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2年12月23日,理查德·阿克赖特
英国棉纺工业的发明家和企业家理查德·阿克莱特(Richard Arkwright 1732.12.23—1792.8.3)是英国普雷斯顿一个贫穷的家庭里家里13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并没有得到什么特殊的关爱和照顾,家里没钱供他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13的时候就去当学徒,学习理发和制作假发;1750年左右决定自己单干,离开故土,在博尔顿一个地下室的酒窖里开了个发廊。
阿克莱特对于商业机会有敏锐的嗅觉和灵活的头脑。他在发廊入口处贴出标牌:“欢迎来地下发廊——1便士理一次发。”由于价格比其他理发师低,阿克莱特的发廊顾客盈门。当其他竞争者将理发价钱也降到1便士的时候,却惊讶地看到,阿克莱特的标牌内容居然换成了:“半便士剪个干净漂亮的头。”
阿克莱特曾结过两次婚,有了些积蓄就关闭了理发店,开始搞利润较大的头发买卖,制作假发。英国人戴假发的流行时尚传统大约始于十二世纪,咱们在影视中看到的就是法官和律师才戴,其实那些个所谓上流社会的人都将戴假发视为一种时尚,是出席正式场合或沙龙聚会时的正规打扮。阿克莱特不但制作,对从收购原料、制作产品到市场推广的全部流程都亲力亲为,搞得风生水起,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同时积累了经营和推广的经验。
一心想发大财的阿克莱特又盯上了纺织,但没有任何技术经验。当时,在英国发明纺织机械和织物机械的人大多数都是有技术经验的。例如,发明飞梭的约翰·凯伊(1704~ 1744)、发明珍妮机的哈格里沃斯(1745~1778)等是织布工人、木匠或机械工。阿克莱特从旁人的闲谈之中了解到纺织业的巨大机会后,1768年和钟表匠约翰·凯一起在普勒斯顿租了“阿克莱特的房子”,发明了水力纺纱机,还在次年获得了为期14年的专利。这种纺织机械就是有名的“水力纺织机械”,整机都是木制的,高约为80英寸。说是发明,其实这台纺织机械和1732年约翰·怀特发明的、后来由路易斯·鲍尔改进的纺织机械十分相似。一个大车轮使四滚筒转动。纱通过一对滚筒之间,再由另外一对滚筒拉伸,从安装在下部的重锤上的冀锭的腕下穿过后,被缠卷在转动的木管(线轴)上。
阿克莱特1769年建立了最早使用机器的水力纺纱厂;1771年与人合伙在英国曼彻斯特创办机器纺纱厂,改西方原家庭手工业生产形式以及一大群从事手工业的工人简单聚集起来的生产形式,为工厂雇佣式的大机器集体分工合作的模式,被誉为“近代工厂之父”;晚年成为英国最富有的纱厂主,1786年被授予爵士称号,1787年担任德比郡的名誉郡长。
阿克莱特水力纺纱机是在工业革命初期标志性的发明之一。阿克赖特本人既不从事纺织,又不懂机械,1770年冒充钟表匠,取得了专利,后经人揭发被法庭宣布专利无效。但阿克莱特深知这项技术的经济价值,便在诺丁汉郊区建了一家工厂,利用德文特河的湍流作动力,他的纺纱机因而被称作水力纺纱机。阿克莱特本人一度成为当时英国最大的纱厂主,同时也是英国按工厂规模利用机器生产的第一人。
1947年12月23日,第一支晶体管
早在19世纪中叶,半导体已经走进科学家的视野。1945年,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决定成立固体物理研究组,由多种学科的专家组成,其中以理论物理学家威廉·肖克利(1910-1989)和约翰·巴丁(1908-1991)、实验专家沃尔特·布拉顿(1902-1987)为核心。肖克利精于固体物理理论,巴丁研究半导体的体内和表面现象,布拉顿对固体表面性质有过专门研究,此外还有物理化学专家、电子线路专家等。
肖克利根据肖特基的整流理论,提出“场效应”的观点,之后引入表面态等概念,进一步完善了场效应理论。根据肖克利提出的关于用场效应原理做放大器的设想,巴丁提出的新方案第一次实现了功率放大。在此之后,整个试制晶体管的过程中,巴丁运用基本理论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而布拉顿是善于进行各种巧妙实验的高手,两人紧密配合,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终于成功研制出第一支能用于音频的固体放大器。在为这种器件命名时,布拉顿想到它的电阻变换特性,即它是靠一种从“低电阻输入”到“高电阻输出”的转移电流来工作的,于是取名为transresistor(转换电阻),后来缩写为transistor,中文译名就是晶体管。
1947年12月23日,威廉·肖克利和他的小组成员向世人展示了第一支晶体管,因此肖克利、巴丁、布拉顿三人共同分享了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晶体管被认为是现代历史中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所有现代电器的关键性元件,在重要性方面可以与印刷术,汽车和电话等的发明相提并论。
1982年12月23日,杨廷宝
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有两位南北齐名的著名建筑学家,被人们称为“南杨北梁”。其中的“北梁”是指梁思成(1901-1972),“南杨”则是指从南阳走出去的建筑学家杨廷宝(1901.10.2—1982.12.23)。另有建筑四杰之说,分别是刘敦桢(1897-1968)、童寯(1900-1983)、梁思成和杨廷宝。
建筑学家杨廷宝,字仁辉,1915年以河南考生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1921年秋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用两年半时间学完4年的课程,以精湛的设计作品参加美国建筑设计方案评奖活动,一举夺得美国城市学术协会设计赛一等奖和艾默生设计一等奖,轰动了美国。这两件作品后来被收录于美国《建筑设计原理》一书,一度成为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的建筑学通用教材,“廷宝·杨”的名字也传遍了整个建筑学界。
面对美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高薪,杨廷宝以“儿不嫌娘丑,民不嫌国贫”的爱国情愫于1927年回到祖国;1930年代参加了北京天坛祈年殿,紫光阁,西直门城楼等古建筑的修复工作;在南京设计了运动场、医院、图书馆、火车站等大型公共建筑;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了首都北京的建设,解放初期设计了和平宾馆、王府井百货大楼这两项大工程;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图书馆新馆等重要建筑的设计会战中都作出了很多贡献;对北京火车站、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南京机场候机楼等许多工程的设计进行了具体指导。
杨廷宝对我国古典建筑和民间建筑又有很深的研究,是我国近代建筑设计科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在创造具有我国特色的建筑风格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完成了100多项各种类型的建筑工程设计;在设计工作中主张博采各家之长,兼容并蓄,勇于创新,注重因地制宜,强调符合国情,设计作品具有稳健、凝重、严谨、庄重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