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5年12月28日,光行差
哥白尼日心学说提出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缺乏有力证据。按照其学说,地球周日运动,人们从不同位置观察恒星会出现视差,即观测者在两个不同位置看同一天体时应看到方向差(竖起你的大拇指,用单眼左右交替看墙上的一个黑点就能观察到这个现象)。许多人试图发现恒星视差,但都没有成功。
英国天文学家詹姆斯·布拉德雷(1693-1762)从1725年12月14日起对天龙座γ星进行了长时间连续观测,到12月28日已经看出此星对天球上的坐标真的存在一种移动。布拉德雷异常兴奋,视差终于被发现了。他又以精确的中星仪持续观测了一年多时间,结果发现:1、这颗星在视场中来回摆动的幅度远远大于计算视差的幅度;2、这颗星移动的方向与视差的移动方向不相吻合。这表明,恒星移动的轨迹与地球运动预言的恒星视差位移并不严格相符。这是为什么呢?
1728年,布拉德雷乘船在泰晤士河上游玩,发现船桅杆顶上的风旗并不完全顺着风向,并且在风向保持不变时,风旗飘扬的方向随着船行方向的改变而发生变化,风旗方向是船速方向和风速方向的一种合成。这一现象使布拉德雷联想到,恒星光线因地球公转速度的影响,也会指向光速与地球公转速度的合成方向。就像行人打伞在雨中行走,要想不淋雨,需要将雨伞倾斜。布拉德雷领悟到:由于地球公转,望远镜必须像雨伞一样朝地球前进方向略微倾斜,才能使光线垂直于透镜(法向),这种倾斜角度就是“光行差”。
光行差的发现直接证明了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这使哥白尼学说得到证据的有力支持;同时,在实际观测中人们就可以消除光行差位移,真正探测到视差造成的偏离。
1897年12月28日,张孝骞
医学家张孝骞(1897.12.28-1987.8.8),字慎斋,1921年7月在湘雅医学院专门学校取得学业成绩和毕业论文两个第一名,毕业后留校任内科学助教,兼任湘雅医院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1923年首篇研究论文《腹膜内盐水输注》刊发在英文版《中国医学杂志》,同年12月离开湘雅到北京协和医院内科进修,以后担任协和医院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1926年9月被选送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修。
张孝骞1930年在协和医学院组建消化专业组,1933年12月再次去美国在斯坦福大学进行胃分泌研究;1937年6月被公举为教务主任代理湘雅医学院院长,1948年4月辞去湘雅医学院院长职务,9月应聘为协和医学院教授,主持协和医院内科诊务;解放后任《中华内科杂志》主编,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和第一任内科主任委员,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1962年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
张孝骞毕生致力于临床医学、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工作;对人体血容量、胃分泌功能、消化系溃疡、腹腔结核、阿米巴痢疾和溃疡性结肠炎等有较深入的研究;在医学教育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培养了许多骨干人才。北京协和医院的挽联,或许可以概括张孝骞的一生:
协和泰斗,湘雅轩辕,鞠躬尽瘁,作丝为茧,待患似母,兢兢解疑难。戒慎恐惧座右铭,严谨诚爱为奉献,公德堪无量,丰碑柱人间。
战乱西迁,浩劫逢难,含辛茹苦,吐哺犹鹃,视学如子,谆谆无厌倦。惨淡实践出真知,血汗经验胜宏篇,桃李满天下,千秋有风范。
1903年12月28日,约翰·冯·诺伊曼
匈牙利裔美国科学家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1903.12.28-1957.2.8)是20世纪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在现代计算机、博弈论、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领域内的科学全才之一;曾先后执教于柏林大学和汉堡大学,1930年前往美国,历任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会员,美国科学院院士。
冯·诺依曼从小就显示出数学和记忆方面的天才,有过目不忘之能,六岁时就能用希腊语同父亲互相开玩笑,能心算做八位数除法,八岁时掌握微积分;十岁时花费数月读完了一部四十八卷的世界史,可以对当前发生的事件和历史上某个事件做出对比,讨论两者的军事理论和政治策略;十二岁就读懂领会了波莱尔的大作《函数论》要义;1921年已被当作数学家了。
冯·诺依曼的父亲不看好数学,后来父子俩达成协议,冯·诺依曼便去攻读化学。其后的四年间,冯·诺依曼在布达佩斯大学注册为数学方面的学生,但并不听课,只是每年按时参加考试,考试都得A 。与此同时,冯·诺依曼进入柏林大学(1921年),1923年又进入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学习化学。1926年他在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获得化学方面的大学毕业学位,通过在每学期期末回到布达佩斯大学通过课程考试,他也获得了布达佩斯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当他结束学生时代的时候已经漫步在数学、物理、化学三个领域的某些前沿。
冯·诺依曼早期以算子理论、共振论、量子理论、集合论等方面的研究闻名,开创了冯·诺依曼代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作出了贡献,为研制电子数字计算机提供了基础性的方案;1944年与奥斯卡·摩根斯特恩(1902—1977)合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是博弈论学科的奠基性著作;晚年研究自动机理论,著有对人脑和计算机系统进行精确分析的著作《计算机与人脑》。
诺伊曼在运算理论上对电子计算机的使用做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就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后,和同事们研制出叫“JONI- aC”的计算机,在设计上模仿了生物大脑中的某些动作;从此又开始对神经学进行研究,从神经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人,进而确立了自动化理论。在电子计算机的漫长的发展历史上,没有哪一个人可以独占发明者的席位。但可以说,诺伊曼是一个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的人。
冯·诺依曼在30岁时就担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当时高级研究院聘有六名教授,其中就包括爱因斯坦。除了在学术上取得巨大成就之外,冯·诺依曼家里常常举办时间持续很长的社交聚会,殷勤好客,在那里人人都会感到一种聪慧的气氛。二战欧洲战事爆发后,冯·诺依曼的活动超越了普林斯顿,参与了同反法西斯战争有关的多项科学研究计划。1943年起他成了制造原子弹的顾问,战后仍在政府诸多部门和委员会中任职,1954年又成为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成员。冯·诺依曼是科学史上几乎绝无仅有的一帆风顺,生前死后都未被批判、少有负面评价和敌人的不世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