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1月3日,朱宪彝
我国临床内分泌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朱宪彝教授(1903.1.3—1984.12.25),字良初,1930年获得北平协和医学院博士学位后到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34回国在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创建了解放后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天津医学院,并担任院长33年。
朱宪彝在代谢性骨病的研究上一直居国际领先水平,预言维生素D的活化要在肾脏进行,约20年后被美国学者证实;与刘士豪一起,提出的“肾性骨营养不良”的命名,迄今仍被使用,被国际上尊称为“代谢性骨病的现代知识之父”;1950-80年代深入研究碘缺乏病,对甲状腺功能“代偿、失代偿、正常”的三种类型的分类、命名和有关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推动了碘和脑发育的基础研究;是中国医学界第一个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的学者。
朱宪彝先生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将一切奉献给医学事业,有遗嘱曰:“一是遗体献给医学院供病理解剖;二是一生珍藏的图书资料献给医学院,仅读书卡片就有10万多张;三是把一座私人住宅楼,贡献给医学院使用;四是2万元存款捐给医学院,作为奖学金,激励后人”。
1954年1月3日,余云岫
近代医学家、废止中医案首倡者余云岫(1879.9.14—1954.1.3),名岩,号百之,谱名允绶,浙江省镇海人,被认为是民国时期全面废止中医派的代表人物。近代医学史上有些学者把“中医西医化”的思想流脉称为“余云岫现象”。余云岫本人主张医学科学不分中西,反对中医西医之称谓。
余云岫自幼家境穷困,23岁就读南浔浔溪公学(名誉校长为蔡元培),26岁时主办镇北贵驷桥宝善学堂;1905年由镇海鲲池书院公费派赴日本留学,1908年入大阪医科大学习医,1911年随留日医学生组织之赤十字社归国作救护工作;1913年春天再度赴日本大阪医科学习,深受日本明治维新后“取缔汉学,发展西医”的影响,发出了“长习新医,服膺名理”的感叹,立志以医学革命为毕生追求。
余云岫1916年回国任公立上海医院医务长,1918年在上海开业期间,处方用药方面轻易不肯用进口的新药,经常所用的药物多是中国传统药物制成的酊剂粉剂。他常说:“中国也有好药,外国也有坏药。国内有自制新药与舶来品的新药功效相等,我们医生就应采用自制新药。医生用药是在治好病,非不得已时,何必用舶来品”。
余云岫1925年10月赴日本出席远东热带病学会,做《中国结核病历史的研究》的演讲,指出瘰疬与肺痨同原之说;11月组织上海市医师公会并被推为第一任会长,1926年任南京中央卫生委员会委员。
余云岫1928年创办《社会医报》,搜罗历年所作有关医学文字,编为《余氏医述》,后改名为《医学革命论集》;1929年2月以委员身份出席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提出二项建议:(一)急须设法增加全国医师人数以利卫生行政之进展案;(二)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要求全面废止中医,并由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通过,引起轩然大波,后因遭到全中国中医界强烈反对而未能付诸实施。
余云岫1931年著《皇汉医学批评》,先在《社会医报》按期发表,而后作单刊本出版;1932年任东南医学院董事会主席,1934年3月任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顾问,1934-1939年任《中华医学杂志》主编;1940年起先后出版《尔雅病疏》、《说文解字病疏》、《广雅病疏》、《十三经病疏》等论著,系统的批判了中医古籍中不科学的成分,甚至认为《黄帝内经》“无一字不错”,中医“靠暗示的效果”,“精神的作用”,“和催眠术差不多”,而且说中医为“杀人的祸首”,“如不消灭中医,不但妨碍民族的繁息,民生的改良”等激进句子俯仰皆是。
余云岫1951年被聘为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筹备委员会华东分会的筹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编纂委员会特邀委员;在参加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时,再度提出废止中医方案,遭到与会者一致反对;1951年任华东医务生活期刊编辑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自然科学专门会联合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去世前遗嘱将遗体交医学院作病理解剖,据病理解剖报告,最终死因是横结肠溃疡并穿孔,有早期癌变。
1973年1月3日,戴芳澜
中国真菌学的创始人、植物病理学的主要创建人之一戴芳澜(1893.5.4—1973.1.3)1913年结业于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1914—1919年留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金陵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教研室主任,应用真菌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名誉理事长,《植物病理学报》主编等职。
戴芳澜学识渊博,为科学界所敬重,1929年发起成立中国植物病理学会,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3年当选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新一届理事长;1955年当选首届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农业科学院授予他通讯院士的荣誉称号;1962年当选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曾受到周恩来和朱德的亲切接见。
戴芳澜早年对水稻、果树等作物病害及其防治进行了研究;1930年代以后从事真菌分类学、真菌形态学、真菌遗传学及植物病理学,特别在霜霉菌、白粉菌、鹿角菌、锈菌、鸟巢菌、尾孢菌等菌的分类方面,以及竹鞘寄生菌的形态学和脉孢菌的细胞遗传学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作,有关论文迄今仍为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建立起以遗传为中心的真菌分类体系,确立了中国植物病理学科研系统;对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开创和奠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