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5年1月20日,安培
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和数学家安德烈-马里·安培(André-Marie Ampère,1775.1.20 — 1836.6.10)生于里昂一个富商家庭,从小数学才能出众,所有数学知识在18岁的时候就已经基本完成了;1802年在布尔让-布雷斯中央学校任物理学和化学教授;1808年被任命为法国帝国大学总学监,此后一直担任此职;1814年被选为帝国学院数学部成员;1819年主持巴黎大学哲学讲座;1824年担任法兰西学院实验物理学教授;1821~1825年做了关于电流相互作用的四个精巧的实验,并根据这四个实验导出两个电流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公式;1836年以大学学监的身份外出巡视工作,不幸途中染上急性肺炎在马赛去世。
丹麦物理学家汉斯·奥斯特(1777-1851)在1821年4月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实验,令安培对于库仑“电、磁没有关系”的信条受到极大震动;精力集中研究两周后就提出了磁针转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的关系及右手定则的报告,这个定则被命名为安培定则;接着又提出了电流方向相同的两条平行载流导线互相吸引,电流方向相反的两条平行载流导线互相排斥,对两个线圈之间的吸引和排斥也作了讨论。
安培根据磁是由运动的电荷产生的这一观点来说明地磁的成因和物质的磁性,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认为构成磁体的分子内部存在一种环形电流——分子电流,由于分子电流的存在,每个磁分子成为小磁体,两侧相当于两个磁极;通常情况下磁体分子的分子电流取向是杂乱无章的,产生的磁场互相抵消,对外不显磁性;当外界磁场作用后,分子电流的取向大致相同,分子间相邻的电流作用抵消,而表面部分未抵消,它们的效果显示出宏观磁性。
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在当时物质结构的知识甚少的情况下无法证实,带有相当大的臆测成分;在今天已经了解到物质由分子组成,而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中有绕核运动的电子,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有了实在的内容,已成为认识物质磁性的重要依据。
安培将他的研究综合在《电动力学现象的数学理论》(1827)一书中,成为电磁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经典论著。麦克斯韦称赞安培的工作是“科学上最光辉的成就之一”,把安培誉为“电学中的牛顿”。安培还是发展测电技术的第一人,用自动转动的磁针制成测量电流的仪器,以后经过改进成为电流计。
安培在一生中只有很短的时期从事物理工作,却能以独特的、透彻的分析,论述带电导线的磁效应,是当之无愧的电动力学先创者。电学基本单位即电流的单位就用安培命名。
安培曾研究过概率论和积分偏微分方程,显示出在数学方面奇特的才能;还做过化学研究,几乎与汉弗莱·戴维(1778-1829)同时认识到元素氯和碘 ,比阿伏伽德罗(1776-1856)晚3年导出阿伏伽德罗定律。安培的兴趣很广泛,对历史、旅行、诗歌、哲学及自然科学等多方面都有涉猎。
1907年1月20日,王葆仁
高分子化学家王葆仁(1907.1.20—1986.9.12)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化学系,1935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博士学位,1936年回国创建同济大学理学院和化学系;1951~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兼副所长;1956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58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王葆仁是我国高分子化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研究有机硅化学及聚合物的创始人之一;1928年起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53年转为从事高分子方面的研究工作,为中国高分子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指导研究成功有机玻璃、聚己内酰胺(锦纶)、几种有机硅高分子例如尼龙-9等;在理论上解决了聚酰胺化学反应动力学中国际上长期争论的反应级数问题。
王葆仁对高分子化学的学术思想是挑选课题必须从有利于国计民生出发,同时不忽视基础理论研究;主张高分子科研工作必须与我国石油化工大品种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必须为生产服务,但也应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以指导生产;坚持开展聚丙烯定向聚合的研究方向,曾亲自从事聚酰胺、离子交换树脂、有机硅高分子和金属有机高分子方面的研究工作,重点开展高分子大品种的合成方法,尤其是以成纤材料为主,也涉及有关的塑料树脂,并同时开展反应机理的研究,开拓了不少高分子科学的研究领域。
1980年1月20日,孟继懋
骨科学家孟继懋(1897.12.7-1980.1.20),原名公伟,1920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堂,经公费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拉什医学院,1925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协和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1930年赴麻省总院专攻骨科,1936年回到协和医学院任骨科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
孟继懋与牛惠生、叶衍庆、胡兰生、任廷桂、朱履中等为中国骨科的兴起奠定了基础,1937年在中华医学会成立骨科学组;芦沟桥事后与协和同仁组成医疗抢救组,辗转于北平郊区为抗日将士治伤;1942年初协和医院关闭后任中和医院骨科顾问及副院长、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人民医院副院长、外科主任,协和医院骨科教授;1957年任北京市积水潭医院院长,创建了中国规模最大、专业最全的创伤骨科,设有烧伤、创伤、手外科、显微外科、普通骨科及肿瘤7个亚科;随后又在院内建立了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并任所长,开展与创伤骨科有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孟继懋1941年在国内发现首例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撕裂,并成功地切除病变,使病员膝部功能恢复;1945年设计了孟氏肩关节融合术,用以治疗肩关节结核、肩部肌肉麻痹引起的肩上举无力等。这一手术设计是在国内外首创,尤其适合发展中国家采用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