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州街巷里坊

文摘   2024-10-09 08:34   福建  



八闽上郡,东南名城



      山光水色绕衡门

      处处花开香满园

      谁信建州城里住

      千家明月似桃源

          ——郑天爵《建州




先聊聊街巷



观建州黄华山下主城之布局,以纵贯南北、横亘东西两条主街道——今乃人民路和中山路——为轴线,二分为四,街巷交错,宅屋排比,形成方格网状结构。


嘉靖与康熙《建宁府志·坊巷》记载相同,建州有23条街,45条巷。


23条街:建安县街、紫霞洲街、东濠栋街、大南街、小南街、前街、后街、寨头街、仓桥街、东丰街、大市街、新桥街、西濠栋街、南新街、南库前街、馆下街、上西河街、下西河街、西门街、北新街、瓯宁街、陶敦街、淮尾街。


45条巷:孔夫堂巷、花园巷、贡院巷、书院巷、曹马巷、丁衙巷、教授巷、文林巷、果巷、铁井栏巷、滋氏庙巷、先锋庙巷、水巷、院后巷、井巷、钞库巷、南阳巷、团院巷、小葛巷、熟肉巷、大葛巷、马军营巷、小红巷、大红巷、石幢巷、招商巷、游驼巷、讲堂巷、车旋巷、盐巷、席巷、叶家巷、笼巷、竹竿巷、醋库巷、铁罗巷、蒋家巷、板巷、丁半州巷、葡萄巷、勾阑巷、豆腐巷、罗胜营巷、消皮巷、师姑巷。


民国《建瓯县志城市》载25条街,54条巷,与明清《建宁府志坊巷》记载对比,街增2条,巷增9条。


唐建中元年(780),刺史陆长源将州署从城南迁至城北,筑9里城墙,建9座城门,黄华山下主城的格局基本形成。明代城墙延至12里,将大小黄华山拢进城,但住宅区域扩展并不大。街巷是动态的,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但因城圈总体较为稳定,故变化不大。


所谓建瓯“三十六街,七十二巷”,史志里未见这样表述,并非“素有”,并非“古人总括”,当是近几十年来这么说的。所说并非实指,而是虚指。“三十六,七十二”有说与道教“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有关。不管怎么说,当是个吉祥数字。如“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三十六计”“七十二变”等。1982年叶林先生《建瓯县域地名漫谈》一文中说:“所谓‘三十六街,七十二巷’,其实是二十九坊,二十五街,九个市,五十四巷。这是据1929年重修《建瓯县志》记载的事实。”


说“三十六街,七十二巷”,不止于建瓯,如温州、黄岩、赣州、亳州、怀安等城市都这么说,当然都是说历史上的,近些年来各地城池大都在扩容,“三十六街,七十二巷”之表述——即使是虚指——也难以“揽括”。


志载仅限于黄华山下的主城。明嘉靖二十年(1541)编纂府志时,如若将副城城南和城西4个坊的街巷也盘点进来,总数肯定超过方志所载的街巷数,料想也会超过“三十六街,七十二巷”。也就是说,唐宋元明时期,若将城北城南城西的街巷都拢在一起算,当会超过“三十六街,七十二巷”。清初屠城焚城,城南城西抹去后未能有效复建,45年后编纂府志时,也就只能记上黄华山下主城的街巷。


历史上的建州城,着实是座比较大的城市,但不论是方志记载的街巷数,还是或超过“三十六街,七十二巷”,都还谈不上是“大都市”。故《建州街巷大观》所说的“‘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是古人对建瓯城街区面貌的总括,它表明了建瓯城自古就是一座规模恢宏的大都市”,值得推敲。其一,建瓯历史上的古人并没这么说;其二,所说“三十六街,七十二巷”原本为虚指;其三,试想,如若真是“大都市”,又岂只“三十六街,七十二巷”?有见过“大都市”——如长安、东京、西京、临安、金陵、北京、扬州等——需用“三十六街,七十二巷”来表明它的恢宏吗?


近些年来,建瓯城南、城西复建已成规模。现在讲建瓯街巷,得将城北、城南、城西都合计进来。这样盘点,当不止“三十六街,七十二巷”。



建州·东南名城

芝城

一生痴绝处,寻梦到建州



再聊聊里坊



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存在里坊制,以街巷为经纬,将城市分为大小不同的方块——即“坊”。原先的坊是封闭式的,四周筑有坊墙。到唐代后期,渐渐演变成坊市结合,不再设坊墙,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演变,夜市也兴盛起来。


“坊乡里巷,所以区民经国之要务也。城中民居栉比,亦必表而别之。”嘉靖《建宁府志坊巷》开宗明义。


盘点明嘉靖和清康熙《建宁府志•坊巷》所载,建州有31坊:属建安13坊:弦歌坊、兴贤坊、登俊坊、兴仁坊、丛桂坊、从化坊、宣化坊、中和坊、亲贤坊、安定坊、崇儒坊、赵氏坊、光禄坊;属瓯宁18坊:和义坊、平肆坊、平理坊、隆礼坊、广泽坊、阜通坊、尚书坊、和乐坊、升华坊、纯孝坊、德胜坊、孚惠坊、太平坊、镇安坊(万安坊)、移忠坊、敬客坊、紫芝上坊、紫芝下坊。


盘点民国《建瓯县志坊》所载,建州有30坊,与府志记载对比少了赵氏坊。另“紫芝坊”下有注“在城南分上坊下坊”,其实还是两坊:紫芝上坊、紫芝下坊。


南宋端平二年(1235),建州遭建阳唐石山贼匪龚日未洗劫,鼓楼被焚,时任知府兼转运使姚珤重建。南宋诗人、工部尚书兼侍读刘克庄受请撰写《府新建谯楼记》,说“市区二十四,存者九”,说的是建州城24坊大都被焚烧,只剩9坊。


光绪七年(1881),刘世英撰写《芝城纪略》,收录高海门诗《街道坊巷》,说“城内八门念四坊”。“念四坊”,即24坊。书中《街道坊巷》一则说“城内分二十四坊”。书中附《城垣图说》,标注24坊:亲贤坊、中和坊、兴仁坊、弦歌坊、宣化坊、兴贤坊、登俊坊、丛桂坊、崇儒坊、安定坊、孚惠坊、德胜坊、万安坊、平肆坊、从化坊、和乐坊、纯孝坊、升华坊、尚书坊、阜通坊、广泽坊、平理坊、禾义坊、隆礼坊。


刘世英标注24坊,未含城南、城西4坊。与府志记载对比,少掉了光禄坊(政和门外)、太平坊(朝天门外)、赵氏坊(通仙门内)等3坊,这可能与清初清军屠城有关。可见,康熙府志记坊数,可能是“抄”明嘉靖府志,与实际存在可能有误差。


记24坊,未含城南城北4坊,若这4坊添进来,是28坊。一个是28坊,一个是31坊,表明史上建州城坊数变化不大。


记载中31坊,其中1坊创于南唐,13坊创于宋,3坊创于明,14坊未记所创年代。有可能这14坊中,有相当部分当创于唐。如城南的紫芝上坊、紫芝下坊,很可能唐780年之前州衙在城南时就已创设,只是记载缺失。



建州·东南名城

一生痴绝处,寻梦到建州


大观建州
发表个人创作的文学、历史等方面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