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8年1月10日,卡尔·冯·林奈
瑞典植物学家、昆虫学家、动物学家、医生和矿物学家卡尔·冯·林奈(Carl von Linné,1707.5.23-1778.1.10)幼时受到父亲的影响,十分喜爱植物,八岁时得“小植物学家”的别名;经常将不认识的植物拿来询问其父,其父则以"不答复问过的问题"来督促林奈加强记忆,使他的记忆力自幼就得到了良好的锻炼,认识的植物种类也越来越多。
在小学和中学,林奈的学业不突出,只是对树木花草有异乎寻常的爱好,把时间和精力大部分用于到野外去采集植物标本及阅读植物学著作上;1727年起先后进入龙得大学和乌普萨拉大学学习,系统地学习了博物学及采制生物标本的知识和方法,并充分利用大学的图书馆和植物园进行植物学的学习;1732年随一个探险队来到瑞典北部拉帕兰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发现了100多种新植物,收集了不少宝贵的资料,调查结果发表在《拉帕兰植物志》中。
林奈1735年开始周游欧洲各国,并在荷兰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在欧洲各国结识了那里的一些著名的植物学家,得到了国内所没有的一些植物标本;在国外的3年是林奈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是学术思想成熟、初露锋芒的阶段,1735年出版的《自然系统》中首先提出了以植物的生殖器官进行分类的方法;1738年回到母校乌普萨拉大学任教,著书立说,直到1778年去世。
18世纪生物学家对世界各地的动植物做了大量的资料积累,对这些纷繁复杂的资料进行分类成为学界的迫切需求。林奈1735年出版的《自然系统》(第一版)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至1758年《自然系统》已经刊行10版。第十版《自然系统》和《植物种志》 的内容标志着分类学上双命名制,即“二名法”(又称“二分法”)得以建立。这种命名法使过去杂乱的动植物名称归于统一,形成了完整的系统,使生物学界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认识过程,得以有章可循。同时,林奈根据花的雄蕊数目和位置,提出人为分类法,创立了“林氏二十四纲”。林奈对动物学也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包括把双命名法应用于动物学。
生物分类的目的是为了鉴定和建立自然类群。生物分类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分类程序从采集标本、与已知类群比较、鉴定、确定其在分类系统中的位置、并研究其进化途径。通常把生物组合为种、属、科、目、纲、门、界等由小到大的分类群,现行的分类有五界分类系统和四界分类系统。
林奈是生物现代分类学的创始人,早期相信物种不变的观念,在1735年版的《自然系统》中曾提出所有的物种都是上帝所创造,自然界中没有新种。但是当分类逐渐严格清晰深入,不能含糊地主张自然界的稳定性和不变性时,林奈曾谨慎对此表示过怀疑。尤其是在植物杂交被证实后,林奈很隐晦地承认了物种的可变性,再版的《自然系统》中删除了以前那种不会产生新种的观点。
1936年1月10日,罗伯特·威尔逊
美国无线电天文学家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oodrow Wilson,1936.1.10—)由于少年时期对电子学的爱好,在赖斯大学起初攻读电机工程学后来改读物理学,1962年以射电天文学方面的论文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的哲学博士学位,次年成为射电天文学研究员;因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与彭齐亚斯分享了1978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的一半。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威尔逊和彭齐亚斯1964年的发现“已经使人们有可能获得很久以前宇宙诞生时所发生的宇宙过程的信息”。
1960年代初,贝尔实验室的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为了改进卫星通讯,建立了高灵敏度的号角式接收天线系统,1964年他们用它测量银晕气体射电强度。为了降低噪音,他们甚至亲自动手清除了天线上的鸟粪,但依然有消除不掉的背景噪声。他们认为这些来自宇宙的波长为7.35厘米的微波噪声相当于3.5K,1965年他们又订正为3K,并将这一发现公诸于世。
在1929年天文学上一个较早期的重大发现中,哈勃(1889-1953)研究了遥远星系所发出的光的红移,发现红移量与距离成正比。按照多普勒原理,这意味着星系越远,它离开地球的运动越快。这一结果使得理论家们,特别是乔治·伽莫夫(1904-1968)提出,宇宙是从一次大爆炸开始的。在大爆炸中,高温高压火球变成现在如此广泛弥漫于空间的物质。随着辐射膨胀,它的温度在经过一段时期(按照哈勃关系计算约为180亿年)后从300K降到3K。威尔逊和彭齐亚斯的测量证实了这种背景辐射的存在,支持了大爆炸理论。
2015年1月10日,李小文
遥感学家、地理学家李小文(1947.3.2-2015.1.10)196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12月入围“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候选人。
李小文创建了植被二向性反射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并入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里程碑系列”;在地表遥感中尺度效应研究方面,建立了适用于非同温地表热辐射方向性的概念模型;首创了普朗克定律用于非同温黑体平面的尺度修正式及一般的非同温三维结构非黑体表面热辐射在像元尺度上的方向性和波谱特征的概念模型。
过着平常百姓生活的李小文院士,突然进入公众视野,是源于2014年4月21日网上一张照片走红:一位其貌不扬的老人坐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讲台前,低头念着发言稿。
这位蓄着胡子、一身黑衣、黑布鞋、没穿袜子的“布鞋院士”喜欢和学生们打赌,他的学生们也知道,老师和自己打赌的这种方法另有用意。他从来不反对学生的意见,哪怕是特别幼稚的想法,也会让学生试一试,而打赌这个约定更能坚定学生尝试的决心。
李小文是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被网友认为像《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他自己不争辩也不赞同。有人将他与陶渊明等魏晋名士相提并论,“外表不羁但是有着仙风道骨”;一位大学同学盛赞他,“维护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本色、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