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郎之万炮弹以及八卦!

文化   2025-01-23 06:28   山东  


1872年1月23日,保罗·朗之万

法国杰出科学家保罗·郎之万(Paul Langevin,1872.1.23-1946.12.19)1897年从巴黎市立高等工业物理化学学校及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学习,回到巴黎大学后在皮埃尔·居里的指导下于1902年取得博士学位;1904年成为法兰西学院的物理学教授,1926年成为巴黎市立高等工业物理化学学校主任;1934年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1930年和1933年曾两度当选为索尔维物理学大会主席。

朗之万1931-1932年受国际联盟指派来考察中国教育,并建议和推动中国物理学会在北京成立(1932年);以直言不讳反对纳粹主义著称,纳粹德国占领法国时被维希政府革职,1944年恢复原职;中国九一八事变后进行了各种声援中国的活动,并批评了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者的纵容。

朗之万以其对顺磁性及抗磁性的研究而闻名,提出用现代的原子中的电子电荷去解释这些现象;最著名的研究是使用皮埃尔·居里(1853-1906)的压电效应的紫外线应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探测潜艇,利用石英的压电效应获得了水中的超声波,进行了使用声波去探测潜艇并以其回音确定其位置的研究,但装置能运作时大战已经结束。

朗之万奠定了超声波传播定律的基础,还在次级X射线、气体中离子的性质、气体分子动理论、磁性理论以及相对论方面有突出贡献;对物理学上的新思想总是积极支持,1905年看到爱因斯坦的论文后,对相对论表示了强烈的兴趣,形象地阐述相对论并作了大量宣传工作,因而有“朗之万炮弹”的美称。

居里夫人(1867-1934)一生最大的争议,也许来自于与郎之万的不伦恋情。郎之万是皮埃尔·居里生前的学生,传说他与妻子感情冷淡,却深深迷上了依然美丽动人的玛丽。各种报纸将这段绯闻炒得沸沸扬扬,出于排外情绪,也因着“女性科学家小三”这种争议十足的噱头,原本浪漫多情的法兰西民众容不得玛丽,将她描述为“波兰荡妇”。朗之万和那位爆料的记者进行了决斗。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他们不得不选择了分手,朗之万回到了妻子的身边。多年后,居里夫人的外孙女嫁给了朗之万的孙子。



1901年1月23日,严济慈

物理学家、教育家严济慈(1901.1.23—1996.11.2),家谱名泽荣,学名寓慈、济慈,字华庭、慕光,号子祥、厂佛、岸佛,浙江东阳人,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工作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光学研究和光学仪器研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研究水晶(α-石英)压电效应第一人。

严济慈1923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物理系,1925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数理硕士学位,1927年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上海大同大学、中国公学、暨南大学和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物理、数学教授,兼任正拟建中的中央研究院理化实业研究所筹备委员;1928年当选中国科学社理事,1931年再赴巴黎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回国后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兼镭学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2年后任中国科学院东北分院院长,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后历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严济慈在压电晶体学、光谱学、大气物理学和应用光学等方面做出重要成果;精确测定了居里压电效应的“反现象”,发现了光双折射效应;系统研究了水晶圆柱体施加扭力起电现象,发现水晶扭电定律;深入研究了碱金属蒸气等光谱,发现轴向对称的分子有效截面数值和费米━莱因斯伯格方程不符,并为原子物理学中的斯塔克效应等提供了丰富的实验证明;在大气物理学的臭氧层测试研究中,精确测定了臭氧紫外吸收系数,被世界各国气象学家使用达30年之久;研究了压力对照相乳胶感光性能的影响,发现压力能减弱乳胶感光性能。

严济慈在领导物理学研究所工作的同时,还创建了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着力培养青年人才,开创了中国的放射化学研究;10多年中积极倡导和支持中国放射化学研究,大力举荐学生到英、法、美等国的著名实验室去深造,先后有陆学善、钟盛标、钱临照、翁文波、吴学蔺、钱三强、方声恒、陈尚义、吕大元、杨承宗等十余人。

严济慈将一生心血倾注于中国的教育,作为中国科技大学筹备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之一,参与了学校的创建工作;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开放办学的新举措,逐步建立起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完整教育体系,调整了学科结构,增设了一些新兴技术方面的系科和专业,创建了中国高校中第一个大型科学工程——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少年大学生班,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培养出了第一批博士;在重建科大的同时,积极参与筹划在北京原科大旧址创办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科学纪事
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回顾科学往事,致敬科学先贤,展望科学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