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8年12月17日,汉弗莱·戴维
英国化学家、发明家汉弗莱·戴维(Humphry Davy,1778.12.17—1829.5.29)出身于贫民家庭,17岁开始自修化学,1799年发现笑气的麻醉作用后开始引起关注;1800年开始研究利用电池电流分解水的方法,甚至可以用电流分解其它物质。
戴维本来要把这类实验做下去,朗福德伯爵(1753-1814,即推翻热质说的本杰明·汤普森)却要求天才的戴维来帮助他“成立一个学会,设在伦敦。学会的名称是发展科学和普及有益知识学会。这个学会除了搞研究还教学生。”戴维1801年初到伦敦成为学会的助教,仅仅用几次讲课,就赢得了杰出演说家的声誉,成了伦敦风靡一时的人物,大学生、科学爱好者以至科学家们、各界女士们,都来听他的讲演。戴维在这一切浮华的东西面前保持了清醒的头脑,继续脚踏实地地研究着矿物学、冶金学、制革和农业化学,同时承担应用化学和农业化学两门课程的教学。
戴维是电化学的开拓者之一,也是化学史上发现新元素最多的人;开辟了用电解法制取金属元素的新途径:即用伏打电池来研究电的化学效应;1815年发明在矿业中检测易燃气体的戴维灯,挽救了大量煤矿工人的生命。
在取得众多领域的伟大成果后,戴维1812年被封为爵士,1813年任命法拉第为助手,使这个贫穷的订书工逐渐成为著名的科学家;1819年被封为男爵,在英国从未有科学者能获如此殊荣(牛顿的爵位只是骑士);1820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长。这之后发生了科学史上令人唏嘘的故事,戴维暗指法拉第论文剽窃,又中断了法拉第的电学实验而导致电磁感应的发现推迟好几年,还在法拉第的皇家学会会员评选中投出了唯一的反对票。但戴维自称最大贡献乃是发现并培养了迈克尔·法拉第,法拉第也在某会议室看到恩师的画像发颤地说:“我的朋友,这是一个伟大的人!”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飞行成功
到19世纪末,随着人类对机械和动力的运用,许多人为人类实现飞行做着努力,并越来越接近梦想。威尔伯·莱特(1867-1912)和奥威尔·莱特(1871-1948)兄弟从1896年开始研究飞行,后来制造出一架用引擎驱动的飞机。
与其他飞行设计者不同,莱特兄弟不但用于进行各种试验,还在飞行理论上下了一番功夫。他们阅读了很多关于空气动力学方面的文献,为了读懂奥托·李林塔尔(1848-1896)的著作,甚至还学会了德文(当时德语是世界科技语言)。他们在代顿的自行车修理厂,解决了阻碍重于空气的飞行器飞行的难题。他们的一项重要发明是“运用可动翼梢来控制飞机”。莱特兄弟制造了25马力的轻型引擎,接着试验了一系列他们自己设计的各种比例的飞机模型,花费了七年时间、耗资1000美元,经过很多失败后,终于制造出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
1903年12月17日上午,莱特兄弟驾驶者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在美国北卡罗来纳成功地进行飞行。首先是奥威尔驾驶飞机在基蒂霍克海滩进行了一次动力飞行,距离36米,在空中12秒;随后,又由哥哥威尔伯做了一次飞行,59秒内飞行了260米。后来莱特兄弟不断对飞机进行改进,于1904年10月5日威尔伯驾驶的“飞行者3号”持续飞行38分钟,距离39公里。作为20世纪最大的发明之一,飞机改变了整个人类生活。
1915年12月17日,夏镇夷
我国精神医学奠基人之一夏镇夷(1915.12.17-2004.10.12)1933年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1940年与粟宗华(1904-1970)、张沅昌(1913-1980)共事于上海红十字会总医院(上海医学院教学医院)神经精神科,1947年赴美国康乃尔大学佩恩·惠特尼精神病院进修(导师奥斯卡·迪特赫尔姆教授是精神生物学派创始人阿道夫·迈耶的学生),1948年底回国任教于母校红十字会总医院神经精神科。
1956年上海第一医院决定分设精神与神经二科,同年成立精神科教研组,夏镇夷任主任并当选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主任委员。文革中全国精神卫生事业陷于停顿,1979年夏镇夷与美方联系后率领全国各地9位精神病学家组成代表团赴美访问,参加了美国精神病学会年会,重启了中外精神医学领域的交流。
夏镇夷在1980年代积极提倡采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张在医学院校将医学心理学列为必修课;再三强调精神病学这个名称已不符时代需求,精神科医生的任务不再只是为重型精神病人服务,而应该为保障广大人民的精神健康而努力;精神科医生应该从事精神卫生工作,达到三个目标:一是防治和减少各种精神疾病,二是预防和减少各种心理问题,三是提高人民的心理素质以及与环境的协调和谐程度;竭力主张把精神病学这个名称改成“精神医学”,同时把精神病院改称为“精神卫生中心”。
在夏镇夷带领下,1960年代全国第一个精神病研究室建成并开展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研究;1970年代开展了精神病高发家系和双生子研究以及脑诱发电位的研究;1981年机构进一步扩大,形成了全国第一个精神卫生研究所,共有5个组室,夏镇夷任第一任所长;1982年研究所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合作,被命名为世界卫生组织上海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夏镇夷兼任主任,后来研究所进一步扩大为13个研究室,处国内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