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总是发热、咳嗽、腹泻,这是免疫力低下吗?(附上热性惊厥怎么办)

文摘   2024-09-30 10:24   福建  




如何定义儿童反复感染?
反复感染,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其中包括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消化道感染、反复皮肤感染、反复泌尿系统感染等。国内仅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定义,没有反复感染的定义。


国外将反复感染定义为:


一年内出现2-3次严重感染(严重感染包括口服治疗无效,需要住院治疗,感染少见病原体,例如真菌,感染合并脓肿等)
或一年内出现>3次下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
或一年内累积使用抗生素时间超过2个月,或持续的辅助检查结果异常(包括白细胞、CRP、影像学检查异常)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国内定义,详见表1:




儿童反复感染的原因,主要有哪些类别?


类别一


对于多数健康的儿童,这是成长过程中常见的现象。


反复感染的原因是因为增加了感染暴露的机会。
例如,那些远离公众场所,很少接触陌生人的婴幼儿,通常1年内仅感染1-2次;而那些家中有年长的处于学龄期的兄弟姐妹,或者是刚进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孩子,感染次数可多达10-12次/年,其中被动暴露于吸烟环境中也会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对于此类儿童的反复感染,是不需要特殊治疗和进行全面检查去明确反复感染病因的。


正常免疫力的儿童,反复感染的特点如下:
  • 生长发育正常。


  • 通常是病毒感染。


  • 两次感染的间隔期,是完全没有症状的健康状态。


  • 通常病程在1周内痊愈或好转。


  •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


对于正常儿童的反复感染,常见的认识误区如下:

1
孩子经常生病,是不是免疫力差,吃点提高免疫力的药吧?


不需要。正常儿童的免疫力也是正常的,服用提高免疫力的药物不仅没有用,还会有害。如果破坏免疫平衡,引发免疫紊乱,甚至有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能(例如过敏性紫癜)


2
孩子经常生病,是不是缺点什么,查个微量元素看看吧?


看情况。虽然国内有研究认为,缺乏维生素A、D和缺乏微量元素铁、锌和反复呼吸道感染相关联。但如果孩子饮食均衡,注意营养补充,家长们完全不用担心会有微量元素或维生素缺乏的可能。
如果孩子严重挑食,或位于经济落后地区,平素很少给予肉蛋奶,则可以行相关检查,除外缺铁性贫血,缺锌或维生素A缺乏导致反复感染的可能。


3
孩子经常生病,是不是家里卫生不好,使用消毒剂灭灭菌吧?

没必要。
一般家庭预防传染病,可采用安全无害的物理消毒方法。例如日晒被褥、高温蒸煮器皿、开窗通风2-3次/天,每次通风10-30分钟,最好形成空气对流,可有效降低室内微生物聚积浓度。


类别二


对于过敏体质的儿童,需要提高关注。大约30%反复感染的儿童存在过敏体质,是因为过敏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或者对某特定病原(病毒或者支原体)免疫应答不佳


过敏体质的儿童,反复感染的特点如下:
  • 生长发育多数是正常的。


  • 查体可见过敏体质面容(过敏性黑眼圈、因反复搓揉鼻子导致的鼻部皮肤褶皱)


  • 化验检查异常(过敏原检测阳性、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 抗感染治疗无效,抗过敏/哮喘治疗有效。



类别三



慢性基础性疾病的儿童,反复感染的特点如下:
  • 常有生长发育落后(外观瘦小、营养状态差)


  • 查体可见提示慢性病的阳性体征。


  • 影像学检查结果异常(如胸片、肺部CT,心脏彩超,消化道造影等)


  • 治疗困难,常可见耐药菌。


类别四


免疫缺陷病的儿童,反复感染的特点如下:
  • 若存在慢性病,生长发育多数是落后的。

如经久不愈的腹泻、反复的肺部感染、反复口腔溃疡、肛周脓肿。


  • 疫苗后不良反应。

对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婴幼儿,给予减毒疫苗包括卡介苗(BCG),轮状病毒和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可发展为进行性感染。


  • 有免疫缺陷病家族史(家族成员有反复感染、不明原因夭折的儿童)


  • 多发的畸形(包括面容、毛发、软骨、牙齿等)


  • 异常的皮肤表现(湿疹、皮肌炎或狼疮样皮疹、大范围的传染性软疣)


  • 化验检查异常。(全血细胞、抗体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分类等)


免疫缺陷病预后较差,其中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起病年龄多数为6个月-2岁,重症的联合免疫缺陷病孩子通常活不到1岁。如果孩子年龄小,反复感染,并有以上表现,可就诊遗传免疫学专家,进一步诊疗,除外免疫缺陷病的可能。

1、一换季,宝宝总着凉打喷嚏?
 

秋天的天气常常是外面闷热室内凉爽,而宝宝适应温差能力还比较弱,还不能很快的适应温度骤变。
很多细心的家长们都会给孩子穿上足够的衣服,但是却发现孩子没少穿却总是冷不丁喷嚏连天,或者清涕直流,一摸孩子背部,发现全是湿冷的汗水。
这是因为孩子的新陈代谢快,比大人更容易出汗,而贴身的衣物捂汗不排汗,导致汗黏在孩子的身体上,不及时擦干,就很容易导致孩子着凉。
 
2、夜里睡觉,总是捂汗哭闹?
 


很多新晋妈妈对于孩子频繁的夜哭极为头痛,百思不解:
——饿了吗?刚刚才喂过奶啊!
——渴了吗?刚刚喂水不吃啊!
——肚子痛?贴了丁桂儿脐贴啊!
——大小便啦?刚刚才换掉纸尿裤啊!
……
如果上面的原因都不是,那么妈妈们可以摸摸宝宝脖颈、背部,或者感受下宝宝的手心和脚心的温度。如果发现黏黏的,那么可能是宝宝穿的衣服出汗捂汗难受啦,宝宝还不会说话,就只能哭闹了!
 
3、天气干燥,皮肤敏感起痱子?

 
别以为痱子是夏天的专利,秋天天气干燥,日常护理不当也会让孩子长痱子,痱子是在闷热的环境下出现的一种常见皮肤病。秋天虽然凉爽,但睡觉时家长们给孩子穿、盖得太厚,贴身衣服穿纯棉,孩子一旦出汗排不出,就容易导致孩子捂汗长痱子。
 
4、衣服潮湿,起皮疹? 

 
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平时稍活动或刚入睡时都易出汗,贴身穿的衣物一旦汗湿,汗液没有及时擦干,就会积聚在孩子的腋窝、手肘内侧、大腿内侧等皮肤褶皱处,引发皮肤发红、瘙痒,甚至皮疹。家长们千万要重视。
 
宝宝新陈代谢旺盛,又多喜欢活动,出汗较成人多,这是正常现象。
然而,宝妈们经常给宝宝贴身穿着的纯棉睡衣虽然天然、吸湿、保暖,但因为棉花天然具有腰圆形状的纤维结构,容易吸水膨胀,阻碍水分子流动,有吸汗不排汗的天然属性。
对于爱出汗的宝宝来说,出汗后排不出就容易诱发着凉和皮肤等问题。
 
宝宝秋天穿衣法则:
1、宜少不宜多
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冷,总是给孩子穿过多的衣服,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因出汗过多而出现着凉感冒、脱水等症状。那么应该怎样给孩子穿衣呢?
我的建议是宜少不宜多,多了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免疫能力的培养。孩子的新陈代谢比大人的快,因而在穿衣上要么和大人一样多,要么比大人少一点,切记不要比大人多。
另外长可以通过摸孩子的脖颈、背部等地方,如果孩子不运动都会出汗,那么肯定是穿多了。如果摸起来感觉暖暖的但没有汗液,则穿得刚刚好。
 


2、内层排汗、中层保暖、外层防风
很多妈妈给孩子贴身穿的衣物太厚,不易排汗,这是不太妥当的,对于多汗的孩子更是不适合。孩子一旦出汗,不及时擦掉也排不出,就会非常难受,并且可能着凉感冒。
建议给孩子穿衣可以遵循“内层排汗、中层保暖、外层防风”的法则。
穿排汗功能的内衣,在孩子出汗时,内层排汗的衣服就可以帮助孩子把汗液排出,保持孩子身体的干爽;
遇到天冷,可以用中间的衣物加强保暖防止着凉;
遇到大风的日子,也能有效防风,能够比较好地保护孩子的身体。
 


3、睡觉时穿排汗睡衣
宝宝睡觉时不穿衣服,踢被则容易受凉,穿的过紧又容易使宝宝不自在,影响身体的发育。因此,建议给孩子穿上舒适的儿童排汗睡衣。
热性惊厥怎么办!!!!!!!
换季期间是宝宝疾病高发时期,其中发烧是最常见的一种症状,也是家长们最为头疼的症状之一。总有家长咨询,高烧烧抽了怎么办?对大脑有没有影响?会不会成脑瘫? 今天我们来说说热性惊厥那些事!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容易出现热性惊厥 热性惊厥通常发生在6个月~5岁的宝宝。主要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宝宝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体温高时会导致大脑兴奋性增高,导致异常放电,引起惊厥。 热性惊厥的时候宝宝有哪些表现呢? 宝宝发烧的时候,家人需要密切观察,如果宝宝伴随有意识丧失、摔倒,身体僵直,四肢抽动,眼球上翻凝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口唇发绀,在排除其他疾病(神经系统以及可能导致抽搐的急性全身性代谢疾病)的情况下,可认为宝宝是出现了热性惊厥。 宝宝出现热性惊厥会不会损伤大脑呢? 一旦出现热性惊厥,家长最担心的就是会不会影响宝宝大脑发育? 
热性惊厥虽然看起来很恐怖,但是导致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极为少见。即使是一次长时间的抽搐,对大脑损伤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小的。同样的,单纯的热性惊厥一般不会导致癫痫,有热性惊厥病史的宝宝到7岁时发生癫痫的可能性只比普通人略高一点点。 宝宝发生热性惊厥,家人要如何处理? 宝宝出现热性惊厥时,爸爸妈妈要知道正确的处理方式,错误的处理方式可能会导致宝宝二次损伤。 正确的处理方式,如下: 远离坚硬或者锋利的物体,可以将宝宝放在床上;保证呼吸道畅通。把宝宝头转向一侧,保证呕吐物或者分泌物流出;不要试图通过束缚、抱住等方式让宝宝停止抽搐;不要往宝宝口腔里塞任何东西,一般不会咬伤舌头;不要掐人中、虎口,这样只会损伤皮肤,没有止抽作用;最好记录下孩子抽搐时间、类型,最好可以录像。如果宝宝发作时间超过5分钟,尽快带宝宝到医院就诊或者及时拨打“120”;孩子停止抽搐,病情稳定时,也要带宝宝到医院让医生评估是否属于热性惊厥,需不需要进一步检查。  热性惊厥是否会复发? 一般来说,1岁以内的宝宝如果发生热性惊厥,就有50%的可能再次发生这样的惊厥;1岁以后的宝宝首次出现热性惊厥,复发的可能性只有30%。 宝宝出现热性惊厥,家长不要慌,一定要冷静下来,想想应该怎么处理。


儿科医生刘育林
儿童保健及儿科疾病诊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