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学部委员改称院士!

文化   2025-01-21 06:31   山东  


1815年1月21日,霍勒斯·威尔士

美国牙科医生霍勒斯·威尔士(Horace Wells,1815.1.21-1848.1.24)出身于贵族阶层,幼年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创造力以及动手能力;1834年在波士顿开始研究牙科,当时还是学徒制,而第一所牙科学校直到1840年在巴尔的摩才开放;1836年毕业后搬到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市,很快就成为了全市最好的牙医,的病人包括哈特福德商界、社会和政治界的精英。

威尔士1844年在自己身上试验验证了笑气(一氧化二氮,N2O)的作用,发现它的麻醉效果。在一次笑气麻醉的演示中,由于用法不当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病人大呼疼痛,使得威尔士在医学界名誉扫地。不过在嘲笑他的人群中,后来影响麻醉学史发展的威廉·莫顿(1819~1868)见证了整个过程,并在两年后完成史上首次成功麻醉表演。

这次出丑给威尔士带来的耻辱感令他放弃了笑气,转而研究氯仿,并再次用自己的身体进行试验。不幸的是,氯仿的副作用使他精神错乱,因向妓女身上泼硫酸被关进了监狱。他对自己所作所为非常恐惧和绝望,最后吸入一剂氯仿止痛剂后,威尔士割断了腿上的动脉,结束了年仅33岁的生命。



1926年1月21日,卡米洛·高尔基

意大利神经学家、病理学家卡米洛·高尔基(Camillo Golgi,1843.7.7-1926.1.21)1865年从帕维亚大学毕业后到圣马特奥医院当医生,并开始对神经系统疾病进行研究,1872年任阿毕阿特戈拉苏地方慢性病医院院长,1875年成为帕维亚大学特邀教授 ,1879年任西耶那大学的解剖学教授,1881年任帕维尔大学综合病理学教授,后来担任帕维尔大学校长,并当选为意大利王国上议院议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帕维亚陆军医院的负责人。

高尔基在光学显微镜下研究银盐浸染的猫头鹰神经细胞内观察到了清晰的结构,因此定名为高尔基体。高尔基正确解释了肾脏结构的特征,发现了各种疟疾原虫的不同,并创立了铬酸盐-硝酸银方法,为研究中枢神经开辟了道路。由于他对神经系统组织结构的研究与细胞眼组织学家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1852-1934)分享了19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94年1月21日,中科院学部委员改称院士

院士(Academician)源于Academy, Academy是古希腊传说中的一位拯救雅典免遭劫难而牺牲的英雄。希腊人为了纪念这位智慧勇敢的英雄,建立了一个以Academy命名的幽静园林。在建园后的近千年内,受到Academy智慧勇敢感动的学者,纷纷在园内讲学,进行自发的学术活动,因此,其后的许多学术团体都自称为“Academy”。

1666年,法国成立了皇家科学院,到科学院工作的著名科学家首次被称为院士“Academy”。此后,英国皇家学会、普鲁士皇家科学院、彼得堡皇家科学院纷纷使用“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这一称谓来命名自己国家最杰出的科学家。“院士”成为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

中国最早的院士产生于1948年3月,即中央研究院院士,通过层层选拔,81人当选为第一届中国院士,包含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著名学者。此次院士选举,比较充分展示了学术成就而非政治主张的推选理念,如异议人士郭沫若先生因为在甲骨文等考古工作方面的突出成果而获得胡适举荐并获选。这次选举中,除了中央研究机构以外,获选人数最多的四所大学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

1955年,中国科学院选聘学部委员233人,中研院81名院士中,华罗庚、苏步青、郭沫若、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等46位著名科学家进入新中国第一批学部委员的行列。1955年学部委员包括了自然科学领域的数学物理学部30人、化学部22人、生物学部60人、地学部24人、技术科学部36人,以及人文社会领域的哲学社会科学部61人。

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十一次常务会议决定,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1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议批准了这一决定,中科院也随即向全体学部委员发出通知;1994年6月3到8日,中国工程院成立暨首届院士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士大会同时召开,标志着中科院院士制度的建立。

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均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名。各学部每次增选名额的分配,由院士大会的常设领导机构根据学科布局和学科发展趋势确定。

院士候选人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推荐,不受理本人申请。(一)院士直接推荐候选人。每次增选,每位院士推荐候选人限额不超过两名;获得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荐为有效。对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的推荐,仅适用此款。(二)国内各有关科学技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协所属一级学会,按组织系统推荐候选人。此类候选人,必须经过其主管部门、中国科协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初选。

各学部常务委员会组织院士对候选人进行评审和选举。评审必须坚持标准,遵循公正、客观的原则,对候选人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选举实行差额无记名投票,差额比例为百分之四十。各学部参加投票选举的院士人数,应超过本学部院士人数的二分之一。获得赞同票不少于投票人数三分之二的候选人,按本学部应选名额,根据得票数依次当选,满额为止。选举结果分别由各学部常务委员会检查确认,经院士大会常设领导机构审议批准后,以书面形式向全体院士通报。

科学纪事
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回顾科学往事,致敬科学先贤,展望科学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