学院,进行陕、甘、宁等地矿产资源考察研究;1950年代主持筹建、领导并开展东北地区的科研工作,为恢复和发展东北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事业作出了贡献;1955年后参与领导组建中国科学院学部,参与领导组织了三次全国科学技术长远规划的制订以及1962年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和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主持起草中国第一部《中国专利法》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高荣誉奖“发明与创造金质奖章”。
武衡为建立中国科研机构管理制度、研究生制度、科学奖励制度、科技情报事业和专利制度等做了大量的开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