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8年1月24日,费迪南德·科恩
费迪南德·科恩(Ferdinand Julius Cohn,1828.1.24-1898.6.25)出生在德国的西里西亚首府布雷斯劳犹太商人家庭,在兄弟三人中居长且早熟,有一个“过于用功”的幼年时期;布雷斯劳大学不接受犹太人攻读博士学位,十九岁进了更自由的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博士;1850年成为布雷斯劳大学讲师,1859年成为植物学特任教授,1866年建立世界第一个植物生理学研究所,1871年为常务教授,1872年为所长。
科恩早年研究着重于单细胞藻类(最低等的植物),建立了对于单细胞藻类的研究原则:只能用显微镜观察其发育的各时期,借此了解其生长阶段,就好比可借直接观察连续查明烁树和蕨类幼年和成年的形态,对于某些藻类生活史的阐释,至今仍有极大价值;1855年确定藻类,特别是环藻属,存在着性过程,对藻类分类也作出了很大的改革;约1868年开始研究细菌,也是第一个尝试将各种细菌作有系统地分门别类的人。当时路易斯·巴斯德等人满足于一个颇为混乱的人为的命名系统,科恩以基本形态差异为基础,建立其细菌分类系统,将细菌分为四组6属(球形状,短杆,线,和螺旋),又指出细菌分类不能仅以形态为基础,生物学化学特性也是很重要的分类依据。
科恩1870年创办《植物生物学文稿》杂志, 被称为“科恩文稿”,许多细菌类的奠基性文稿即发表于该杂志。科恩认为细菌是一种植物,并进一步研究认为细菌能导致传染性疾病;重大贡献之一是发现某些细菌(尤其是枯草杆菌)能形成孢子和以孢子行生殖作用,也最早认识到内孢子能耐高温;通过实验驳斥了那些认为在高温下所有细菌都能被杀死的谬论。
费迪南德·科恩在1876年协助当时尚不知名的乡村医生罗伯特·科赫(1843-1910)完成了关于炭疽的研究报告,这是历史上第一份全面记载细菌疾病的研究报告,由此开创了微生物学;认识到科赫是一位善于科学研究的专家,而推荐到帝国卫生局任职;1885年获得微生物界的最高勋章即列文虎克勋章。
科恩在世时即被公认为当世最伟大的细菌学家,确认了细菌能根据其形态和生理特征划分为不同的种;发现细菌内孢子,从而促进消毒技术的发展,并驳斥自然发生说;最大的成就也许是按照严格而系统的方法来研究细菌、藻类和其他微生物的生活史。
1934年1月24日,游效曾
无机化学家游效曾(1934.1.24-2016.11.19)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57年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担任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所长,1986年首次在中国提出的“光电功能配合物”这一新学科分支的研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4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化学奖。
游效曾的研究主要包括:新型配合物的合成、组装、结构和性质的基础性研究;配合物的成键和波谱理论研究;分子和超分子化学的光电功能材料研究;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的基础研究,特别是配位化合物的合成、结构、成键、性质和光电功能分子材料的研究;综合运用现代物理方法和理论阐明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在中国开拓了光电功能配合物这一新领域,取得了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成就;在合成新型功能性配合物方面,发展了混合三聚电解聚合等新型反应,合成了一系列轴向、大环、金属有机和多核配合物,测定并阐明了它们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在谱学和结构研究方面,应用核磁共振、电子自旋共振、电子光谱和气相色谱等方法精确测定了一系列配合物的基本结构参数;提出了包括d轨道和f轨道在内的核磁共振计算方法,改进了配体场的计算程序,对结构规律提出了不少新见解。
游效曾教授长期倾心投入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培养和造就了大批无机化学杰出人才,为我国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配位化学研究所”和“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长期指导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研究,在我国开拓了光电功能配合物这一新领域,取得了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卓越成就。
2020年1月24日,李方华
物理学家、电子显微学专家李方华(1932.1.6—2020.1.24)生于香港,1950年李方华考入武汉大学物理系;1956年从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60年开始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用自己改装的设备开展了电子衍射单晶体结构的分析与研究,在中国最早开展单晶体衍射结构分析和测定晶体中氢原子位置的工作;1982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日本大阪大学应用物理系学习;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担任中国电子显微学会理事长;199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3年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9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李方华主要从事衍射物理、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和晶体学研究,中国电子衍射及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先驱者之一;在高分辨电子显微像的衬度理论和图像处理理论与方法研究,微小晶体结构测定,原子分辨率晶体缺陷测定,以及准晶体学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