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州城北芝山至旗山所属,即环府学、公园口、县前、鼓楼、都御坪、磨房前之片区,为昔时子城之核心区,历史上有过许多重要建筑,熟悉这些建筑及其遗迹所在,可增进对这座城池的亲近感,更多地了解这座城池的丰厚内涵。
衙署 …
建安县衙署:建安元年为196年。建安初年,析侯官县之北乡,置建安、南平、汉兴(浦城)3县。建安县为闽北最早三县之一。衙署设于黄华山西麓旗山,今鼓楼北侧之都御坪。唐建中元年(780)迁至平肆坊大葛巷(今为大甲巷)。北宋熙宁(1068-1077)前后迁至城东宁远门边侧。南宋绍兴二年(1132)迁回大葛巷。元至正二年(1342)迁至从化坊宋通判厅故址(今铁井栏79号,曾为市第四中学)。1913年撤县建筑犹存。1978年建四中被拆。
瓯宁县衙署:北宋治平三年(1066)析建安、建阳、浦城部分地置瓯宁县,衙署在城东宁远门侧。熙宁三年(1070)瓯宁县撤,拥地回归原所属。元祐四年(1089)析建安县西北地复置瓯宁县(与建阳、浦城无牵扯),衙署设城北朝天门东侧(今朝天门巷58-2号,原为土主庙,1997年改为法福寺)。洪武十二年(1379),迁至从化坊宋白公主衙故址(县前路东端北侧,今芝城体育场地段)。1913年撤县建筑犹存。1943年改建体育场。
建瓯县衙署:民国二年(1913)撤销建宁府,合建安、瓯宁两县置建瓯县,衙署设于公园口原督学试院(公园路北侧,胜利路与仓长路间,尝为机关幼儿园)。民国二十八年(1939)迁至城东亲贤坊原总镇衙署(今市第二中学)。1967年迁至都御坪(今御花苑)。2006年迁至城西(今瓯宁路68号)。
建安郡衙署:吴永安三年(260)至隋开皇九年(589)的建安郡,其衙署大部分时期设于城南覆船山下(原南部都尉府衙署)。其间,即南朝元嘉元年(424)至约梁太平元年(556)133年间,衙署设于黄华山西麓旗山,今鼓楼北侧之都御坪。(这期间,郡县衙署都在旗山都尉坪。)
提示:南部都尉府衙署在城南,时下所说在旗山都御坪有误。
建州衙署:唐建中元年(780),剌史陆长源将衙署从城南光孝寺后迁至黄华山西麓旗山,今鼓楼北侧之都御坪。(621至780年州衙在城南光孝寺后。)
建宁府衙署: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州升府,府衙署即原州衙署所在,仍在黄华山西麓旗山(今鼓楼北侧之都御坪)。因福建行都指挥使司落驻鼓楼后旗山,明洪武元年(1368)府署迁至从化坊建安县署(即今铁井栏79号,曾为市第四中学)。洪武八年(1375)迁芝山下,即今芝山公园一带。光绪三十一年(1905)毁于火,迁至东北侧原督学试院(公园路北侧,胜利路与仓长路间,曾为机关幼儿园)。民国二年(1913)府建制撤销。
转运使司和提举常平司衙署:宋代一级政区为路(相当于后来的“省”)。路设四司(相当4个“省政府”级),转运使司和提举常平司驻建州,另两司驻福州。转运使司衙署先设通仙门内与州学相邻。北宋元符三年(1100)圮于水,移建宣化坊,即今仓长路北段市立医院及南向地段。提举常平司衙署在芝山下,即今公园口芝山公园。
建宁路总管府衙署:元代改州府为路(二级政区),路设总管府,建宁路总管府从宋代,设于黄华山西麓旗山,今鼓楼北侧之都御坪。
福建行都指挥使司衙署:明代福建行都指挥使司(指挥使正二品)衙署设于黄华山西麓旗山(今鼓楼北侧之都御坪),即原州府署所在(正因这样,故府署让位)。
建宁道衙署:明代前期福建设两道,后期设3道。建宁道衙署在府治东,宋徐参政、元李万户居第,即今公园口东侧时代广场周围一带。(建宁道前期辖闽北、闽西,后期辖闽北、闽西北。)
布政分司衙署:明代建州设布政分司(亦称福建布政分司),衙署在宣化坊(即今仓长路北段市立医院及南向地段),宋时为转运使司衙署。
丰国监衙署:北宋咸平三年(1000)宋廷于建州设置铸币厂丰国监(与州府平级),至庆元元年(1195),丰国监驻营建州196年。其监营衙署在今铁井栏西端北侧,小梨山与都御坪间(今为铁井栏112号原市公安局)。铸币工场在今第一小学一带。
府学、县学、试院及书院 …
建州州学、建宁府学:北宋宝元年间(1038-1039)于郡治东南赵氏坊通仙门内(今三中西侧)创建州学(宝元中诏建州立学,赐田五顷,至庆历四年(1044)正式立学)。州升府后,州学改称府学。明永乐元年(1403)迁至府治东北中和坊,即今仓长路163号建瓯孔庙周围地段。总体布局东庙西学。学宫前为二坊,左曰金声,右曰玉振。次为学门,门内东为文昌祠,西为乡贤祠。中为泮池,池上有桥。桥北为仪门,门后属以两庑,中为甬路,以达明伦堂。堂之后为藏书阁,阁下为集贤堂。两庑东西为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斋,俱南向。堂之西为馔室,东为号舍、廪庾及训导廨舍。文庙在学之左,前为棂星门,次为戟门,戟门后珥两庑,中为大成殿,殿后为尊经阁,阁下为春风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为县立医院、林业森工医院、物资局等单位办公用房,学宫大部分被撤除改建。1984年组织抢救性修缮,仅文庙部分得到恢复。故现存的建瓯孔庙,实为府学之学庙。
提示:建瓯孔庙为建宁府学之学庙,县学府学(含附属建筑孔庙)有统一规制,所说“建瓯孔庙居八闽府级孔庙之冠,为全省规格最高”不妥;杨荣于《重修府学记》中赞建宁府学“东南伟观”(“信乎东南之伟观”),而非赞建瓯孔庙“东南伟观”。
建安县学:创于北宋熙宁三年(1070)之前(推测当早于瓯宁县学,即在1066年之前)。几迁学址。明嘉靖十年(1531)迁至县治北建阳卫故址(铁井栏西端北侧,小梨山与都御坪间,今为铁井栏112号原市公安局)。总体布局东学西庙,与府学不同。1949年后被占用,拆毁
瓯宁县学:创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几迁学址。清康熙三十年(1691),迁至府治北建宁左卫故址(铁井栏尚书井之北弄铁井栏92号,今市第一小学和小梨山间,原总工会所在)。总体布局东学西庙,与建安县学同。1949年后被占用,拆毁。
督学试院(贡院):宋代建州贡院在登俊坊,即今第三中学至仓长路地段。元时合试于浙江行省,贡院改为刘屏山书院。入明以来考场设于建宁府学明伦堂,以及学宫东西两廊(场地不大,规模小于宋代)。清乾隆十六年(1751),知府来谦鸣将府署内东箭道割出一半,并购北向民屋十余间,创建督学试院(既贡院、考棚),在今公园路北侧,胜利路与仓长路间(曾为机关幼儿园)。光绪初年毁于火,随即重建。科举罢停后试院闲置。光绪三十一年(1905)府署毁于火,遂迁府署于试院。1913年撤府后,为建瓯县衙署。
建安书院:南宋嘉熙二年(1238)建宁知府王野奉宋理宗之诏创于府治北紫霞洲西侧(即今磨房前艮泉井南向原民政局地段)。宋理宗御笔亲题“建安书院”四字,南宋宗室大臣赵汝腾《御书建安书院四大字谢表》记下这一喜事。附置孔子礼殿、朱文公祠和真德秀祠。置有学田,为官办。书院建成后,组织刻印《晦庵先生文集》100卷、《续集》11卷、《别集》10卷。元代破败。明洪武十九年(1386)迁于赵氏坊通仙门内原府学所在,残破多时,为民办。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瓯宁知县邓其文改建于右卫旧基义学之右(即今都御坪御花苑),改称建溪书院,复为官办。清康熙题“建溪书院”四字。光绪三十二年(1906),依托建溪书院创建建郡中学堂,招收建宁府所属七县的学生。
祠庙及茔墓 …
朱子祠:在中和坊紫霞洲(现磨房前农业局宿舍到樟树下种子公司一带),宋宝庆三年(1227)正月由朱熹季子朱在辅佐长兄朱塾之子朱鉴而建。建筑物有正堂、东西廊、重门、库厨、存书阁等。三门并列,左右两门分别石刻“道学渊源”“泰山乔岳”各四字。祠内正中供奉朱熹像,两边有四门人真西山(真德秀)、蔡九峰(蔡沈)、刘文简、黄勉斋(黄干)配享。几经扩建重建。祠后有座启贤祠——朱韦斋先生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因拓宽磨房前街道,大门部分被拆,后来部分附属房被种子公司占用。1978年至1979年主体建筑被拆。
五经博士府:明景泰六年(1455),朱熹嫡长九世孙朱梴奉旨入京,被授予“世袭翰林五经博士”(八品)。同年在朱文公祠东北侧动工兴建博士府,主体建筑两座,左侧有附属用房。大门顶上立着一块皇帝敕造的“博士府”三个金字的直匾,门顶左侧有明太祖朱元璋题的“定天下以四书五经程士”,右侧有明代宗朱祁钰的御笔亲书“德盛仁熟,理明义精”“布绪方策,启我后人”两块大匾。府第落成后,由朱熹后裔嫡长孙世袭,居住于博士府内。由官府拨给粮田,以供祭祀和府祠维修等费用。民国时博士改称奉祀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陆续被占用或改建。
二程夫子祠:主祀程颢、程颐。原创于城南,始建无考。顺治五年(1648)清兵屠城焚毁。康熙四十四年(1705),程氏后裔程仕任建宁知府时重建于建安县学之右(都御坪南口与铁井栏间,今都御坪2号市建设银行)。1928年,县政府教育局设于此。抗战时期,建延师管区司令部设于此。后为县第四建筑公司办公之地。今为市建设银行办公楼所在。
宋胡文定公祠:在府学明伦堂之左。南宋隆兴间(1163-1164)建宁知府陈正同建。所祀胡文定,即大儒胡安国,建宁府崇安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北宋著名学者,湖湘学派的先驱和奠基者。
宋游御史祠:在府学明伦堂之右。南宋隆兴间(1163-1164)建宁知府陈正同建。所祀游御史,乃大儒游酢,建宁府建阳人。程门四大弟子中列为第一大弟子。将中原理学思想南传入闽,成为闽学的开先河者。朱熹所著多有引用游酢之说。朱熹后来能成为理学“集大成者”,游酢承先启后,功不可没。宋理宗有赞:“泰山之峻,河海之渊,先生风教,丽日中天。四方其训,朕有赖焉。”
蔡西山先生祠:旧在城西马站坡。始创无考,推测当建于宋代。清戊子屠城毁。其后裔移祀于都御坪民房。雍正间(1723-1735)择址重建于青云路龙背(府学北侧,亦即青云路北侧)。所祀蔡西山,即大儒蔡元定,建宁府建阳县人,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朱熹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被誉为“朱门领袖”“闽学干城”。
黄勉斋公祠:在城西圆沙之阳,明天启四年(1624)建。康熙六十年(1721)毁于水,迁建于紫霞洲文公祠左侧。所祀黄勉斋,即朱熹门生、女婿黄干,福州闽县人。黄干论定朱熹的道统地位,是传播和推广朱子学的第一人,初传朱子学大都出于斯门。
刘氏五忠祠:在紫芝街屏山享堂之右,今紫芝街6号。明弘治五年(1492),刘子翚第十二世孙(通判)刘泽创建,祀名儒忠显公刘韐、忠定公刘子羽、忠肃公刘珙、忠简公刘领、忠烈公刘纯。大门上额:奉旨崇祀。门联:功勋光北宋,道学启南闽。
城隍庙:建于从化坊,今县前路58号公安局宿舍。建州城隍庙、建安城隍庙、瓯宁城隍庙三座并排。建州城隍庙至迟唐代已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前后,建安知县仙克谨、瓯宁知县易应昌主建建安城隍庙和瓯宁城隍庙。抗战期间改为监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部分改作看守所,部分被占改建民居。八十年代看守所迁移城南。1996年改建公安局住宅楼。现仅存三口古井。
章太傅练氏夫人祠:奉祀全城有功的练寯。原在城西敬客坊(今展望小区一带)。始建无考,明代有重修。清代移建于中和坊桐树坡,今铁井栏22号。
练寯茔墓:保大十年(952)八月,劝止南唐军屠城立下旷世之功的“全城之母”练寯逝世,破例葬于城区芝山之巅。茔墓由墓亭、墓包、甬道、墓室几部分组成。其址在今市图书馆南侧公园地段。
提示:宜重建练寯陵园,含墓亭、墓包、墓碑等。
三口古井及井铭 …
尚书井:位于铁井栏巷中段67号与98-1号间之巷面,凿于北宋嘉祐五年(1060)。明代吏部尚书、建安人李默(1499-1558)撰写井铭,故此井后人称尚书井。其井铭曰:“华坌翔,井道窒。远负涧,縻晷日。鞭槁壤,白龙逸。槛泉奋,声澕澕。美者钟,时而出。养不穷,神所骘。”
提示:所说尚书井为李默筹款开凿是错误的。
艮泉井:按府志等典籍记载,淳熙二年(1175),建宁知府韩元吉主持开辟北园——紫霞洲公园——时所凿。《钦定四库全书》(第1165册280页)、《韩涧甲乙稿·卷十八》收录韩元吉撰写的井铭。其铭文曰:“凤之阳,鹤之麓,有岏而伏;堂之坳,圃之腹,斯瀵而沃;束于渟,润于谷,取用而足;清如官,美如俗,是为建人之福。” 铭文后韩元吉注:“淳熙乙未,岁六月,庚午记。”“淳熙乙未”,即1175年。也就是说,此铭作于1175年6月庚午日。
原《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福建省社科基地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华朱子学会理事、《朱熹新探》作者林振礼先生于《〈艮泉铭〉非朱熹所作辨》一文中说:“
《建瓯县志·金石》(民国十八年版)记:‘井在朱子祠前,宋淳熙乙未凿。文公铭曰:“凤之阳,鹤之麓,有岏而伏;堂之坳,圃之腹,斯瀵而沃;束于亭,润于谷,取用而足;清于官,美于俗,是为建民之福。”’查朱熹文集无此《艮泉铭》,且朱子是年(淳熙二年乙未即1175年)与吕祖谦编订《近思录》,赴江西铅山与陆九渊论辩,往邵武吊唁何镐,并无建瓯之行迹。而韩元吉于淳熙元年(1174)十二月来知建宁,至三年正月召赴行在。作为地方长官,应请为新掘之井撰写铭文自在情理之中。查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十八《北园艮泉铭》(四库全书本) 曰:‘凤之阳,鹤之麓,有岏而伏;
堂之坳,圃之腹,斯瀵而沃 ;束于渟,润于谷 ,取用而足;清如官,美如俗,是为建人之福。淳熙乙未年六月庚午记。 ’两文比对 ,有‘亭’、‘渟’、‘如 ’、‘于’几处不同。总之,《艮泉铭》为韩元吉所撰无疑。”
提示:艮泉井为韩元吉主持创北园时所凿,其井铭为韩元吉撰写。
柯历井:位于紫霞洲紫芝街中段朝西弄堂紫芝街13号、15号与17号宅屋间的弄子里,御史柯挺凿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柯挺撰写井铭,铭文曰:“紫芝隅,屈之突,卜云其吉;杉为盖,石为质,有泉则溢;注不盈,流不窒,允资百室;冽如冰,饴如蜜,实为神所阴骘。”
鼓楼及商业会馆 …
鼓楼:钟鼓楼为昔时城池建设基本规制。建州鼓楼原为子城南门谯楼。因子城始创无考,故鼓楼始创也无考。府志载唐代已有。可能会早于唐代,只是不见有载。
提示:原本就是鼓楼(谯楼),不宜称五凤楼。说鼓楼始建于196年或闽国时期是错误的。
南城会馆:江西南城商人创于桐树坡,今铁井栏26号。边侧凤冈别墅亦为会馆附属建筑。清代建州城有12座商业会馆,南城会馆为其中一座,因是县级会馆,规模比其他会馆小。12座会馆都有供奉地方神,如浙江会馆创禹王宫供禹王,福兴会馆创天后宫供妈祖,江西会馆(在城南)创万寿宫供许真君,南城会馆创万寿宫供许真君。
提示:这座建筑是南城会馆,时下所说“万寿宫”“万寿宫(南城会馆)”“万寿宫,曾做过南城会馆”“道教宫观与祠庙的结合”之类是错误的。另:蒋介石夫妇没在凤冈别墅住过。
教堂及学校、医院 …
基督教紫芝心光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英国传教士赵马利亚于紫芝街购地创办瞽蒙盲校,属工读学校,附设紫芝心光堂,学员均为女盲童,兼收部分孤女。民国二十三年(1934)一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因军务抵建,他的夫人宋美龄第二天也飞抵,先落榻紫芝心光堂(今第一小学东侧至紫芝街),后移至天主教圣母院(今胜利路万祥小区)。
基督教医院:光绪二十六年(1900),城西五里亭女医院被大水冲毁,遂租用磨坊前民房。二十八年(1902),迁仓长路新址,称济世医院(俗称男医院)。民国十六年(1927)改称基督教医院。民国元年(1912),在青云路创办妇女医院(俗称女医院)。抗战时期两院合并。民国三十七年(1948),附设建瓯县私立志善护士职业学校。1952年由政府接办,与县卫生院合并,更名为建瓯医院。
天主教蜡仔坪总堂及圣母院:光绪三十年(1904),受闽省天主总教派遣,西班牙籍教士季若仪赴建,于蜡仔坪(磨房前路与胜利路交汇处之西北侧,今磨房前16号,曾为建瓯县第一干部招待所)购地建总堂,至民国三年(1914)完竣。民国十一年(1922)后由美国“多明我会”接管,美籍人谷源真、开西迪等人先后担任总堂神父。约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在总堂东北向之边侧(磨房前路东端坡头对过,胜利路东侧,现为万祥家园住宅区)建圣母院。修女原来住在总堂,后迁至圣母院。蜡仔坪总堂于民国十三年(1924)创办源真小学。
抗战时期空军招待所及美军战地医院 …
空军招待所:民国三十一年(1942),在建瓯创设空军招待所,全称“中央军事委员会战地服务团建瓯空军招待所”。所址在小梨山(今小梨山中段西侧23号),内有两层小楼以及餐厅,提供住宿、餐饮、洗衣、理发、翻译、文娱、医药等服务。建瓯空军招待所隶属桂林战地服务团,为全国60个空军招待所之一。建瓯大洲机场起降的,除了中国空军飞机,还有美国、英国、法国等盟军飞机。空军招待所接待大都为机组人员、情报人员、高级军官和一些政要。
美军战地医院:民国三十三年(1944)初,在天主教圣母院(磨房前路东端坡头对过,胜利路东侧,现为万祥家园住宅区)创建美军战地医院,美军特运来医疗器械和药品,此后一些伤员陆续运来这里治疗。于战地医院边侧,建有空军俱乐部。这期间,来得最多的是“飞虎队”机组人员,有住在招待所的,也有住在战地医院的。建州成了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的中转基地。
提示:建瓯抗战纪实:空军招待所、美军战地医院、大洲机场、东岳庙抗战医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