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建州(连载之八)

文摘   2024-07-17 08:22   福建  


(续上期)

 

建瓯简称建。建瓯城别称芝、芝城。建瓯古称富沙、西瓯、建安、建州、建宁。著名学者徐晓望先生于《福建通史》中说,建州是中国“东南著名的城市之一”。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唐廷在闽地设经略使,取斯时最有影响的福州和建州两座城市首字命名,“福建”之名诞生。历史上,建州曾为县、都尉府、郡、州、军、府,以及一级政区宋代福建路司治地,兼得诸多“省”上派出机构驻地。若干时期,曾统领全闽,或与福州平分秋色,或仅次之。部分时期,兼为闽西北中心。1700多年来,一直是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题记



清代建州



提要:

▲清初隆武帝朱聿键入闽曾驻建州,指挥北伐,反清复明。

顺治五年(1648)四月,清军陷建州,屠城3天,十余万居民遭杀,全城焚毁。之后复建及人口迁聚用了半个多世纪,城北初见规模,城南、城西萎缩为“散落的农村”。

▲清朝于全国设总兵83员,建州驻一总兵(从一品),镇公署(总兵府)在亲贤坊,即今市第二中学地段。

▲清代建州城有12座商业会馆,今仅存铁井栏26号的南城会馆,见证了昔时建州商贸之兴盛。

▲建州城里的商业会馆都有供奉地方神,如浙江会馆内的禹王宫供奉大禹,福兴会馆内的天后宫供奉妈祖,江西会馆和南城会馆内的万寿宫供奉许真君。故铁井栏26号的建筑当唤南城会馆,而非万寿宫——万寿宫乃南城会馆之附属之内设

1911年12月11日,建州和平易帜。二十天后的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诞生。



行政区划,清承明制设省。省之长官为布政使和按察使。布政使分管一省的民政财政,按察使掌管一省的司法刑狱。


省以下地方行政区划为府(州)、县二级。雍正中期,全国共设167府,至清末增至200多个府。全国设有1358县。


清朝采用明代的总督巡抚制度,以总督、巡抚作为地方上的最高一级行政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为其属官。总督一般统辖二三个省,主管军事,兼管民政和监察地方官员。巡抚通常只管辖一省,负责一省的军政事务。清朝前期和中期,总督和巡抚多为满人与汉军旗人担任,到了咸丰后,汉人充任总督、巡抚才逐渐增多起来。


布政使司与按察使司的辅佐官员称道员,其中由布政使司的参政、参议派出道员,驻守在某个地方,有固定的辖区,称为分守道,主管钱谷、政务;由按察司的副使、佥事派出道员,分巡某一区域,称为分巡道,主管刑狱案件。道不是一级行政区划,只是一级准政区。


福建省会在福州。清廷在福建和浙江设置闽浙总督(驻福州、杭州),在福建设置福建巡抚(驻福州)。福建省下辖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宁、邵武、汀州等8府及福宁州。康熙二十三年(1684)统一台湾后增设台湾府,划归福建统辖。光绪十一年(1885)改台湾府为台湾省。


清代 福建省(一)(《福建省历史地图集》 /徐文亮 制作)



明崇祯十七年(1644)北京失陷后,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多个流亡政权,统称南明。


清顺治二年(1645)六月,朱元璋9世孙朱聿键入闽抵达建州,为登位作准备。一个月后至福州称帝,叫隆武帝。12月返回建州组织北伐抗清。次年三月退至延平,被清军杀害。


顺治三年(1646)八月二十一日,清军进城——建州归属清朝。


顺治四年(1647)七月,义军首领朱常湖(朱元璋第十代孙,朱棣第九代孙,封郧西王)和王祁(江苏金坛人,隆武帝御前侍卫官)举兵夺回建州。


顺治五年(1648)四月,总督、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陈锦领六万清军陷建州,屠城3天,十余万居民遭杀,全城焚毁。


建宁府原辖建安、瓯宁、建阳、崇安、浦城、松溪、政和、寿宁等8县。雍正十二年(1734),福宁州升福宁府,寿宁划归福宁府管辖,建宁府属县由8县变为7县。


府署承明代,在芝山下(今公园口芝山公园)。光绪三十一年(1905)毁于火,迁于东北侧原督学试院(公园路北侧,胜利路与仓长路间,曾为机关幼儿园)。 


建安县、瓯宁县依然附郭建州城。


清朝于全国设有总兵定员83名,统辖各省614防营约63万兵力。清初,兵部在建宁府设协镇,置协副将一员。雍正十三年(1735),改协为镇,改副将为总兵,即建宁镇总兵官。镇公署在亲贤坊(豪栋街东端与城墙路间,今豪栋路2号市第二中学)。辖本标中、左、右三营。中营驻建宁府,衙署在城东东长社,设三品游击将军一员,正五品守备一员。左营驻防崇安、建阳,右营驻防松溪、政和。镇总兵官为从一品。


福建省设有4个道级派出机构,其延建邵道驻南平。


清代  福建省(二)(《福建省历史地图集》 /徐文亮 制作)



可以这么说,清军屠城后,建州在闽北的中心地位有所弱化——与元代一样,仅为闽北东部8县(7县)中心,而非整个闽北,闽西北更揽括不了。


城毁后重建,用了半个多世纪,主要在城北片区,城南、城西未能再恢复,成了星散“农村”。所建除公署、寺观、祠庙、学校、城楼等犹见伟观,民宅大都普通,深宅大院少。


屠城后217年,城里的人口才5万多,还达不到屠城前的一半,可见人口迁入繁衍是个漫长的过程。且进城的大都为贫民、流民,人口素质断崖似回落。正如瓯宁知县邓其文于《义垄铭》中所云:“兵燹之余,盍亦消息,居者少富而多贫,旅者乏资而贸力。”


可到底是府城,且物产丰富,溪运便当,复建后,渐渐地商贸犹见兴盛,规模大的商业会馆有浙江会馆、福兴会馆、江西会馆、江南会馆、南昌会馆、兴化会馆、漳州会馆、泉州会馆、抚州会馆、龙岩会馆、汀州会馆、南城会馆等12座。


今仅存铁井栏26号南城会馆。

 

12座商业会馆都有供奉地方神,如浙江会馆内的禹王宫供奉大禹,福兴会馆内的天后宫供奉妈祖,江西会馆和南城会馆内的万寿宫供奉许真君。故铁井栏26号的建筑当唤南城会馆,而非万寿宫——万寿宫乃南城会馆之附属之内设。


文化与元代一样成了“沙漠”,科举惫乏,文士廖廖,著述甚少,出仕甚少。名士刘世英《芝城纪略民风土俗》说:“俗云六十年出一进士,故入学后即不想上进矣。”

 

宣统三年(1911)十月十日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革命党人朱剑鸣联络驻守府县绿兵及地方保甲局,把总洪耀臣、保甲局负责人郑镜轩均系建人,都表示响应。兵不血刃,建州光复水到渠成。

 

1911年12月11日,建州和平易帜。二十天后的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诞生,持续两千一百多年的封建帝制轰然崩塌。

 

民国二年(1913),南京临时政府进行机构改革,废除延续千余载的地方州府建置,实行省、道、县三级政区制。建宁府建制撤销后,将建安和瓯宁两县合并,称建瓯。


民国十八年《建瓯县志》主编有感屠城焚城之伤,叹道:“挽回气运,非豪杰其谁与归!”


那场浩劫已过去370多年,可复原往昔建州之元气,之雄辉,尚在途中。路漫漫兮,建人仍需努力。



大观建州
发表个人创作的文学、历史等方面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