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简述建州城

文摘   2024-10-12 08:10   福建  



建州


- 八闽上郡,东南名城 -



“建州城的繁荣,首先是因为它是闽北的政治经济中心”,建州是“东南著名的城市之一”

——徐晓望《福建通史》





提要

“建州城的繁荣,首先是因为它是闽北的政治经济中心”,建州是“东南著名的城市之一”(徐晓望《福建通史》)。

建州乃山城、滨城、水乡。其形胜基本特征:双溪四岸,一城三镇。

历史上若干时期统领全闽,或与福州平分秋色,或仅次之。部分时期,兼为闽西北、闽西中心。1700多年来,一直是闽北中心。

城之来龙至城东主山马鞍山分支,左为白鹤山,右为黄华山。尔后蜂腰过脉,真气聚于城内芝山和旗山。

城池布局以纵贯南北、横亘东西两条主街道为轴线,二分为四,街巷交错,宅屋排比,形成方格网状结构,既美观、大气,又便于管理,便于居民生活。

读懂读好这座古城,亟需纠正近十几年来一些不实之说,如闽源、闽源文化、第一县、第一州、八闽首府、闽国古都、帝都、帝都五凤楼、福建第一座省城、六大状元、十大宰辅、子城创于196年、鼓楼创于196年或闽国、24座古城门、3座文庙都附设学宫、建瓯孔庙全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东岳庙创于317年全省历史最悠久、光孝寺是福建佛教发祥地、朱熹在建安书院讲学……等等,以清风气,以正视听,以资宣传之实效。




建州乃八闽上郡,东南名城。别称芝、芝城。芝字本义之一,指华美、华丽。如何读懂读好这座华美、华丽的城池,本文分6个“版本”,由极简至简,遂级递增,作些抛砖之尝试。



极简式表述之一



建瓯,古称建州。创城于公元前200年前后。位于闽北腹地,建溪和松溪在这里交汇,形成“双溪四岸、一城三镇”独特格局。城北主城,城南城西副城。城之龙脉自东北而来,至城东主山马鞍山(瑞峰)分支,左为白鹤山,右为黄华山。尔后蜂腰过脉,真气聚于城内芝山和旗山。城墙唐代9华里,明代增至12华里,创12座城门,长期使用8座。唐创子城,城墙四华里,护城河上7座小桥联通内外城,与双溪上的7座大桥里外呼应。辟有北园,广布绿化带,樟郁桂香,园林在在。城池布局以纵贯南北、横亘东西两条主街道为轴线,二分为四,街巷交错,宅屋排比,形成方格网状结构。不同时期,设置24至31坊。坊间数十座主要建筑雄伟壮观。尝为县、郡、州、府、路司等治地,宋时与福州为“双省会”。持续“两县附郭”。历史上若干时期统领全闽,1700多年来一直是闽北中心。经济繁荣,商贸兴盛。文教昌明,乃全国18个“千名进士县”之一。人才辈出,登龙拜相,成名成家。儒风浓郁,理学发旺。徐晓望《福建通史》评述,“建州城的繁荣,首先是因为它是闽北的政治经济中心”,建州是“东南著名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确立“千年建州·理学名城”战略定位,开启古城修复浩大工程。俟以时日,建州古城,将辉煌再现。



建州·东南名城

一生痴绝处,寻梦到建州



极简式表述之二



建瓯,古称建州。创城于公元前200年前后。位于闽江上游、闽北腹地,建溪和松溪在这里交汇,形成“双溪四岸、一城三镇”独特格局。城北主城,城南城西副城。城之龙脉自东北而来,至城东主山马鞍山(瑞峰)分支,左为白鹤山,右为黄华山。尔后蜂腰过脉,真气聚于城内芝山和旗山。黄华山东南余脉为青龙,小黄华山西北麓为白虎。前有玉带水环抱,后有玄武水兜收府前。城墙唐代9华里,明代增至12华里,建有12座城门,长期使用8座。唐创子城,城墙延袤四华里,护城河上7座小桥联通内外城,与双溪上的7座大桥里外呼应。辟有北园,广布绿化带,樟郁桂香,园林在在。城池布局以纵贯南北、横亘东西两条主街道为轴线,二分为四,街巷交错,宅屋排比,形成方格网状结构。不同时期,设置24至31坊。坊间衙署、学校、祠庙、寺观、景观楼阁等主要建筑雄伟壮观,坐拥一方。尝为县、郡、州、府、路司等治地,宋时与福州为“双省会”。持续“两县附郭”,宋代“七衙同城”,明代“十衙同城”。历史上若干时期统领全闽,1700多年来一直是闽北中心。经济繁盛,宋代开辟9大市场,清代建有12座商业会馆。建本跻身全国三大刻书中心之列。北苑御茶持续458年。宋廷铸币厂丰国监落驻,明时创有钱庄开闽省之先河,堪称雄居水陆要冲商贸大邑。文教昌明,英杰代出。创办县学、州府学。创置科举考场贡院,宋代设置相当于礼部省试的类试院。凡举进士1190人,为全国18个“千名进士县”之一。儒风浓郁,理学发旺。徐晓望《福建通史》评述,“建州城的繁荣,首先是因为它是闽北的政治经济中心”,建州是“东南著名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确立“千年建州·理学名城”战略定位,开启古城修复浩大工程。俟以时日,建州古城,将辉煌再现。



建州·东南名城

一生痴绝处,寻梦到建州



极简式表述之三



建瓯,古称建州。创城于公元前200年前后。位于闽江上游、闽北腹地,周遭峰峦如屏,建溪和松溪在这里交汇,形成“双溪四岸、一城三镇”独特格局,是座山城、滨城。城北主城,城南城西为副城。城之来龙,势起仙霞过擎天岩起伏奔腾,至城东北府之主山马鞍山(瑞峰)分支,左为白鹤山,右为黄华山。尔后蜂腰过脉,真气聚于城内芝山和旗山。黄华山东南余脉为青龙,小黄华山西北麓为白虎。前有玉带水环抱,后有玄武水兜收府前。城郭四周城墙唐代9华里,明代增至12华里,创有12座城门,长期使用8座。唐代创建的子城城墙延袤四华里,护城河上7座小廊桥联通内外城,与双溪上的7座大桥里外呼应。小桥流水人家,地道江南水乡。辟有北园,广布绿化带,樟郁桂香,园林在在。城池布局以纵贯南北、横亘东西两条主街道为轴线,二分为四,街巷交错,宅屋排比,形成方格网状结构,既美观、大气,又便于管理,便于居民生活。不同时期,设置24至31坊。坊间衙署、学校、钟鼓楼、祠庙、寺观、景观楼堂亭阁等主要建筑雄伟壮观,坐拥一方。尝为县、郡、州、府、路司等治地,宋时与福州为“双省会”。开元二十一年(733),唐廷在闽地设经略使,取斯时最有影响的福州和建州两座城市首字命名,“福建”之名诞生。持续“两县附郭”,宋代“七衙同城”,明代“十衙同城”。历史上若干时期统领全闽,1700多年来一直是闽北中心。经济繁盛,宋代开辟9大市场,清代建有12座商业会馆。建本跻身全国三大刻书中心之列,北苑御茶持续458年。宋廷铸币厂丰国监落驻,明时创有钱庄开闽省之先河,堪称雄居水陆要冲商贸大邑。文教昌明,英杰代出。创办县学、州府学。创置科举考场贡院,宋代设相当于礼部省试的类试院。凡举进士1190人,为全国18个“千名进士县”之一。游简言、吴充、杨荣、吴育、郑珏、袁说友等名贤登龙拜相;状元徐奭、史学家袁枢、文学家吴激、诗人叶绍翁、训诂学家吴棫等名士名家风采竞展。儒风浓郁,理学发旺。县学府学内附设3座文庙,创设90座彰显儒家精义的牌坊;创建建安书院刻印朱子文集传播朱子思想;创建朱文公祠、二程夫子祠等8座祠庙,主祀朱熹、程颢、程颐等理学大家。徐晓望《福建通史》评述,“建州城的繁荣,首先是因为它是闽北的政治经济中心”,建州是“东南著名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确立“千年建州·理学名城”战略定位,开启古城修复浩大工程。俟以时日,建州古城,将辉煌再现。



建州·东南名城

一生痴绝处,寻梦到建州



简要式表述之一



建瓯,古称建州,别称芝、芝城。创城于公元前200年前后。位于闽江上游、闽北腹地,建溪和松溪在这里交汇,形成“双溪四岸、一城三镇”独特格局。周遭峰峦似屏,穿城二水如练,是座山城、滨城。黄华山下为主城,城南城西乃副城。城之来龙,势起仙霞过擎天岩起伏奔腾,至城东北三里府之主山马鞍山(瑞峰)分支,左为白鹤山,右为黄华山。尔后蜂腰过脉,真气聚于城内芝山和旗山。黄华山东南余脉为青龙,小黄华山西北麓为白虎。前有玉带水环抱,后有玄武水兜收府前。城郭四周唐代城墙9华里,明代增至12华里,创有12座城门,长期使用8座。创于唐代以卫州治的子城城墙延袤四华里,护城河兼通船、排洪和顺风气融地脉之功。7座小廊桥联通内城外城,与双溪上的7座大桥里外呼应。小桥流水人家,地道江南水乡。辟有北园,设置绿化带,广植樟桂,园林在在。城池布局以纵贯南北、横亘东西两条主街道为轴线,二分为四,街巷交错,宅屋排比,形成方格网状结构,既美观、大气,又便于管理,便于居民生活。实行里坊制,不同时期,设置24至31坊。府志记载23条街,45条巷。民国县志记载25条街,54条巷。坊间衙署、学校、钟鼓楼、祠庙、寺观、景观楼堂亭阁等主要建筑雄伟壮观,坐拥一方。尝为县、都尉、郡、州、府、路、路司、行都司等治地,宋代福建路转运使司和提举常平司落驻,与福州为“双省会”。开元二十一年(733),唐廷在闽地设经略使,取斯时最有影响的福州和建州两座城市首字命名,“福建”之名诞生。持续“两县附郭”,宋代“七衙同城”,明代“十衙同城”。历史上若干时期统领全闽,或与福州平分秋色,或仅次之。部分时期,兼为闽西北、闽西中心。1700多年来,一直是闽北中心。经济繁盛,小商大贾,埠内埠外,来往经营;沿街两旁,商铺栉比,品目琳琅。宋代开辟9大市场,清代建有12座商业会馆。建本跻身全国三大刻书中心之列,北苑御茶持续458年。宋廷铸币厂丰国监落驻,明时创有钱庄开闽省之先河,堪称雄居水陆要冲商贸大邑。文教昌明,英杰代出。创办县学、州府学。创置科举考场贡院,宋代设置相当于礼部省试的类试院。凡举进士1190人,为全国18个“千名进士县”之一。文士群体著述车载,为中华文化之灿烂做出了不朽贡献。游简言、吴充、杨荣、吴育、郑珏、袁说友等名贤登龙拜相。状元徐奭、史学家袁枢、文学家吴激、诗人叶绍翁、训诂学家吴棫等名士名家风采竞展。儒风浓郁,理学发旺。县学府学内附设3座文庙,创设90座彰显儒家精义的牌坊;创建建安书院刻印朱子文集传播朱子思想;创建朱文公祠、二程夫子祠等8座祠庙,主祀朱熹、程颢、程颐、胡安国、游酢等理学大家。乃朱熹生命端始地、合家居住地、学习成长地、解试中举地,发迹肇基地,以及后裔繁衍地。是朱子文化研究推介,朱子思想学习传播的助推之地、发扬之地,先行之区、重要之区。徐晓望《福建通史》评述,“建州城的繁荣,首先是因为它是闽北的政治经济中心”,建州是“东南著名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确立“千年建州·理学名城”战略定位,开启古城修复浩大工程。历经两载,铁井栏街区修缮首战告捷,成效初显。其它工程正按计划持续推进。建州古城,将辉煌再现。



建州·东南名城

一生痴绝处,寻梦到建州



简要式表述之二



建瓯,古称建州,别称芝、芝城。由通灵侯童毅和闽越王无诸主创于西汉高祖七年(前200)前后。位于闽江上游、闽北腹地,建溪和松溪在这里交汇,将城池一分为三,形成城南、城北、城西隔江鼎立的“双溪四岸、一城三镇”独特格局。周遭峰峦似屏,林木葱郁;穿城双溪如练,桥架渡摆,码头布列。是座极富个性的山城、滨城,是方舒展风情的水乡。


至唐建中元年(780),伴随着建州州署从城南迁至城北旗山,城市重心北移,渐成主城,城南城西为副城。城之来龙,势起仙霞过擎天岩起伏奔腾,至城东北三里府之主山马鞍山(瑞峰)分支,左为白鹤山,右为黄华山。尔后蜂腰过脉,真气聚于城内芝山和旗山。黄华山东南余脉为青龙,小黄华山西北麓为白虎。前有玉带水环抱,后有玄武水兜收府前。城郭四周城墙高筑,唐代9华里,明代增至12华里,增设24座城楼。唐以来创有12座城门,长期使用8座。创于唐以卫州治的建州子城,城墙延袤四华里。相依的护城河兼通船、排洪和顺风气融地脉之功。7座小廊桥联通内城外城,与双溪上的7座大桥里外呼应。小桥流水人家,地道江南水乡。


城池布局以纵贯南北、横亘东西两条主街道为轴线,二分为四,街巷交错,宅屋排比,形成方格网状结构,既美观、大气,又便于管理,便于居民生活。实行里坊制,不同时期,设置24至31坊。府志记载23条街,45条巷。民国县志记载25条街,54条巷。坊间衙署、县学、府学、书院、钟楼、鼓楼、祠庙、寺观、景观楼堂亭阁等主要建筑雄伟壮观,坐拥一方。辟有北园等园林,设置绿化带,古樟荫蔽,桂花飘香,建兰添幽,园林在在。


尝为县、都尉、郡、州、府、路、路司、行都司等治地,宋代福建路转运使司和提举常平司落驻,与福州为“双省会”。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唐廷在闽地设经略使,取斯时最有影响的福州和建州两座城市首字命名,“福建”之名诞生。持续“两县附郭”,宋代“七衙同城”,明代“十衙同城”。历史上若干时期统领全闽,或与福州平分秋色,或仅次之。部分时期,兼为闽西北、闽西中心。1700多年来,一直是闽北中心。徐晓望《福建通史》评述,“建州城的繁荣,首先是因为它是闽北的政治经济中心”,建州是“东南著名的城市之一”。


经济繁盛,小商大贾,埠内埠外,来往经营。沿街两旁,商铺栉比,品目琳琅。丝织品、瓷器、书籍、建茶、建木、笋竹诸等大宗闻名遐迩。建安刻印的书籍建本,跻身全国三大刻书中心之列。北苑御茶持续458年,贡茶持续970多年,享誉华夏。宋代辟有9大市场。宋廷铸币厂丰国监设于子城核心区。明时创有钱庄,开闽省之先河。清代建有12座商业会馆,堪称雄居水陆要冲商贸大邑。


文教昌明,英杰代出。县学府学等各类学校持续兴办。创置科举考场贡院,宋代设相当于礼部省试的类试院。凡举进士1190人,占全国进士总数1%,宋代占全国进士总数2.5%,为著名的“进士之乡”,乃全国18个“千名进士县”之一。文士群体,勤勉好学,著述车载,为中华文化之灿烂做出了不朽贡献。游简言、吴充、杨荣、吴育、郑珏、袁说友等名贤登龙拜相。状元徐奭、史学家袁枢、文学家吴激、诗人叶绍翁、训诂学家吴棫等名士名家风采竞展。南宋名相吕颐浩由衷赞叹:“建安之山高倚天,建溪之水直如弦。建安人才更豪气,名与山水争流传。”


儒风浓郁,理学发旺。县学府学内附设3座文庙,尊孔成为习俗。沿街创设彰显儒家精义90座牌坊。创建朱文公祠、二程夫子祠等8座祠庙,主祀朱熹、程颢、程颐、胡安国、游酢、蔡元定、黄干、刘子翚等理学大家。乃朱熹生命端始地、合家居住地、学习成长地、解试中举地,发迹肇基地,以及后裔繁衍地。是朱子文化研究推介,朱子思想学习传播的助推之地、发扬之地,先行之区、重要之区。


岁月沧桑,湮灭难免,然古城总体风貌迄今犹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不畏艰难,聚力谋划运作,确立“千年建州·理学名城”战略定位,开启古城修复浩大工程。历经两载,铁井栏街区修缮首战告捷,成效初显。其它工程正按计划持续推进。建州古城,将辉煌再现。



建州·东南名城

一生痴绝处,寻梦到建州



简要式表述之三



建瓯,古称建州,别称芝、芝城。由通灵侯童毅和闽越王无诸主创于西汉高祖七年(前200)前后,迄今2200多年。位于闽江上游、闽北腹地,建溪和松溪在这里交汇,将城池一分为三,形成城南、城北、城西隔溪鼎立的“双溪四岸、一城三镇”独特格局。周遭云际山、梅仙山、白鹤山、马鞍山、黄华山、屏风山、龙首山等峰峦似屏,林木葱郁;穿城溪水如练,舟行渡摆,政和门、通仙门、广德门、通济门、临江门等6大码头布列。通仙桥、水南桥、水西桥、临江桥、威武桥、万安桥、桂香桥等7座大桥飞架。是座极富个性的山城、滨城,是方舒展风情的水乡。


东汉建安初年置建安县,其推动者组织者乃东吴名将贺齐。建安八年(203),南部都尉府从侯官(今福州)北迁建安,府署建在城南覆船山下,贺齐为首任都尉。吴永安三年(260)置建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建州州治从闽县北迁建安,其衙署均设在城南覆船山下。城南地块不大,数百年的发展趋于饱和。唐建中元年(780),刺史陆长源将州署迁至城北黄华山西麓旗山(今鼓楼后都御坪),城市重心北移,渐成主城,城南城西为副城。城之来龙,势起仙霞过擎天岩起伏奔腾,至城东北三里府之主山马鞍山(瑞峰)分支,左为白鹤山,右为黄华山。尔后蜂腰过脉,真气和生气聚积于城内芝山和旗山。黄华山东南余脉(今二中)为青龙,小黄华山西北麓(今武夷花园小区)为白虎。前有玉带水环抱,后有玄武水兜收府前(今芝山公园至内河),有金鱼水入玉带河。城郭四周城墙高筑,唐代9华里,明代增至12华里,增设24座城楼。唐以来创有12座城门,长期使用的有宁远门、政和门、通仙门、广德门、通济门、临江门、威武门、朝天门等8座。城中有城,创于唐以卫州治的建州子城,城墙和护城河延袤四华里。护城河美称玉带河,兼通船、排洪和顺风气融地脉之功。玉带河上建泳泽桥、平政桥、镇安桥、升华桥、恩波桥、顺母桥、德胜桥等7座精致华美的小廊桥,联通内外城,与双溪上7座大桥里外呼应。小桥流水人家,地道江南水乡。


城池布局以纵贯南北、横亘东西两条主街道为轴线,二分为四,街巷交错,宅屋排比,形成方格网状结构,既美观、大气,又便于管理,便于居民生活。实行里坊制,有弦歌坊、兴贤坊、登俊坊、兴仁坊、丛桂坊、从化坊、宣化坊、中和坊、亲贤坊、安定坊、崇儒坊、赵氏坊、光禄坊、和义坊、平肆坊、平理坊、隆礼坊、广泽坊、阜通坊、尚书坊、和乐坊、升华坊、纯孝坊、德胜坊、孚惠坊、太平坊、镇安坊、移忠坊、敬客坊、紫芝上坊、紫芝下坊等,不同时期,设置24至31坊。嘉靖与康熙《建宁府志·坊巷》记载23条街,45条巷。民国《建瓯县志•城市》记载25条街,54条巷。坊间主要建筑雄伟壮观,坐拥一方。县郡、州府、路司等衙署成就中心、副中心;县学、州府学,学宫与文庙映衬;钟楼鼓楼相匹,报时预警;三座城隍庙齐聚,护卫一方;汉童大王庙、闽越王无诸祠、建州刺史叶公庙、梨山李公行祠、章太傅练氏夫人祠、宋李忠定公祠、乡贤祠、功德祠等数十座祠庙香火长供,树楷模,遂愿景;大中禅寺、白云崇梵禅寺、永安禅寺、报恩光孝观、东华观、黄华道院等大寺观,殿堂耸立,庭院窈窕;大中塔、碧云楼、玉峰楼、思贤堂、双清堂、凌风亭、双溪阁等景致名胜30余座,揽八面来风,添一城风光。辟有中心园囿北园,亦即紫霞洲公园;道旁院落,古樟荫蔽,桂花飘香,建兰添幽,园林在在。


尝为县、都尉、郡、州、府、路、路司、行都司等治地,兼得诸多省上派出机构驻地,宋代福建路转运使司和提举常平司落驻,与福州为“双省会”。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唐廷在闽地设经略使,取斯时最有影响的福州和建州两座城市首字命名,“福建”之名诞生。持续“两县附郭”。县级以上机构,宋代“七衙同城”,明代“十衙同城”。历史上若干时期统领全闽,或与福州平分秋色,或仅次之。部分时期,兼为闽西北、闽西中心。1700多年来,一直是闽北中心。


经济繁盛,小商大贾,埠内埠外,来往经营。沿街两旁,商铺栉比,品目琳琅。丝织品、瓷器、书籍、建茶、建木、笋竹诸等大宗闻名遐迩。建安刻印的书籍建本,跻身全国三大刻书中心之列。北苑御茶持续458年,贡茶持续970多年,享誉华夏。宋代辟有长街头市、寨头市、濠栋市、大街市、馆门市、新南街市、新市、淮尾市、程西市等9大市场。宋廷专司铸钱事务的丰国监设于子城核心区。明时创有钱庄,开闽省之先河。清代建有浙江会馆、福兴会馆、江西会馆、江南会馆、南昌会馆、抚州会馆、南城会馆、兴化会馆、龙岩会馆、汀州会馆、漳州会馆、泉州会馆等12座商业会馆,招引八方商客,堪称雄居水陆要冲商贸大邑。


文教昌明,英杰代出。县学、州府学、书院、社学、义学、私塾等各类学校持续兴办。宋代于登俊坊(今第三中学至仓长路地段)创建科举考场贡院。明代考场设于建宁府学明伦堂,以及东西两廊。清代于府学南向(今公园路北侧,胜利路与仓长路间,曾为机关幼儿园)建督学试院(贡院)。宋代还于转运使司衙署里(今市立医院及南向一带)创置相当于礼部省试的类试院。凡举进士1190人,占全国进士总数1%,宋代占全国进士总数2.5%,为著名的“进士之乡”,乃全国18个“千名进士县”之一。文士群体,勤勉好学,著述车载,为中华文化之灿烂做出了不朽贡献。游简言、吴充、杨荣、吴育、郑珏、袁说友等名贤登龙拜相。状元徐奭、史学家袁枢、文学家吴激、诗人叶绍翁、训诂学家吴棫等名士名家风采竞展。南宋名相吕颐浩由衷赞叹:“建安之山高倚天,建溪之水直如弦。建安人才更豪气,名与山水争流传。”


儒风浓郁,理学发旺。县学府学内附设3座文庙,尊孔成为习俗。创设文公阙里坊、韦斋先生坊、理学正宗坊等90座牌坊,凝聚儒家精义,闪耀理学光芒。创建朱文公祠、二程夫子祠、宋胡文定公祠、宋游御史祠、蔡西山先生祠、黄勉斋公祠、刘氏五忠祠、朱韦斋先生祠等8座祠庙,主祀朱熹、程颢、程颐、胡安国、游酢、蔡元定、黄干、刘子翚、刘韐、刘子羽、刘珙、刘领、刘纯等理学大家。创建安书院,刻印朱子文集,传播朱子思想。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第,由朱熹后裔嫡长孙世袭居住。乃朱熹生命端始地、合家居住地、学习成长地、解试中举地,发迹肇基地,以及后裔繁衍地。是朱子文化研究推介,朱子思想学习传播的助推之地、发扬之地,先行之区、重要之区。


芝兰之室,宜居宜业。三国时,东吴名将吕蒙后人仰慕迁徙而来,后献宅为寺,是为开元寺。南北朝时,著名地理学家、史学家、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随父烜宦建安,遂居焉”。北宋时,吴待问与其子吴育、吴方、吴京、吴充,“父子五进士 兄弟两宰相”,其先祖吴炀戍浦城,后徙建州居宣化坊。南宋时,朱松携子朱熹,“喜建州山水佳胜,遂筑精舍于环沙之上,迁居焉”。年迈时,又嘱咐儿孙迁居建州。明时,南京提学御史柯挺,“戊子过建安,爱其丹山碧水之胜,卜居紫霞洲”。清末,英国传教士赵马利亚来到建州,不禁赞叹:“中国的一座宝石之城!” 徐晓望《福建通史》评述,“建州城的繁荣,首先是因为它是闽北的政治经济中心”,建州是“东南著名的城市之一”。


这方水土,藏有“王气”。宋人张栋撰写《建州升建宁府记》,说“建实分茅赐履之地”,说城东白鹤山有“王气”。南宋史学家熊克说:“建安为寿皇潜藩,而闽之第一郡也。王气所在,必有灵源,然后圣算愈绵,神基愈峻,非他郡之比。” 忆往昔,中兴元年(501),征东大将军萧衍封建安郡公,二年(502)进位为梁武帝。天成元年(555),尝为帝的萧渊明封为建安王。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赵眘进封建王,两年后即位皇帝,是为宋孝宗。顺治二年(1645),南明隆武帝御驾建州,以都察院衙门为行宫,大中寺为翰林院,府学为锦衣卫衙门,指挥北伐,反清复明。


风回霞涌,岁月沧桑,然古城总体风貌犹存,部分古建筑尚在,众多遗迹可辨,文脉得以赓续。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不畏艰难,聚力谋划运作,确立“千年建州·理学名城”战略定位,开启古城修复浩大工程。历经两载,铁井栏街区修缮首战告捷,成效初显。其它工程正按计划持续推进。建州古城,将辉煌再现。



建州·东南名城

一生痴绝处,寻梦到建州

大观建州
发表个人创作的文学、历史等方面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