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怒子 摄
鸠工载余,是役出彩。2024年初夏,建州城北紫霞洲临玉带河地段,一座唤作翰林院五经博士第的建筑,新崭崭矗起。
这是废圮了六十多年后的原址重建,这是569年后的闳丽再现。
明景泰六年(1455),居建州紫霞洲的朱熹嫡长九世孙朱梴被朝廷授予翰林院五经博士。同年,在紫霞洲北向、朱文公祠东北侧动工兴建翰林院五经博士第。第宅落成后,朱熹后裔嫡长孙世袭,居于邸里。官府拨给粮田,以供祭祀和维修等费用。
民国《建瓯县志·卷七·名胜·宅第》说:“博士府,在朱文公祠左。公之后裔世袭五经博士。至民国改为奉祀官,府第仍旧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陆续被占用或改建,渐趋抹去。
复创美哉,建人欣喜。
走近,踏进,仰望,赞叹。乐融融之中,撩起了人们对翰林院五经博士的刨根问底:啥意思?稀罕吗?是官吗?是个怎样的官?是个多大的官?
到底是朱明那些事儿,还是看看明代官方史籍是怎么记载的。
《明史·卷十一·本纪第十一·景帝》载:“景泰元年……六年(1455)……六月乙亥,宋儒朱熹裔孙梴为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
《明史·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七十二·儒林三》载:“朱梴,字孟龄,先贤文公朱子九世孙也,世居福建建安县之紫霞洲,景泰六年授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以奉朱子祀事。梴为人淳谨,言动有别。卒,子燉,字孔晖袭。燉以事入都,中途遇盗。未几,有遗金道上者,燉守之,以还其人,人称其廉介。卒,子壆,字元厚袭。卒,子鎏袭。卒,子法,字兆祖袭。法为人孝友。卒,子楗,字士启袭。卒,子莹,字惟玉袭。卒,子之儁,字乔之袭。”
这是朱氏建州(建安)这一脉的。不远,顺路再看看婺源那一脉的光景。
《明史·卷十七·本纪第十七·世宗一》载:“嘉靖元年……二年(1523)……夏四月……癸未,以宋朱熹裔孙墅为五经博士。”
《明史·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七十二·儒林三》载:“朱墅,先贤文公朱子十一世孙也。正德间,给事中戴铣、汪元锡,御史王完等相继言:‘朱子,继孔子者也。孔子之后有曲阜、西安,朱子之后亦有建安、婺源。今建安恩典已隆,在婺源者,请依阙里之例,录其子孙一人,量授以官,俾掌祀事。’诏许之。嘉靖二年(1523)授墅翰林院五经博士。三十八年以本学训导席端言,令其世袭。墅卒,子镐袭。卒,子德洪袭。卒,子邦相袭。卒,子煜袭。卒,子坤袭。”
显然,翰林院五经博士是官名,具体说是奉祀官,专掌圣贤祀典祀产。
陈怒子 摄
孔令纪等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官制·第七章明代官制》说:“翰林院是皇帝的顾问机构。”
《宋史·卷七十三·志第四十九·职官二·翰林院》载:“翰林院。学士一人(正五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二人(并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二人(并正六品),五经博士九人(正八品,并世袭,别见),典籍二人(从八品),侍书二人(正九品,后不常设),待诏六人(从九品,不常设),孔目一人(未入流),史官修撰(从六品),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庶吉士,无定员。”
《宋史·卷七十三·志第四十九·职官二·翰林院》复载:“五经博士,初置五人,各掌专经讲义,继以优给圣贤先儒后裔世袭,不治院事。”所说两层意思:翰林院设有五经博士五人(5至9人),其职责是专经讲义;后来再设负责圣贤祭祀的奉事官,也称五经博士,为世袭,这些人与翰林院工作无关,不经理翰林院事务。
徐连达编著的《中国官制大辞典》“翰林”条中有3项释义,其一为:“明清对翰林院官的称呼。”也就是说,翰林院里头大大小小的官,都可统称为翰林。于“翰林院”条中有3项释义,其一为:“明改唐宋翰林学士院为翰林院。掌秘书、著作等事。清因之,有掌院学士、侍讲、侍读、修撰、编修、检讨等官。为文官清华之选和贮才之地。”
徐连达编著的《中国官制大辞典》“五经博士”条中说,为“学官”,又说,“五经,即儒家经典《诗》《书》《易》《礼》《春秋》”。当然,不同朝代不同“场合”其“内涵”不尽相同,但都是作为官名来使用的。
显然,作为地方奉祀官的五经博士,与朝廷翰林院中的五经博士,其身份、归属与职责不同。通俗说,地方奉祀官的五经博士,虽也冠以翰林院,但不在京城翰林院工作,不是翰林院“单位”里的人,也不是翰林院的派遣官。
故此,在翰林院为官的,其住宅可称“翰林第”,有两代或几代人在翰林院为官的,常称“两世翰林”“三世翰林”“四世翰林”等。而地方奉祀官的翰林院五经博士,因不是翰林院官员,就不宜这样称呼。
《明史》《清史稿》《清钦定历代职官表》均载“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正八品”,这与在翰林院任职的五经博士品级相同。
主掌圣贤奉祀的,也不只翰林院五经博士。
如衍圣公,其职责是管理孔子的祀事及孔氏的族务。虽是对孔子后裔的封号,可说到底还是“奉祀官”。这一爵位(曾一度改为奉圣公。其封号屡经变化,汉时为奉祀君)始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直至1935年国民政府改封衍圣公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为止。延续了八百多年,宋代为八品,元代为三品,明代为一品文官,后又“班列文官之首”。
都是世爵职官,可衍圣公的职位高于翰林院五经博士。
学者白金川于《清代孔孟颜曾后裔五经博士与衍圣公关系初探》一文中说:“孔孟颜曾五经博士同孔府(衍圣公住宅)的关系,完全是小宗户与大宗户的宗族关系……孔孟颜曾五经博士的袭封均由衍圣公保举……五经博士身份凭证由衍圣公颁给……衍圣公率领五经博士参加祀典。”于《清代孔氏翰林院五经博士与衍圣公关系研究》一文中又说:“孔氏翰林院五经博士由衍圣公保举,病故、丁忧等均需上报衍圣公,同时五经博士也有辅佐衍圣公管理奉祀生等责任。此外五经博士及所属官凡经人控告,均得由衍圣公先行传讯,或自行断结,或移送地方官审讯,未经衍圣公传讯,地方官不得先行审理。”
陈怒子 摄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载:“应袭者十五以上,衍圣公报送礼部,考试果能文理通晓,注册察俟。承袭之时,衍圣公察案具题授职。”意思是说,拟任五经博士的人,年满15岁,由衍圣公保送到礼部考试。如文理合格,即可注册,也就具备了题袭的资格。随即礼部行文吏部,并咨复衍圣公,衍圣公循例向吏部题请承袭。
上述透出,作为奉祀官的翰林院五经博士,并未归翰林院统管。
那么,作为奉祀官的翰林院五经博士其住宅该称什么?
《宋史·卷一百五十四·志第一百七·舆服六·臣庶室屋制度》载:“私居,执政、亲王曰府,余官曰宅,庶民曰家。”显然,只执政、亲王住宅方可称府,其他官员只能称宅。(徐连达编著的《中国官制大辞典》记,“宋称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及枢密院长官为执政。”)
《明史·卷六十八·志第四十四·舆服四·臣庶室屋制度》载:“亲王府制……郡王府制……公主府第……百官第宅……”显然,亲王、郡王、公主之住宅方可称府,百官之住宅只能称第宅。
《钦定大清会典·卷七十二·工部·府第》载:“凡亲王府制……世子府制……郡王府制……贝勒府制……贝子府制……镇国公、辅国公府制与贝子府同……凡第宅公侯以下至三品官……”显然,亲王、郡王、世子、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皇亲宗室的住宅方可称为府,以下至三品官住宅称第宅。
显然,八品官的翰林院五经博士之住宅是称不起“府”的,建人所说的博士府,含前述民国建瓯县志所说的,只是民间之说。
故此,紫霞洲之重建,规范表述当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第。
简称,可唤作:翰林院五经博士第、五经博士第、博士第。
当然,朝廷设置的对奉祀官翰林院五经博士的授予,当具有“普惠性”,不可能只偏爱朱子这一“家”。
为加深对作为奉祀官的翰林院五经博士的印象,不妨再举几例,看看《明史·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七十二·儒林三》中对其他圣贤之后的授予——
“孟希文,字士焕,亚圣五十六代孙也……景泰三年(1452)授希文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亚圣,即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颜希惠,复圣五十九代孙也……景泰三年(1452)……召希惠以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复圣,即颜回,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儒客大家,孔门72贤之首。)
“程克仁,洛阳人,先贤正公程子十七代孙也……景泰六年(1455)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以奉程子祀事。”(正公程子,即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程颐。)
“周冕,先贤元公周子十二代孙也……景泰七年(1456),授冕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元公周子,即理学鼻祖周敦颐。)
“孔彦绳,字朝武,衢州西安人,先圣五十九代孙也……正德元年(1506)授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并减其祭田之税。”(先圣,即孔子。)
“孔闻礼,字知節,衍圣公闻韶弟也……正德二年(1507)诏授翰林院五经博士,以奉述圣祀事。闻礼卒……贞宁字用致袭……”(述圣,指子思,即孔伋,孔子之孙,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开创了先秦时代的思孟学派,是先秦儒家在孔子和孟子之间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代表人物。)
“正德三年(1508)以尼山、洙泗二书院及邹县子思子庙各有祀事,(闻韶)奏请弟闻礼主之。帝授闻礼五经博士,主子思子祀事,世以贤圣公弟为之。”(子思子,即孔伋,孔子之孙。)
陈怒子 摄
“曾质粹,字好古,吉安永丰人,宗圣五十九代孙也……嘉靖十二年……十八年(1539),授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宗圣,即曾子,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张文运,郿人,先贤明公张子十四代孙也……天启二年(1622)授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以奉张子祀事。”(明公张子,即张载,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程接道,洛阳人,先贤正公程子后也……崇祯三年(1630),河南巡按李日宣请以正公之后为之嗣,诏许之,遂以接道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正公程子,即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程颐。)
“始继祖,洛阳人,先贤康節公邵子二十七代孙也……崇祯三年(1630),河南巡按吴甡请以继祖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以奉邵子祀事。诏从之。卒,子养醇袭。”(康节公邵子,即邵雍,北宋哲学家、易学家。)
“仲于陛,先贤仲子六十二代孙也……崇祯十六年(1643)……诏授于陛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赐泗水县、济宁州田六十余顷,庙户三十一,以奉其祭祀焉。”(仲子,即仲由,字子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儒家思想的得力实践者和忠诚捍卫者。)
翰林院五经博士是为祭祀圣贤而设,不止于朱,孔、孟、颜、曾、周、程、仲、邵、张等圣贤后裔均设有翰林院五经博士以主祭祀。
穿朝逾代,逛了一回。
凑近翰林院五经博士,由陌生渐至熟悉,尔后走进建州城北紫霞洲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第,便显沉稳、轻盈、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