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年12月25日,牛顿的生日
牛爵爷已经牛到没天理的程度,今天首先看看令人困惑的生日和忌日。牛顿的生日,有俩。原因是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进行了一次历法改革,在1582年的10月4日后灭掉十天,第二天就是10月15日,是为格里高利历。然而,1582年的英国,国王正忙着离婚呢,或者是在巩固自己的英国国教,坚决地使用儒略历。当然,大势所趋的新历法还是要用的,不过那已经是牛顿去世25年之后的1752年了。所以,牛老爵爷一辈子过生日都是12月25日。而且,牛顿信仰上帝,认为自己负有重要的神学使命。出生在圣诞节而且无父亲,这一巧合成为牛顿的精神负担,他以为自己的使命就是向世人宣示宇宙的真理(参看王克迪译《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武汉出版社607页)。这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牛顿一生中有许多不近人情之处。
根据儒略历,也就是旧历,牛顿是在1642年的12月25日出生的。如果转换成公历,就需要再加上10天,所以他的新历生日就是1643年的1月4日。而关于他的死亡日期就更为复杂。他是在儒略历1726年3月20日去世的,转换成新历就是1727年3月31日。等一下,我们怎么好像还跳过了一年?是这样的,当凯撒大帝将儒略历引入罗马时,把传统罗马的春分日,也就是3月25日,改成了1月1日,而到了中世纪又被教会改回了3月25日。采用公历后,新年又变回了1月1日。但是英国还是沿用中世纪的儒略历,将3月25日作为新年的开始。因此,牛顿去世的时候,英国的新年从3月25日开始,也就意味着牛顿实际是死于旧历的1726年3月20日。如果你想准确描述牛顿的出生和死亡日期,那应该是1642年12月25日-1726年3月20日(旧历),或者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新历)。
物理学史家总喜欢说一些伽利略去世的那一年牛顿出生,麦克斯韦去世那一年爱因斯坦出生之类的故事,说习惯了,所以多数科学史读本上仍把牛顿生日算在1642年。如今研究历史上的大事件都依照新历法,就好比我们中国名人的生日也都不再使用农历,而是换算为阳历。
1758年12月25日,哈雷彗星
彗星向来被视为不祥之物,对于彗星的恐惧心理导致了许多闹剧甚至悲剧发生。揭示彗星的奥秘,发现彗星运行规律不仅仅是天文学、力学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人类的思想解放也具有重大意义。
1684年,英国科学家埃德蒙·哈雷(1656-1742)与牛顿一见如故,在学习牛顿的理论中受益颇多,特别是万有引力定律使他更坚定了牛顿关于自然哲学的解释,并自觉地将这一理论用于对彗星的研究中。他从众多彗星记录中挑选出24颗彗星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发现其中3颗的轨道极为相似,且出现时间相隔均为75年或76年。由此哈雷想到,这可能是同一颗彗星的3次回归。为了进一步证实,以75或76年为周期向前追溯,果然发现多颗与此类似的彗星记载。经过几个月的日夜奋战,不断地计算、复核,最终哈雷得出结论,这是同一颗周期为76年的大彗星,并进一步预言:1758年底或1759年初,这颗彗星将再次回归。
哈雷的预言在英国甚至整个欧洲产生了强烈反响,大多数人半信半疑,也有人出言讥讽。但大多数真正的科学家对此给予了足够重视,他们耐心等待着这一次彗星的回归。
直到1758年12月25日,这颗彗星才被德国的一位农夫和业余天文学家约翰·帕利奇(1723-1788)观测到,它受到木星和土星摄动的影响延迟618天,1759年3月13日才通过近日点,哈雷本人未能看见这颗彗星的回归。彗星回归的确认,首度证实除了行星之外,还有其他天体绕着太阳公转。这也是牛顿天体物理学最早成功的预测之一。1759年法国天文学家尼可拉·拉卡伊(1713-1762)将这颗彗星命名为“哈雷彗星”,以纪念哈雷的工作。
1924年12月25日,朱光亚
朱光亚(1924.12.25—2011.2.26)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吉林大学物理学创始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入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众帅之帅”。
朱光亚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正值抗战胜利,蒋介石提出中国也要做原子弹,国民政府决定派出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三位科学家赴美国考察,当时吴大猷推举的两名助手,一名是李政道,另一名就是朱光亚。由于美国宣布不会向其他任何国家开放原子弹研制技术,加之抗战胜利后中国国内形势很快发生巨变,考察组只好解散,朱光亚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继续从事核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1949年秋,朱光亚毕业于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并获博士学位。
朱光亚1950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第二机械工业部四〇一所、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工作;1964年至1966年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空投航弹、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任务;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核技术的国家之一;1967年6月参与组织领导的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1年任中国科协主席,1994年被选聘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并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1996年5月被推举为中国科协名誉主席,1999年1月任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
朱光亚早期主要从事核物理、原子能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工作,参与领导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国防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组织领导了禁核试条件下中国核武器技术持续发展研究、军备控制研究及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核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