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姚期智的姚班和智班!

文化   2024-12-24 06:35   山东  


1900年12月24日,刘士豪

我国内分泌科奠基人刘士豪(1900.12.24-1974.6.2)原名明允,曾用名执中,1925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同时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生的最高荣誉奖——文海奖学金;毕业后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住院医师,一年后晋升为总住院医师,成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生中第一个担任总住院医师的中国人。


刘士豪1928-1930年赴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进修,在著名生物化学家唐纳德·范·斯莱克(1883—1971)的实验室里主修血气分析技术(在当时可是非常先进的技术啊);1937-1938年被选派赴英国伦敦柯氏生物化学研究所进修,专攻动物实验研究,在促性腺激素对靶器官生理作用的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1938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临床襄教授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内科学系襄教授,1941年成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医院第一个中国内科教授。

1941年北京协和医院和医学院被日军关闭,刘士豪在北平挂牌行医;1946年受聘为同仁医院内科主任,兼任北平陆军医院内科特约医师,在简陋的科研条件下,在这两家医院坚持开展临床科研,使当时发病率很高的斑疹伤寒、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明显下降;1948年9月受聘兼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临床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主任、教授;新中国建立后任北京同仁医院院长、中国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教授、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1961年在协和医院建立第一个内分泌科,1965年首次在中国建立胰岛素放射免疫及醛固酮的测定方法。

刘士豪最重要的贡献是对钙磷代谢的研究,1934-1942年与内分泌专家朱宪彝合作研究“骨软化症的钙磷代谢”;1930-40年代证明了骨软化症的主要原因是维生素D缺乏并在国际上首次证实维生素D可通过母乳治愈婴儿佝偻病;首次运用激素治疗肾性骨营养不良并首创肾性骨营养不良的病名;将医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stress一词定义为“应激”。

在大多数综合医院内分泌科是隶属于大内科下的一个二级科室,而协和医院的内分泌科独立于内科单独成科,可以说与老主任刘示豪的地位关系重大。


1906年12月24日,无线电广播

加拿大-美国物理学家、工程师、发明家雷金纳德·费森登(1866—1932)在1880年代是爱迪生手下的首席化学家,1890-1892年又在爱迪生的死对头威斯汀豪斯手下工作。虽然同爱迪生或十九世纪的其他许多发明家相比,费森登几乎不为人知,但实际上他获得的专利无论在数目上还是种类上都仅次于爱迪生而居第二位,达五百项之多。

费森登的最引人注目的发明是对无线电波的调制。无线电波可以以脉冲形式模仿莫尔斯电码的点划记号向外发送,费森登进一步想到可发射连续的电波,使其振幅随声波的不规则变化而改变(这就是调制)。在接收台站,这些变化了的电波可被选出并还原成声波。1906年人们第一次用上述方法从马萨诸塞州海岸发送出无线电波信号,收音机真的收到了音乐。现在众所周知的无线电广播就是这样诞生的,当然在达到完善之前还需要三极管等许多发明。

1906年12月24日晚,费森登在马萨诸塞州的布兰特罗克镇的国家电器公司128米高的无线电塔上进行了一次广播。广播的节目最主要的就是读《圣经》有关主耶稣基督降生的故事,另外还配有小提琴演奏曲,播送德国音乐家韩尔德所做的《舒缓曲》等。在演播前报纸进行了预告,并发出无线电报通告报界和太平洋上的来往船只。那天晚上,太平洋船只的无线电发报员听到了小提琴和一位男子朗读圣经的声音。一般认为,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传声实验,并被公认为无线电声音广播诞生的标志。


1946年12月24日,姚期智

计算机学家姚期智(1946.12.24—)出生于上海,1967年获得台湾大学物理学士学位,1972年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博士学位,1975年获得伊利诺依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系任教;1998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获得图灵奖;2004年起在清华大学任全职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5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2017年2月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归属于信息技术科学部;2024年4月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聚焦“人工智能核心基础理论与架构”和“人工智能+X”两个方向,助力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

姚期智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研究,专注研究计算理论及其应用,包括密码学、通信、算法经济学、量子计算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创建理论计算机科学的重要次领域,通讯复杂性和伪随机数生成计算理论;第二,奠定现代密码学基础,在基于复杂性的密码学和安全形式化方法方面有根本性贡献;第三,解决线路复杂性、计算几何、数据结构及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开放性问题并建立典范。

姚期智1993年最先提出量子通信复杂性,基本上完成了量子计算机的理论基础;1995年提出分布式量子计算模式,后来成为分布式量子算法和量子通讯协议安全性的基础;因为对计算理论包括伪随机数生成、密码学与通信复杂度的突出贡献,获得美国计算机协会(ACM)2000年图灵奖。

清华大学“姚班”,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的简称,2005年由清华大学交叉信息院院长姚期智院士一手创办。姚班创办之后,为我国培养了大量高层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在海内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进入姚班的学生,是数学、物理及信息学竞赛的金牌选手,是各省高考前三名。

2019年创立的“智班,全称是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堂班。也就是说,“智班”瞄准的是“人工智能”这个风口。清华“智班”,同样是由姚期智担任首席教授。因此,清华“姚班”和“智班”可谓是师出同源、一脉相承,当然在生源方面,和“姚班”不分上下,能够给它抢生源的,只有“姚班”了。

科学纪事
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回顾科学往事,致敬科学先贤,展望科学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