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一句我曾特别讨厌的话“不吃读书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如果在过去我听到谁这么说,我一定会嗤之以鼻“我们活着不是为了吃苦”,但后来在见到一些“读书时摆烂混日子自暴自弃,毕业后继续闹糊涂账思想不通折腾自己”的案例后,虽然我依然打心里觉得这句话很不对劲,可我居然开始对这句话起了认同感。
但我也只是认为:这句话适用范围其实很窄,只能说那种“读书时摆烂,毕业后也理所当然遭罪”的人,不能用来合理化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客观存在的让人吃苦的事情——比如困难地区学生可能拼了命的考高分也只能去普通的学校,比如一些基层劳动者很辛苦,但他们都不是不努力,反而越努力越无力。
总而言之,我的想法是:“摆烂遭罪的确该,但不代表吃苦就是正常的,人不是为吃苦才活着的,我们要想着不让世人吃那么多苦而奋斗”。
(二)
(了解到读研友人的辛苦,有感而发)
看来学习的确也是一个难关,甚至是和工作比起来不相上下的难关啊,我能理解为什么毛主席建立新中国也没有很高兴,说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了,考上研究生,也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新的斗争开始了。
正好,今天我也在头疼动力不足的问题,我在准备一些考试,难得周末有大块时间,我却学不进去,早上睡懒觉,中午写文章,下午又学着学着想看武术的书或者电影,正好听到你这个问题,我想了想,想到了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的那段话: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也许难关前,尤其需要叩问初心,答案往往就在其中。
(三)
我在毕业前送给过兴文一把伞,因为广东话里面,雨伞叫“遮”,就是遮风挡雨的意思,而且那把伞还是我带着将近四年的,对我来说,意义就像佩剑一样。
后来,兴文去了闽南,我突然想起闽南朋友之间是不能送伞的,因为闽南语“雨伞”谐音“互散”——还好,他是客家人,没这种讲究,这个说法他都是第一次听。
这其实也说明,所谓习俗禁忌,并没有那么至高无上不可侵犯,只是在一方水土一方人里面有作用罢了。
就像一个段子:藏族人和回族人撞车了,下车对骂,回族人骂“你死后烈火焚身、狼啃鹰啄”,藏族人骂“你死后黄土覆身,客死他乡”,两人沉默了片刻后,就握手言和了——因为藏族普通人选择的生命终点是天葬,也就是给野兽与鸟类吃掉,回归自然,火化过去是高僧活佛的待遇。回族因为本来就是外乡漂泊来的人“根子来自天山外”,所以没有什么落叶归根这种念头,在哪里逝去就在哪里尽快安葬,俗语曰“天下黄土埋天下回”。
换句话说,好像有人骂我们:“你们死了遗照挂人民大会堂,骨灰盒盖国旗进八宝山,天安门降半旗”。我不仅不会生气,还要求他多说几句。
(四)
有时候真正是觉得,自己好像从小到大都没有几天是快乐的,可以说我悲观,也可以说我远视或者有忧患意识,但我不知道为什么总能发现那些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的暗流,总能精准发现身边的一些要远离或者肃清的垃圾,我自认也能看到许多真善美的东西,但我总是会忍不住以警惕的姿态去发现那些黑暗面。不过,我不觉得这个是缺点,固然使我经常不好受,可我认为这样的行为就像哲学思考一样,这是一种“神圣而必要的荒谬”,总需要有人去这么做。
(五)
没有信息量甚至是有害的话,白送也不要说。家长里短、他人是非、八卦吃瓜,这种话越说越浪费自己时间,越说人越蠢,越拉低自己的行为修养,越容易给自己带来麻烦,用佛教的话叫“造口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