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勉的笔记)
要做好“社会大学”的全日制、终身制研究生。工农群众知识化,知识分子工农化。
(二)
(被身边“喜欢翻来覆去唉声叹气但不行动,出了问题又来哭”的人搞烦了)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抱怨如病毒,只会在让自己变得悲悲戚戚的同时将消沉的情绪传染他人。少一点没意义的牢骚、埋怨、翻旧账、倒垃圾,那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只会让自己在负面情绪里恶性循环的同时影响他人。
许多本该亲密的关系,总是毁在发牢骚的“放空炮”上面,谁也不愿意做垃圾桶。
(三)
(看电影《花束般的恋爱》)
虽然是“拿着结果推过程”,但一开始我好像发现就男女主之间问题在哪里了:两人的相识是因为错过末班车,和另外两个同样错过末班车的人小聚,偶遇了电影大师押井守,另外两人压根没反应,但男女主非常激动,以此为契机开始详聊,发现了很多相似点:比如都喜欢用电影票根当书签,爱看的书、喜欢的乐队和喜剧表演组合都一样,甚至同样错过了“天竺鼠”喜剧组合的一场演出。
两人的关系是起于兴趣爱好,然而其实兴趣爱好的意义真正很大吗?并非如此,比如我上学那会儿认识一个人,和我爱好都挺重合的,但他作风不端正、人品很差劲,所以我不但绝对不会和他聊得来,还不止一次想揍他。男女主也是,他们的交流并没有深入到三观层面,仅限于兴趣爱好,以此便自认是遇到了灵魂伴侣,这也为后来的忧患埋下伏笔。(当然,也苛责不了什么,因为故事里男女主当时才21岁,我现在看21岁的人都像看小弟弟小妹妹了)
曾有一位老人告诫我:“谈对象最重要的是选择相伴终生的人,不能将就也不能冲动,不要看到谁很好看,都没怎么了解就一个劲追,或者是明明不怎么合适还要硬凑合过,那样子对谁都不好,尤其是万一结婚了,之后离婚,对自己,对伴侣,对后代,对双方老人,都是很大的伤害。”
(四)
谈历史人物不要脸谱化,不要刻舟求剑。有些人物变成坏蛋,那是后来的事情,何必要从一开始就想方设法把他们说得十恶不赦罪该万死、好像所有的言行举止从头到尾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包藏祸心的呢?这不是正确的认识态度。
(五)
(吐槽某些给自己“立人设”的人)
这年头,人给人贴标签比给物贴标签更容易,人给自己贴标签比给别人贴标签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