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2001太空漫游!

文化   2024-12-16 06:28   山东  


1776年12月16日,约翰·里特

德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约翰·威廉·里特(Johann Wilhelm Ritter,1776.12.16-1810.1.23)1800年成功电解金属铜,并正确解释了伽伐尼电流的成因,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个干电池;1801年发现氯化银在可见光谱紫光外端之外的不可见光辐射下,会比在可见光下分解得更快,从而发现了紫外线。这一发现把人们对光的认识从可见光这一狭窄的波段范围扩展开来,为以后把光与电磁波的概念统一起来做了准备。

1800年意大利科学家亚历桑德罗·伏打(1745-1827)宣布发明了伏打电堆,也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可以提供连续、稳定、强大电流的电池。里特利用这一发现,将伏打电堆的两极系统应用到他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做了一系列实验。里特将电流接到舌头上,产生了一种酸的味道;将电线与鼻子接通,会让他打喷嚏;电线接通他的眼球,会让他看到奇怪的颜色在眼睛里打转。里特有时会跟人们打趣说要娶伏打电堆,甚至曾给他的出版商写信说:“明天我要结婚啦,我要娶我的电池!”

里特后来将电流增大至危险的水平,并强迫自己忍受更长时间的触电,还使用鸦片减轻痛苦;结果健康受到损害,多次触电让他的眼睛感染,要忍受经常性的头痛、肌肉痉挛、麻痹和胃痉挛,肺部还因此充满粘液,舌头还曾暂时失去大部分感觉,总是感到阵阵的头晕,这让他近乎他崩溃。有时持续几周强烈的疲惫感,常常让他难以下床。还有一次,电流让他的手背瘫痪了一个星期。里特怪异的自我试验让他的同事感到震惊,一位评论家说:“从来没有一个物理学家做实验的时候如此不顾惜自己的身体。”


1850年12月16日,汉斯·毕希纳

德国细菌学家汉斯·毕希纳(Hans Buchner,1850.12.16-1902.4.5)发现了γ球蛋白(主要是免疫球蛋白即身体内的各种抗体),发明了研究厌氧细菌的方法;1891年提出血清中存在一种对抗细菌蛋白的物质,称之为“alexines”(即补体);证明从细菌中提取得到的内毒素物质除引起发热外可引起白细胞数目的改变,并可显著增强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1893年与弟弟爱德华·毕希纳发现酵母汁和活的酵母菌一样可以使蔗糖发酵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预示了酶的存在。



1917年12月16日,亚瑟·克拉克

英国及斯里兰卡科幻作家,科普作家阿瑟·克拉克(Sir Arthur Charles Clarke,1917.12.16-2008.3.19)幼时就喜欢仰望星空和阅读旧的美国科幻杂志,曾利用自制的望远镜绘制过月球地表图;12岁时父亲去世,中学毕业后由于无法负担大学费用,在校董会的养老金部门得到一份审计员工作;1934年加入一个自称为英国星际协会的人数很少的高级研究团体,1947-1950年担任主席。

克拉克二战期间加入英国皇家空军,担任雷达技师,参与预警雷达防御系统的研制;战时主要操作进场雷达,1943年5月被任命为空军少尉(技术部门),1943年11月提拔为空军中尉,1946年以空军上尉军衔退役后进入伦敦国王学院,取得数学和物理学士学位。

克拉克1945年为《无线电世界》写了一篇题为《地球外的转播》的文章,详细预言了可将广播和电视信号传播到全世界的远程通信的地球同步卫星的系统。当时甚至是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读后也对此表示怀疑。然而,20年后,人们真的发射了“晨鸟”同步卫星。地球同步卫星轨道因此命名为“克拉克轨道”。

克拉克作为国际通讯卫星的奠基人,科幻作品多以科学为依据,小说里的许多预测都已成现实;1948年进入英国财政部工作,撰写短篇科幻小说《前哨》(Sentinel);1949-1951年担任《科学文摘》(Science Abstracts)的助理编辑;1952年成为全职作家,投入科幻创作。

克拉克1956年对海底探索发生兴趣,遂移居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开始另一种生涯,从事不穿潜水服的的深水潜泳和摄影,体验失重的感觉;在以《珊瑚岸》开始的一系列作品中,报道了许多水下探险活动,同年出版《城市与星星》,短篇小说《星》(Star)获得雨果奖;1974年《与拉玛相会》获星云奖、雨果奖、约翰·坎贝尔奖;1986年荣获象征终身成就的星云科幻大师奖,成立阿瑟克拉克奖,颁给在英国出版的最佳科幻小说。

克拉克最知名的科幻小说作品是《2001太空漫游》,1968年由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拍摄成同名电影,成为科幻电影的经典名作;与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罗伯特·海因莱因(1907-1988)并称为二十世纪三大科幻小说家。刘慈欣曾在多个场合说过,克拉克是他科幻创作的原点,并说:“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对克拉克《2001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



2015年12月16日,“一带一路”国际日

世界互联网大会(World Internet Conference),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倡导并每年在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乌镇举办的世界性互联网盛会,旨在搭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和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的中国平台,让各国在争议中求共识、在共识中谋合作、在合作中创共赢。习近平发表讲话,海内外部分学者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宣布将12月16日发起为“一带一路”国际日。

“一带一路”国际日(The Belt and Road International Day)为每年12月16日,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216名学者倡议发起的国际民间节日,也是首个起源于东方国家、代表东方国家文化自信的国际民间节日,核心思想源于中国领导人倡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计划。倡议者以世界无线电爱好者约定“一带一路”国际民间代号1216为依据,并认为“一带一路”与“1216”较为谐音,便于民间记忆和流传,希望通过约定这个国际节日,对于延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一带一路”国际民间长效自运行机制,推动国际民间旅游和商贸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该节日因与电影《金帛宝甲》中民间传说《天子帛书》所述“蚕姑部落”God's Day (天蚕节)为同一天,故也称“天蚕节”。

科学纪事
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回顾科学往事,致敬科学先贤,展望科学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