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太过超前而被冷落和攻击!

文化   2025-01-06 06:26   山东  


1884年1月6日,格雷戈尔·孟德尔

遗传学奠基人格雷戈尔·约翰·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1822.7.20-1884.1.6)出生在奥地利西里西亚(现属捷克)海因策道夫村的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里,父亲和母亲都是园艺家,童年时受到园艺学和农学知识的熏陶,对植物的生长和开花非常感兴趣;1840年考入奥尔米茨大学哲学院,主攻古典哲学同时还学习了数学,1843年因家贫而辍学后进了布隆城奥古斯汀修道院,并在当地教会办的一所中学教自然科学;1850年被教会派到维也纳大学深造,受到相当系统和严格的科学教育和训练,也受到杰出科学家们的影响。

1856年,从维也纳大学回到布鲁恩不久,孟德尔就开始了影响历史的豌豆实验;首先从许多种子商那里弄来了34个品种的豌豆,从中挑选出22个品种用于实验。它们都具有某种可以相互区分的稳定性状,例如高茎或矮茎、圆料或皱料、灰色种皮或白色种皮等。孟德尔通过人工培植这些豌豆,对不同代的豌豆的性状和数目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计数和分析。运用这样的实验方法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严谨的态度,他酷爱自己的研究工作,经常向前来参观的客人指着豌豆十分自豪地说:“这些都是我的儿女!”

通过长达八年的观察,孟德尔一共记录了28000例豌豆的结果,并从中总结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人们分别称他的发现为“孟德尔第一定律”(即孟德尔遗传分离规律)和“孟德尔第二定律”,揭示了生物遗传奥秘的基本规律。孟德尔清楚自己的发现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但还是慎重地重复实验了多年,以期更加臻于完善。

1865年孟德尔在布鲁恩科学协会的会议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两次宣读。可是,伟大的孟德尔思维和实验太超前了,当时的科学家们对连篇累续的数字和繁复枯燥的论证毫无兴趣,豌豆的秘密一直被埋没了35年之久!孟德尔1868年被选为修道院院长后把精力逐渐转移到修道院工作上,最终完全放弃了科学研究。

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名著《物种起源》引起了科学界的兴趣,几乎全部的生物学家转向生物进化的讨论。达尔文本人对于生物变异的机制一直大惑不解,孟德尔怀着“全世界可能只有您才懂”的心情给达尔文寄去的论文,却因为不信神的达尔文把所有神职人员的来信扔进垃圾桶的习惯,断送了两大伟人的思想交流。

直到1900年来自荷兰的德弗里斯、德国的科伦斯和奥地利的切尔马克同时独立地“重新发现”孟德尔遗传定律,于是有了遗传学史乃至生物科学史上划时代的年份。孟德尔去世16年之后,遗传学进入了孟德尔时代,孟德尔也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father of modern genetics)”。



1907年1月6日,戴松恩

作物育种和细胞遗传学家戴松恩(1907.1.6—1987.7.31)1926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业专修科后任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助理,1931年6月获得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作物育种专业学士学位,1931年7月—1933年12月任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助教;1934年1月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学习,1937年1月获博士学位;1937年2月回国历任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四川金堂铭贤农工学院教授兼系主任、任湖北省农业改进所所长、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兼麦作系主任、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场长、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3月—1960年11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所研究员兼副所长,1960年12月—1980年8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秘书长,1980年8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

戴松恩院士早期从事小麦育种、细胞遗传和抗赤霉病研究,在小麦、玉米、烟草和油菜育种研究方面颇有造诣;发现中国小麦中有高抗赤霉病基因,指出选育抗病品种的可能性;为贵州引进美国品种并选育出适合当地的优良烟草品种;指出不宜直接引种美国杂交玉米种,应利用其自交系和国内材料培育适应我国特点的高产杂交玉米;探明中国油菜育种的途径与方法,主持并推动我国小麦非整倍体研究工作;代表作有“中俄美小麦品种杂交之遗传研究”、“为什么研究小麦非整倍体”、“我国农业研究方向”等;晚年致力于小麦非整倍体应用研究,提出在品种间杂交中利用ph基因诱发遗传变异的论点,经初步证实认为可行。



1918年1月6日,格奥尔格·康托尔

德国数学家格奥尔格·康托尔(Georg Cantor,1845.3.3-1918.1.6)日生于俄国彼得堡一个犹太商人的家庭,1856年全家迁居德国法兰克福,先后就学于苏黎世大学、哥廷根大学、法兰克福大学和柏林大学,主要学习哲学、数学和物理;在柏林大学受到著名分析学家魏尔斯特拉斯的影响而对纯粹数学产生了兴趣,1867年以“求不定方程的整数解”的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1869年来到哈勒大学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所创立的集合论被公认为全部数学的基础。

康托尔1874年在《数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集合论的第一篇论文,提出了“无穷集合”这个数学概念,引起了数学界的极大关注;引进了无穷点集的一些概念,如:基数,势,序数等,试图把不同的无穷离散点集和无穷连续点集按某种方式加以区分;构造了实变函数论中著名的“康托尔集”、“康托尔序列”。

康托尔证明了代数数集和有理数集的可数性和实数集的不可数性,建立了实数连续性公理,被称为“康托尔公理”;1877年证明了一条线段上的点能够和正方形上的点建立一一对应,从而证明了直线上、平面上、三维空间乃至高维空间的所有点的集合,都有相同的势;1879-1884年着重研究无穷数与超越数理论,历尽磨难完成了最重要的著作《超越数理论基础》(1895-1897)。

康托尔的工作给数学发展带来了一场革命。由于他的理论超越直观,所以受到当时一些大数学家的反对,就连被誉为“博大精深,富于创举”的数学家庞加莱(1854-1912)也把集合论比作有趣的“病理情形”,甚至他的老师克罗内克(1823-1891)也说他是“神经质”,“走进了超越数的地狱”。对于这些非难和指责,康托仍充满信心:“我的理论犹如磐石一般坚固,任何反对它的人都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还指出:“数学的本质在于它的自由性,不必受传统观念束缚。”这种争辩持续了十年之久。由于学术观点上受到的沉重打击,康托尔曾一度患精神分裂症,虽在1887年恢复了健康,继续工作,但晚年一直病魔缠身,1918年1月6日在德国哈雷-维滕贝格大学附属精神病院去世。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集合论的重要性,集合论在20世纪初已逐渐渗透到了各个数学分支,成为了分析理论,测度论,拓扑学及数理科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希尔伯特(1862-1943)高度赞誉康托尔的集合论“是数学天才最优秀的作品”,“是人类纯粹智力活动的最高成就之一”,“是这个时代所能夸耀的最巨大的工作”。在1900年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希尔伯特把康托尔的连续统假设列入20世纪初有待解决的23个重要数学问题之首。

科学纪事
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回顾科学往事,致敬科学先贤,展望科学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