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最糟糕的诺奖错误之一!

文化   2025-01-30 06:29   山东  


1928年1月30日,约翰尼斯·菲比格

20世纪初,人们对癌症的认识非常有限,无数科学家投身研究,希望能够找出癌症发生的病因。有人认为癌症完全是身体内部出了问题导致的,有人认为,外界因素也可以导致癌症。

丹麦生理学家约翰尼斯·菲比格(Johannes Fibiger,1867.4.23-1928.1.30)1907-1913年担任哥本哈根大学病理解剖学研究所的主任,发现了一种特别的寄生虫,观察到带有这种寄生虫的小白鼠会发生胃癌,还转移到了淋巴结和肺部;于是得出了“寄生虫导致癌症”的结论,并将这种寄生虫直接命名为“螺旋体癌虫”。

不久之后,日本也获得了“外部因素引起癌症”的证据:东京帝国大学的教授山极胜三郎,通过煤焦油在兔子身上诱导出了皮肤癌。他的思路来源于对烟囱清扫工人的观察:他很早就发现,接触煤焦油的清洁工罹患皮肤癌的概率较高。这两个研究轰动一时,人们终于意识到癌症有可能是外界刺激导致的,同时也为癌症的研究提供了更开阔的思路。

由于1926年诺奖委员会没有评选出合适的获奖者,按照诺贝尔奖的规定,1926年的获奖资格可以被保留一年。在全世界的瞩目下,这个被拖延一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约翰尼斯·菲比格,60岁的他正饱受结肠癌的折磨,还患有严重的心脏疾病,在获奖一个月后就与世长辞了。

然而,也有人发出质疑,认为山极胜三郎也应该和菲比格平分这个殊荣,因为他们的工作领域相同,独立得出成果的时间又相近。这个质疑并非毫无道理:在1925年、1926年甚至之后的1928年,乃至山极胜三郎逝世后的1936年,他被四度提名,但都抱憾而归。亚洲科学家被诺奖遗忘早有先例,1901年第一届的诺贝尔奖就遗忘了北里柴三郎,因此有人认为,这是诺奖委员会种族歧视的表现。更显著的例子是战胜1911年中国东北鼠疫,创造奇迹的伍连德,被提名后直接被诺奖委员会忽视。

这次颁奖的争议眼看着就要被淡忘的时候,事态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折。1952年,两位美国科学家在重复菲比格的实验时发现,他的研究根本就是错的。菲比格养的小白鼠之所以会罹患胃癌,不是因为寄生虫,而是因为严重缺乏维生素A。人们重新检测了菲比格当年留下来的肿瘤标本,也验证了这样的说法。

大英百科全书介绍的“诺贝尔奖癌症研究”中已经删除了所有菲比格研究的资料,只提到山极的研究成果。如果仔细追溯就会发现,当年癌症研究的创始人,其实只有山极胜三郎一个。

这是诺贝尔奖史上最糟糕的错误之一,而且这么多年了,诺贝尔奖委员会沿袭一贯“覆水难收”的风格,并未收回颁奖,也从未认错。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真相大白的时候,牵涉到的科学家早已逝世,而当年的大部分评委也已经不在人世了。在追求真理的路上,犯错并不可怕,但诺贝尔奖委员会对于既往错误拒不承认的态度,就显得与科学精神颇为不符了。至于诺贝尔和平奖,早就沦为西方意识形态工具,连呵呵都不必。



1983年1月30日,王竹溪

中国热力学统计物理研究开拓者王竹溪(1911.6.7-1983.1.30),名治淇,字竹溪,以字行,湖北省公安县人,1933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1938年7月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理科物理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主编,《物理学报》主编,《中国科学》副主编,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等职。

王竹溪主要从事理论物理特别是热力学、统计物理学、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在湍流尾流理论、吸附统计理论、超点阵统计理论、热力学平衡与稳定性、多元溶液、热力学绝对温标、热力学第三定律、物质内部有辐射的热传导问题以及基本物理常数等领域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在有序无序变化的统计力学理论方面将贝特理论作了重要推广,在热力学的理论研究方面作出多方面的推广;同时对物理学史、基本物理常数和汉字检索机器化方案等作了不少有成效的研究;还在生物学关键问题之水分化学势、汉字检索方案的优化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论著有《热力学》、《统计物理学导论》、《特殊函数概论》、《简明十位对数表》、《新部首大字典》等。


2017年1月30日,熊远著

我国唯一的养猪学院士熊远著(1930.7.8-2017.1.30)生于湖北省竹山县,1959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1983年被评为副教授,1986年被评为教授,获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熊远著长期从事动物遗传育种特别是猪育种工作,是我国运用数量遗传学理论进行瘦肉型猪杂交育种的开拓者之一,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主编专著4部,培养博士生40余人,硕士40余人。


2022年1月30日,朱兆良

土壤农业化学家朱兆良(1932.8.21—2022.1.30),山东青岛人,原籍浙江奉化,1953年从山东大学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朱兆良在稻田土壤供氮量预测和氮肥施用量推荐方法研究中,揭示了现行方法只能达到半定量水平,论证了用“平均适宜施氮量法”推荐施氮量的可靠性;在氮肥去向研究中,发现中国农田中氮肥利用率偏低、损失率偏高,明确了变幅及主要影响因素,定量评价了主要稻区稻田中的氨挥发潜力,指出稻田田面水的铵浓度和光照是决定氨挥发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减少氨挥发的施肥原则和使用水面有机分子膜减少氨挥发的技术;研究确定了农田生态系统中定量评价氮循环主要过程的参数,为协调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氮素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科学纪事
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回顾科学往事,致敬科学先贤,展望科学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