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1月13日,罗斯·哈里森
美国生物学家罗斯·格兰维尔·哈里森(Ross Granville Harrison,1870.1.13 - 1959.9.30)1886年进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189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895年在波恩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896~1907年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任助理教授、教授,1907~1938年在耶鲁大学先后担任比较解剖学教授和动物学教授。
哈里森1902年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解剖系成功地用体外培养方法观察到活的神经纤维;将蛙胚髓管部的小片组织,培养于蛙淋巴凝块中,在无菌条件下移植的组织,在体外能存活数周,并有神经轴索从细胞伸展出来;1910年发表了这一出色的实验结果,被认为是组织培养法的发明者。此试验不但解决了当时关于神经轴索起源问题的争论,同时还开辟了体外培养活体组织的新纪元。
哈里森在实验中发现,如果把将来能形成左肢的胚胎组织移植到胚胎的右侧,那么以后该组织会形成右肢。这一发现不仅建立了脊椎动物的不对称法则,而且证实了动物的肢体起源于胚胎的中胚层。后来胚胎学的研究大量采用他的方法做了许多重要实验。由于他在动物组织培养上的杰出贡献,1917年诺贝尔委员会曾推荐他成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金的获得者,但后因欧洲大战而未发奖。
1958年1月13日,禁止核武器的呼声
核武器的出现是1940年代前后科学技术重大发展的结果。美国是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沙漠中进行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试验,1945年8月6日、9日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仅有的两颗原子弹。1949年8月苏联进行了原子弹试验,英国1952年首次核试验成功,法国1960年首次核试验成功,中国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朝鲜等也进行过核试验。
面对可能导致人类毁灭的核战争,一些在欧美颇有声望的学者成为反核运动的主力,其中尤以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最为积极,1955年在爱因斯坦的支持下,发表了《关于核武器的声明》,即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这份有11位诺贝尔奖得主签名的文件写道:“在未来任何世界大战中肯定要动用核武器,这样的核武器肯定要威胁人类的持续生存,鉴于这样的事实,我们强烈要求世界上的政府认识到,并公开承认,不能通过世界大战实现自己的目的。因而,我们强烈呼吁寻求和平手段,解决他们之间的种种争端”。
来自10个国家、属于东西方不同阵营的22名科学家,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小渔村帕格沃什首次举行“帕格沃什科学与世界事务会议”,对核武器试验的后果、军控协议以及科学家的道义责任进行讨论。著名的“帕格沃什运动”由此发端,并接连在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各国掀起规模浩大的反核运动。1958年1月13日,43个国家的9000名科学家致信联合国秘书长,要求立即签订一项停止核试验的国际协议,使这一运动达到了高潮。
科学家们的努力并没有阻断各国政客觊觎核武的雄心和进程,但也并非一无所获。从1963年核禁试条约、1968年核不扩散条约到1972年限制战略武器第一阶段会谈和生物武器协定,“帕格沃什运动”都以世界性民权运动的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界核版图和核武器的原罪意识被基本上固定了下来。1995年5月11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与延期大会决定条约无限期延长,共有179个国家批准或加入。
2022年1月3号,联合国五常国,也是合法拥核的中、英、美、法、俄五国,发表了《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向世界传达了“防核战”的共同声音。由于事前没有风声,五大国突然达成联合声明,被外界视为“送给世界人民最好的新年礼物”。联合声明强调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重申不将核武器瞄准彼此或其他任何国家。这是五国领导人首次就核武器问题发表声明,体现了五国防止核战争的政治意愿,也发出了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减少核冲突风险的共同声音。
1977年1月13日,叶企孙
“有人怀疑中国民族不适宜研究科学,我觉得这些论调都没有根据。中国在最近期内方明白研究科学的重要,我们还没有经过长时期的试验,还不能说我们缺少研究科学的能力。惟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去做学研究,五十年后再下断语。诸君要知道,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中国物理学之父叶企孙
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叶企孙(1898.7.16—1977.1.13)名鸿眷,以字行,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赴美深造,1920年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23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后历任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是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建人之一,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1936年任会长等;清华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潘光旦、陈寅恪、梅贻琦。
叶企孙毕生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对开拓、促进中国物理学及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培育科学技术人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所提倡的教育思想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在国内第一个研究磁学,早年和W.杜安、H·H.帕尔默合作测定普朗克常数h的值,开创高压磁化的正确方法,把压强从200多个大气压提高到12000大气压;创办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北京大学磁学专门组。
叶企孙先生长期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一生有关教育的著述甚少,但作为主要领导者、策划者参与了清华物理系、理学院的创建,从物理系、理学院的办学中可窥见他的教育理念;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国教育及科学事业,在清华开展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教学、科研活动,对学生教育方法得当,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科学家。
抗战前毕业的九届学生50余人中涌现出了许多的杰出学者,如:理论物理学家王竹溪、彭桓武、张宗燧、胡宁,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施士元、钱三强、何泽慧,力学家林家翘、钱伟长,光学家王大珩、周同庆、龚祖同,晶体学家陆学善,固体物理学家葛庭燧,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翁文波、傅承义,以及秦馨菱、李正武、陈芳允、于光远等。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生中,后来成为著名科学家有:黄昆、戴传曾、李荫远、萧健、徐叙瑢、朱光亚、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等;解放后毕业于清华物理系成为著名物理学家的有周光召、何祚庥、唐孝威、黄祖洽、胡仁宇、蒲富恪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半数以上曾是他的学生,因而有人称他“大师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