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建瓯市志(1989-2005)》“涉史部分”置疑(连载之三)

文摘   2024-10-26 09:11   福建  





还是如实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建安书院,朱子中年曾经常在此讲学。”朱熹1200年过世,建安书院创建于1238年,朱熹真有这番神力?“在艮泉井的左侧,有一株大樟树,为朱熹所种。”记得那棵大樟树才300多年树龄,朱熹真会穿越时空去种吗?


在友人办公室随手翻开2020年出版的《建瓯市志(1989-2005)》(下简称《市志》),见946页,竟蹦出这两个“异象”。志书还可这么写?出于好奇,我借来读。于“涉史部分”,读出许多困惑。


现将置疑胪列如下(只列页之“数”,均省去“页”;正文前有标页码所属,正文始径直标示页码“数”),并粗略辨析,权作抛砖,以引对建史感兴趣者、专家学者研讨、评判。


(续上期)



21.所谓“北苑御茶历经6个朝代,42位皇帝(《市志》:194、208、941)。


辨析所说“6朝42帝”,2017年《建瓯茶志·第十章茶政》有详记。所说“6个朝代”是说闽国、南唐、北宋、南宋、元代、明代。北宋和南宋不是两个独立的朝代,它们共同构成宋朝的全部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中原王朝时期。显然,北宋、南宋,不能视为两朝,这是很普通的历史常识。北苑御茶当历闽国、南唐、宋朝、元朝、明朝,共5朝。所说历42位皇帝,说闽国4帝、宋18帝、明1帝,这23帝没错。说南唐3帝有误,建州是945至975年归属南唐,北苑御茶是历元宗李璟和后主李煜,只2帝,之前烈祖李升(在位937至942年)并未历,不能计在内。说元16帝有误。铁木真于1206年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的灭南宋。1368年朱元璋立国,国号明。北苑御茶历元当为1279至1368年。其间,历世祖(忽必烈)、成宗(铁穆耳)、武宗(海山)、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硕德八剌)、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天顺帝(阿速吉八)、文宗(图帖睦尔)、明宗(和世㻋)、宁宗(懿麟质班)、惠宗(妥懽帖睦尔),共11帝(世祖忽必烈(在位时间1260—1294年),之前5帝不能算在内,因这时尚属“宋”,不能重复计算)。正确表述:北苑御茶历经5朝36帝。



22.所谓“伍石茶庄被《中国古代建筑史》作为福建唯一的明清古建筑典范”(《市志》:211)。


辨析伍石茶庄(伍石山庄)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至光绪八年(1882),属清代后期建筑。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七章《元、明、清时期的建筑》,有点到“福建永定县客家住宅”“在福建的土造大楼中,有很多高达四五层”等内容,但未查找到建瓯伍石茶庄(伍石山庄)。常识告诉我们,即使将伍石茶庄“列入”,也不可能是“唯一”,因明清时期福建有比伍石茶庄更有名气的古建筑。



23.所谓“据史料载,秦始皇二年(公元前220年)隐士郭洞阳到该山修炼,尝尽百草,发现茶叶……凿池研煮茶叶……梅福带着郭岩山茶叶和茶籽四处云游传道……汉灵帝时(约公元168年)道士岐丰带人在郭岩山顶垦地种茶”(《市志》:213、214)。


辨析民国《建瓯县志·卷三十六方外》记:“郭洞阳,相传秦始皇二年隐居郭岩,得老氏法,炼气葆元,御风而行,冷然万里,后白日冲举去。因名其岩曰郭云。”民国《建瓯县志·卷四山川》记:“郭岩……按旧志:福为南昌尉,上书不报,隐于建之城南山学术,后游武夷,望郭岩有紫气,即往访。至则岐公在焉,因于同处,后俱乘鹤上升……”秦始皇二年,即公元前245年。而梅福和岐丰隐居郭岩山,则是西汉元始四年(4)前后的事。其它志书和史籍记载这3人隐居郭岩山,内容大抵相仿。所记均为“旧传”“相传”,不一定真有其事。即使真有其事,也未载这3人在郭岩山与“茶”有关。



24.所谓“黄华山白云寺始建于南北朝宋元嘉元年(424)”(《市志》:879)。


辨析1929年民国《建瓯县志》“名胜”篇中记载“黄华山”条中,说“清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张大典建真武庙于山上”。据长者忆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黄华山顶有座观音阁。当代邑人杨敬村有诗《登黄华山观音阁(1943年)》。1985年,潘芳先生于《芝城坊巷史话》一文中说:“那时(民国时)山顶只有一座观音阁,祀观世音菩萨和廿四位诸天。还有一座不大的‘祖师亭’。”脉络大体这样:清康熙年间,黄华山上建真武庙(道教),后来改建成观音阁(佛教)。史乘中,未见清代之前黄华山上有寺观之载。近些年有人说“刘宋元嘉元年(424)黄华山顶建观音殿”,无据。现今黄华山上的白云寺,兴工于1983年。1985年建瓯佛教协会会长释弥果法师入驻后,重新规划,持续建设,至1995年规模大备。故说黄华山白云寺始建于424年不实。



25.所谓“圆通寺始建于南宋年间”(《市志》:879)。


辨析圆通寺又称天湖庵,方志未载始创时间,元贤《建州弘释录》载为唐末至五代无垢禅师所建。



26.所谓“东峰佛顶寺始建于明代”(《市志》:879)。


辨析府志县志记载东峰佛顶寺(佛顶庵、居了洋)未载始创时间,只说明代重建。阅明末清初高僧古雪禅师《古雪住建州佛顶寺语录》,说此寺为唐代高僧龟洋无了禅师(783-867)所建。查无了生平,佛顶寺可能建于唐贞元十七年至长庆二年(801-822),也可能建于唐贞元十七年至咸通八年(801-867)。佛顶寺又称居了洋,居了洋是寺名又是地名,这名与龟洋无了禅师有关。



27.所谓“归宗岩崇仁寺始建于宋咸平二年(1266)”(《市志》:880)。


辨析所记“宋咸平二年”为999年,不是1266年。省志、府志、县志载崇仁寺宋咸淳二年(1266)建。崇仁寺山门原有匾曰“梁末剌建归宗岩崇仁禅寺”(清代名士刘世英《芝城纪略》有载)。清代立的《归宗岩告竣碑记》《续置田碑》均记“创自梁开平二年”。开平二年为908年。结合其它背景性材料,1266年当为重建,始创是908年。(说“宋咸平二年”无据。)



28.所谓“东岳庙始建于东晋建武元年(317)”(《市志》:882)。


辨析府志、县志未载东岳庙始创时间。全国东岳庙“沿革”大体这样:泰山神从区域性民间信仰,渐渐推向全国创庙常供,普遍认为始于唐代。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十一月壬辰,封泰山神为“天齐王”,意为与天相齐,这样便助推了东岳庙的兴建。东岳信仰列入国家祀典,始于宋代。显然,说建瓯东岳始创于晋代或317年分明是错误的。那么,错误是怎么产生的呢?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说:“白鹤山,在郡东。郡图云:‘晋以望气者言此山有异气,命土工凿之,乃有二白鹤冲天而出,因此为名。’”数百年后的明《建宁府志》、黄仲昭《八闽通志》记“白鹤山”条,先是引用乐史所说——将原“晋”改作“东晋”,后添上“山之麓有东岳行宫”。后来有人这么读——“《寰宇记》云:东晋时……山之麓有东岳行宫”——这么误读了,便以为东晋年间便有东岳庙。(尚存于白鹤山东岳庙的同治三年(1864)勒立的《奉宪永禁盗卖葬砍碑》便误读了,以为“东晋时创建东岳庙”。)东晋跨度为317至420年。不是越早越好吗?于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有人将东岳庙始创硬生生摁在东晋建武元年317年。故说创于东晋为误读,说创于317年为杜撰。



29.所谓“贺齐……驻三军于建安旗山,在旗山设立了南部都尉府”“南部都尉府遗址在今建瓯市人民路北段之都尉(御)坪”(《市志》:896、947)。


辨析建安八年(203),南部都尉府从侯官(今福州)北迁建安,衙署建在哪府志县志未载,故近些年来有人靠“联想”将“都御坪”与“都尉府”强行扯在一起,说都尉府衙署建在旗山。其实,南部都尉府衙署是建在城南覆船山下。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之一百一《江南东道十三建州建安县》记:“故府城,在县东南三里,即汉时会稽南部都尉府理此。建安八年(203)置,吴永安三年(260)废。”



30.所谓“常衮为福建观察使,衙门设在今建瓯……他教授建州(今建瓯)茶人,‘始蒸焙而研之,谓之研膏者”,成为在历史上团茶制作的首倡者”(《市志》:898)。


辨析《旧唐书·常衮传》记:“建中元年(780),迁福建观察使。四年(783)正月卒,时年五十五。”常衮是卒于福建观察使(兼福州刺史)任上,葬于福州永福,庙祠也在福州。福建观察使,即福建都团练观察处置使,其驻地在福州,从未在建州。所在城市福州,类似后来的“省会”,建州隶属。北宋文学家张舜民《画墁集》记:“贞元(785-804)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 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夜航船》记:“唐常衮,德宗时(780-804)人,刺建州,始茶蒸焙研膏。”这两处记载均有误,常衮没在建州任刺史。显然,常衮驻福州没驻建州,又怎“教授建州茶人”?又何谈“始蒸焙而研之,谓之研膏者”?北宋学者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载:“五代之季,建属南唐,岁率诸县民,采茶北苑,初造研膏,继造蜡面。”所说“初造”亦即“始造”。如所载属实,那么研膏茶当研制于这一时期,这离常衮时代较远。



31.所谓“陆游于淳熙六年(1179)正月至9月提举福建路常平茶事,任所在建安县”(《市志》:902)。


辨析查阅《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四·陆游传》,陆游赴闽提举常平茶事之事只字未提,当是漏载。读北山《陆游年谱》,再读《陆放翁全集》,可理出陆游在建州的行迹:宋淳熙五年(1178)初冬农历十月,至次年深秋农历九月,近一年。故所说住建州(建安)1179年正月至9月有误。



32.所谓“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州治仍设在建安(今建瓯)”(《市志》:940)。


辨析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唐廷在闽地设建州,其州治是在闽县(今福州)而非在建安(今建瓯)。四年后的武德四年(621),建州州治北迁建安。



33.所谓“把‘凤凰山’故意写成‘凤皇山’,极尽彰显皇家独特的尊贵地位”(《市志》:941)。


辨析东峰镇裴桥村焙前自然村林垅山坡上的北苑御茶摩崖石刻,乃北宋庆历八年(1048)福建路转运使柯适所记。文曰:“建州东,凤皇山,厥植宜茶。惟北苑,太平兴国初,始为御焙,岁贡龙凤上……” 《古代汉语词典》记:“凤皇,见‘凤凰’”“凤凰,也作‘凤皇’。传说中的鸟名。”“百度·360百科”:“凤皇即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显然,凤皇即凤凰,凤凰亦作凤皇。凤皇之“皇”与“皇家”无牵扯。“凤凰山”写成“凤皇山”不存在什么“故意”,也谈不上“极尽彰显皇家独特的尊贵地位”。



34.所谓“建溪书院,建于宋嘉熙初,遗址在都御坪旧人民政府”(《市志》:945)。


辨析南宋嘉熙二年(1238),于紫霞洲(今磨房前39号,该书院现已重建)创建安书院。明洪武十九年(1386)迁建于通仙门内建宁府学里。康熙三十二年(1693),瓯宁县令邓其文迁建于旗山(今御花苑小区),将建安书院改称建溪书院。



35.所谓“王蕃即全闽的第一任行政长官,相当于省长”(《市志》:947)。


辨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州、郡、县三级政区制。永安三年(260),孙吴将设置于建安的南部都尉府改为建安郡,为二级政区,隶属扬州(继属江州,最后一度属东扬州),统领全闽22年,后与晋安郡南北分治,再后与晋安郡 、梁安郡三分闽地。首任太守王蕃论其职位,相当于现今南平市 “市长”,而不是“省长”。



36.所谓“建安郡统辖台湾全部属地”(《市志》:948)。


辨析吴永安三年(260)置建安郡域及全闽,晋太康三年(282)分建安郡置晋安郡(郡治在今福州),闽地南北分治:建安郡辖闽北、闽西北,晋安郡辖闽东、闽南、闽西。260至282年共22年,建安郡统领全闽。这时期的建安郡辖建安、建平、吴兴、东平、将乐、昭武、南平、侯官、东安(同安、南安等闽南地区)、绥安(云霄、诏安等地)等10县,范围相当于今福建大部分地区及浙、赣、粤临近闽地的部分地区。简言之,与今福建疆域几近,并未统辖到台湾。



37.所谓“旗(齐)山”“符(壶)山)”(《市志》:953、594)。


辨析上“二十九题”有述,南部都尉府衙署在城南覆船山下,而不在城北旗山。有人将其衙署“摁”在旗山,其第一任都尉是贺齐,于是就臆想“旗山”原为“齐山”——因贺齐得名。故写旗山,加上个括号,里头注上“齐”。其实,“旗山”从未称“齐山”。民国《建瓯县志·卷四·山川》有记“旗山”。符山在大市街、花巷、金鸡岭一带,民国《建瓯县志·卷四·山川》亦有记。昔时瓯宁县的禾义里,即今建阳小湖一带有座壶山——民国《建瓯县志》置“名胜”篇记载,且附上明人黄仲芳《壶山八景》诗。此乃高山峻岭,“芙蓉倒插半青天”,“半山云树隐禅扉”“落日牛羊出林去”。1984年《建瓯文史资料》于《芝城坊巷史话》一文中误以为“符山”就是“壶山”,故后人将错就错,写“符山”加上个括号,里头注上“壶”。



建州·东南名城

一生痴绝处,寻梦到建州





大观建州
发表个人创作的文学、历史等方面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