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上郡 东南名城
一生痴绝处,寻梦到建州
城门高出白云间,
云在城中长自闲。
休道建州春色少,
万家市上有青山。
——郑天爵《建州城中》
建溪和松溪淌过,将建州一分为三:城南、城北、城西。“双溪四岸,一城三镇”,乃这座城池基本形胜特征。
作为州之政区设置,从621年至1162年,建州存在541年。这时期,建州(兼建宁军节度)辖闽北、闽西北各县也是541年。
州升府后,作为城池称谓的建州,并未随之消失。也就是说,从621年开始,建人就将这座城池唤作建州,从唐唤到宋,从宋唤到元,从元唤到明清,并将一直唤下去,直至天荒地老亿万斯年。
追溯建州主城副城变迁,得从创城、立县、立都尉府、立郡、立州说开。
约公元前200年,乡贤童毅和闽越王无诸在这里创建芝城。童毅功勋浩大被朝廷赐封为“通灵侯”——这是记载中建地第一位被赐封的先贤。建人还在旗山西南(今北辛街)创建“汉童大王庙”,在城北黄华山西麓(今豪栋一带)和城南各建一座闽越王无诸祠(行祠),千秋供奉这两位“芝城之祖”。
从祠庙所在地来看,城北、城南有可能是同步开发创城,或紧接着一前一后。可能城西也紧跟其后,也有了城的雏形。
建安元年是196年。建安初年立建安县,县衙在城北黄华山西麓余脉旗山(今鼓楼后都御坪)。至立县,这座城已有400年左右历史,城南、城北、城西城之模样当日趋显现。
几年后的203年,从侯官北迁的南部都尉府署建在城南覆船山下,东吴名将贺齐为首任都尉,闽地中心第一次北移。50多年后的260年,闽地第一个郡建安郡署建在城南,首任太守王蕃“始筑城于溪南覆船山下”。清《建宁府志》在此所说的“城”,当为“城墙”。府志说刺史陆长源“筑城”,说的也是“筑城墙”。建安郡存在330年,统领全闽22年,与晋安郡(今福州)南北分治220多年,与晋安郡、梁安郡三分闽地70多年。
因遭贼匪扰掠,424年郡署迁至城北旗山,与县署邻近。130年后,约555年,城北遭贼匪焚毁,郡署迁至城西(嘉靖《建宁府志》载,建安郡治所,‘今城西敬客坊显亲寺’。比对相关资料,大致在今市政府一带)。572年复迁至城南覆船山下。
621年建州州治从闽县(今福州)迁入建安,衙署建在城南(今光孝寺后)。首任刺史叶灏在今管葡一带落居。城南至管葡得过松溪,有可能这时已有桥,不然从公署至家宅就都得摆渡。城南地块不大,数百年的发展已趋饱和。唐建中元年(780),刺史陆长源将州署迁至城北黄华山西麓旗山(今鼓楼后都御坪)。
综上,循衙署设置轨迹,观发展态势,大抵可梳理出——
其一,203至424年,这221年间,主城当在城南,城北、城西为副城。东吴名将吕蒙后人尝迁住城南西隅紫芝山下——相对来说,这是城南之“僻地”——这表明东吴后期至西晋初期,城南片区城圈不小。后来,晋太康年间(280-289),吕蒙后人献舍为寺,即福建最早5寺之一的林泉寺(开元寺)。寺要人养,表明这时期城南片区居民渐渐多了起来。东晋干宝(283-351)《搜神记》中讲述《朱诞给使射鸣蝉》故事,呈现出这时期建安郡城种桑、纺丝、织布之景象,表明纺织业兴盛。这些点滴,折射出城南主城这时候的发展当有相当规模。
其二,至南北朝梁时,城西的发展当有一定规模——至少是城,不然郡署不会迁入。试想,如若荒芜之地,如若是“村庄”,会把郡署迁来吗?十几年后迁出,料想是因地段狭长,不利于防守。20世纪80年代,城西“鱼林山遗址”发现商朝中期的陶片,表明这里早就有了人类足迹。唐宋时,城西与城北、城南一样,均步入繁荣。如唐时创有集福堂,闽国时创有南禅塔寺、显亲寺、庆成寺,寺院的创建折射出城池的兴盛。城西置敬客坊(水西西桥头至放生池、莲花池一带,即龙山、龟山东西两麓)和显亲坊(移忠坊。七里街一带),显亲坊南唐时创,乃芝城较早创建的坊。宋代诗人华岳《夜步水西》,处处“楼台灯火”。于《奇见》中,华岳又说“施清叔约出城西”。
其三,424年郡署迁至城北,郡县衙署都在旗山,这130年,城北当为主城,城南、城西为副城。530年,顾野王父亲顾烜供职于建安(或建安郡,或建安县),其家宅建在城东(今东峰路东头北侧)。衙署所在的旗山到城东较远,这表明城北城圈不小——当然不可能密集。
其四,572至780年,这208年间,城南先是郡城,后是159年的州城,当为主城,城北、城南当为副城。
其五,780年州衙迁到城北旗山,城北成了主城,城南、城西为副城。这种态势,一直延续至今。料想就是再过千年,建州的主城还是在黄华山麓——这是地利和文化积淀决定的。
唐建州刺史陆长源有眼光,奉供于建州城隍庙的唐建州刺史陆长源真有眼光。
“令我州郡泰,令我户口裕,令我活计大,陆员外;令我家不分,令我马成群, 令我稻满囷,陆使君。”《建州人歌》是建人在歌“有惠政”的陆长源,古往今来,也是建人在歌“汉无诸以下有功德于斯土者”。
建州·东南名城
一生痴绝处,寻梦到建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