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1月9日,哈尔·柯拉纳
印度裔美国生物化学家哈尔·哥宾德·柯拉纳(Har Gobind Khorana,1922.1.9-2011.11.9)在1960年代早期合成了精确结构的核酸分子,将它们加入适当的物质中便可合成蛋白质。将这些蛋白质与核酸的结构加以比较,便可知蛋白质中各部分的密码位于核酸的哪一片段。他和尼伦伯格长期合作,创用了一系列方法,合成了多种核酸,最后解决了破译遗传密码的必要前提。1972年柯拉纳在实验室制造了第一种完全人工合成的基因。因研究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蛋白质合成的机制而与马歇尔·尼伦伯格(1927-2010)、罗伯特·霍利(1922-1993)共同获得1968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
遗传密码(Genetic code)是以核苷酸排列顺序表示的遗传信息单位。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构成DNA的核苷酸有机碱有4种,即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核苷酸之间的差异决定于4种有机碱的差异。每3个有机碱组成一个单位,称为“密码子”,由密码子决定产生何种氨基酸。这样,有机碱可能的组合有64种,而实际氨基酸只有20种,所以一种氨基酸往往可以由几种密码子代表。例如,UUU和UUC都代表苯内氨酸。此外,还有一些无氨基酸与之对应的密码子,称为“无义密码子”,在它们所在的地方,肽链合成停止,蛋白质合成终了。
自从发现了DNA的结构,科学家便开始致力研究制造蛋白质。乔治·伽莫夫(1904-1968)指出需要以三个核酸一组才能为一个氨基酸编码,1961年美国国家卫生院的海因里希·马特伊(1929—)与尼伦伯格在无细胞系统(Cell-free system)环境下,把一条只由尿嘧啶(U)组成的RNA转释成一条只有苯丙氨酸(Phe)的多肽,由此破解了首个密码子(UUU -> Phe)。随后柯拉纳破解了其它密码子,紧接着霍利发现了负责转录过程的tRNA。
1972年1月9日,梁思成
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史家梁思成(1901.4.20-1972.1.9)是广东新会人,梁启超(1873-1929)之子,出生于日本东京;1912年辛亥革命后随父母回国,1915年入北平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4年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去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肄业);1928年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之后赴欧洲参观古建筑,8月回国后在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1930年和张锐参与天津市规划,以《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获奖。
梁思成于1931年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工作(任法式部主任);1932年主持了故宫文渊阁的修复工程,著成《清式营造则例》手稿;1937年起和林徽因等人先后踏遍中国十五省二百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二千多件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包括天津蓟县辽代建筑独乐寺观音阁、宝坻辽代建筑广济寺、河北正定辽代建筑隆兴寺、山西辽代应县木塔、大同辽代寺庙群华严寺和善化寺、河北赵州隋朝建造的安济桥等。这些重大考察结果,写成文章在国外发表,引起国际上对这些文物的重视,为日后注释《营造法式》和编写《中国建筑史》准备好了基础。
梁思成1944至1945年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1946年赴美国讲学,受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并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因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1948年在平津战役前,绘制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使北平古迹避免受到炮击,很好地保护了北京的文物和古城墙。
1949年7月10日,新政协筹委会在《人民日报》等大报上刊登了公开征集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的启事。当时梁思成是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另外和夫人林徽因都是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负责人,组织清华国徽小组绘制了大幅国徽图案,并在图版下方写了国徽图案说明: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直到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这一段伟大的革命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除了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外,还先后担任了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梁思成1950年初与都市计划委员会的陈占祥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规划方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北京城,不在旧城建高层建筑,但建议没有被采纳;之后多次上书,挽救了北海的团城。
梁思成是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被誉为“建筑五宗师”之一;19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著有很多极具学术价值的专著和论文,包括《清式营造则例》、《营造法式注释》、《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等,主要学术论文在其逝世后结集为《梁思成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