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12月29日,查尔斯·古德伊尔
美国商人查尔斯·古德伊尔(Charles Goodyear,1800.12.29-1860.7.1)在试图设计出一款更好的救生圈时发现橡胶虽具有弹性、防水等优异性能,但遇热发粘、遇冷发硬,难以广泛应用;从此下定决心寻求改进方法,作了大量调查和实验,不顾生活贫穷和受人讥讽等困扰,经过十几年反复钻研,终于在1839年发现天然橡胶和硫磺粉混合加热后可以使橡胶转化为遇热不粘、遇冷不硬的高弹性材料。
古德伊尔1843年发明了一整套完备的程序来制作硫化橡胶,1844年再次获得专利。但发明研究和商业应用之间总是有一段距离的,古德伊尔的商业产品还没上市又再次破产入狱。更糟糕的是,这项技术虽然发明起来很难,但掌握起来很容易,因此许多没有专利权的人也争相模仿制作改良的硫化橡胶。橡胶工业一下子又火了,橡胶也终于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工业原料。
在古德伊尔人生余下的十几年里,陷入了与侵权者无休止的法律斗争中。由于贫穷而请不起好的律师,古德伊尔赢得官司的次数非常少,而持久的维权斗争又使本就贫困的古德伊尔生活更加困难;1860年去世时债务总额为20万美元,在此之后他的妻子和孩子才开始从他的专利使用费中获得足够的资金。
古德伊尔最先打开了大规模开发和使用弹性高分子材料的大门,其贡献被公认为橡胶工业乃至高分子材料划时代的里程碑。美国化学学会建立古德伊尔奖章,每年授予国际上对橡胶科学技术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世界第三大轮胎公司固特异的命名就是为了纪念古德伊尔。
1919年12月29日,威廉·奥斯勒
加拿大医生家及教育家威廉·奥斯勒(William Osler,1849.7.12-1919.12.29)1872年获得麦吉尔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873年赴伦敦大学生理实验室进修,先后任麦吉尔大学医学院生理学讲师、内科教授,并被聘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内科学教授;1884年任费城临床医学会主席,1890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11年获颁男爵爵位。
奥斯勒是《内科学季刊》的创办人之一,主要著作有《近代医学之进展》等;所著《临床内科原理》是内科标准教科书,多次再版并被译成多国文字;收藏有大量古代医学书籍,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奥斯勒图书馆。
奥斯勒是二十世纪医学教育泰斗,尤其强调医学的人文与教养,其医学理念总能用一句话就深入人心:“行医,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医学是一种专业、而非一种交易;它是一种使命,而非一种行业;从本质来讲,医学是一种使命、一种社会使命、一种人性和情感的表达。这项使命要求于你们的,是用心要如同用脑。”
奥斯勒坚持病人应当受到人性化的对待,而不应当被作为一个“有趣的病例”来对待:“你们即将要面对的,是一个生活在沮丧之中的人,你们活得比他快乐的多,碰到你们,他少不了会无理取闹,不免会扰乱了你内心的宁静;这个人的前途未卜,不仅要靠我们的科学和技术,他也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有血有肉、怀有希望和恐惧的人。”
1987年12月29日,杨澄中
核物理学家杨澄中(1913.4.17—1987.12.29)1937年从中央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45年冬去英国留学,先后就读于莱士特大学物理系和利物浦大学物理系,195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受聘为利物浦大学物理系讲师;1951年毅然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优厚的生活待遇和在核物理前沿取得更大成就的机会,携妻女回国献身于祖国的原子能科学事业。
杨澄中回国后参与了中国第一个原子核物理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3年改名为物理研究所,1958年又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的初始创建工作,1957年后在兰州创建了中国原子核物理后方研究基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为中国的原子核物理研究、重离子物理研究和加速器技术的发展,孜孜不倦地奋斗了37个春秋,参与了我国第一台静电加速器的建造,主持了第一台重离子加速器的研究、设计,组织开展我国重离子基础物理研究;参加了原子弹、氢弹的材料试验工作,为我国原子能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2008年12月29日,杨锦宗
精细化工专家杨锦宗(1932.8.25-2008.12.29 )是福建省莆田市人,1951年9月就读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化工系,1952年9月转入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化工系染料专业,1959年9月获大连工学院四年制副博士学位后留校任讲师,1986年5月任大连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活性染料到反应性染色的理论与实践”获2000年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出任山东理工大学纺织专用化学品与染整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杨锦宗在1950年代末成套剖析合成了世界上刚刚出现的活性染料和分散染料,推动了我国染料工业高起点快速发展;开展了创新染料的研究,对“染料-纤维-助剂”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提高了固色率并降低污染;率先研究了可反应性高分子染料,首次把染料在纤维上的固色率提高到99%以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首先发现分散剂分子量分布对分散染料分散性和热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在国内首先开展了新型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的研究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