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说,中国“上下五千年,圣人两个半”,能立德立功立言而不朽的圣人只有孔子、王阳明,外加半个曾国藩。
精通儒、道、佛,曾任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的王守仁,为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绍兴会稽山,距城东南二十里),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绍兴会稽山(来自网络)
王阳明(1472-1529)28岁考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正德元年(1506)明武宗朱厚照继位。宦官刘瑾擅政,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阳明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所在),任个小不起眼的龙场驿栈驿丞。
因祸得福,王阳明在龙场悟道。
如若没有建人搭救,王阳明到不了龙场。
王阳明塑像(来自网络)
“王仙翁,不传其名。正德间(1506-1521)王守仁以言事谪龙场,迂道过建溪,舟覆几殆,有渔人泛溪拯之。抵岸方徘徊间,遇一道者称旧相识,邀诣中和堂主人处,盘桓数日。主人即仙翁也,临行作诗送之,云:‘十五年前始识荆,此来休息最先闻。君将性命轻毫发,谁把纲常重一分。寰宇已知夸令德,皇天终不丧斯文。武夷山下经行过,好对清樽醉夕醺。’”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五百多年后的今日,再读《福建通志·卷二百六十三·明方外·建宁府》这则记载,心头乍地一颤,继尔爆出欢喜(尽管存虚构成分,尽管属美丽传说)。幸好建地渔人相救,要不然明代的天空就不会泛化出那抹耀眼的光彩,要不然在中国思想史上“孔、孟、朱、王”之并称便短了一截,要不然中华名人大词典里便少了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心学宗师。
龙场王阳明初始下榻之处“阳明小洞天”(来自网络)
正德二年(1507),王阳明是赴贵州龙场途经闽地在建溪落的水。主要流经建安、瓯宁境内的建溪,部分溪段水急滩隘礁石多,险象丛生,稍不慎便船覆人没。
这时候,王阳明被救上岸了,他谢过了渔人,一转身见到一位道者——感觉里渔人仿佛是道者化身。道者王仙翁说十五年前就识得。是识得,看他那股热乎劲。相识相知,王仙翁还掐算到了王阳明必有这么一劫,于是这天一早,他便候在这里。如此情境,王阳明应邀所赴之处一准不远,“贬谪”之行哪有心情与工夫游山玩水。所咏“武夷山下经行过”之“武夷山下”,在这里当为泛指,整个闽北不都在“武夷山下”吗?这么说来,王仙翁隐修之处离事发之地很近,所云之中和堂,当在建安或瓯宁境内,兴许就在建州或城郊呢。故此,王仙翁当为建地道人。
这时期,王阳明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于是突破朱熹格物穷理的格物致知说,认为所谓理就是人的心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乃心学主要内涵——在龙场建立龙冈书院,编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龙场龙冈书院(兼住宅。来自网络)
贵州提学副使席书聘王阳明主讲贵阳文明书院,首场演讲之主题便是知行合一说。在龙场也好,后来在他处也罢,每每习修有得,王阳明总觉得与建州的那位道者有关:隐隐约约,真真切切,那位道者总在他身边时不时晃来晃去。
说儒言理,论天析道,量物见心,在建州中和堂的那几日里,王阳明和那位道者无所不谈,无谈不妙。或提出问题,或设疑亮惑,或略有所悟,或茅塞顿开。建茶香远,爽笑阵阵。
“寰宇已知夸令德,皇天终不丧斯文”,高道慧眼,王仙翁当然识得跟前的这位后生,来日必成大家,必铸大器。临别时王仙翁赠的那首七律,王阳明当一直藏着。不时展阅,不时吟诵,渔人招手,道者相迎,再生之地,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