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前,国际上对于微量元素的检测并没有一个准确、统一的标准,并不能说某个数值就一定是有问题或者正常。
2、现有的检测微量元素的方法所显示的结果,都不能真实地反映体内常量和微量元素的真实水平。
头发检测:这种是可靠性最低的一种检测方式了。因为,头发生长需要时间,一般只能反映人体几周前的情况。而且头发非常容易受到污染,更容易影响检测结果。
末梢血检测:针刺宝宝手指时如果针浅血液流不出来,化验师就要通过手挤出来(经常会这样)这势必会将周围的组织液混入,同时标本极易污染,所以这样的检测结果也是不准确的。
静脉血检测:虽然比前两种可靠,但也不一定靠谱。因为微量元素不是只存在于血液中,有的在血液中含量很少,甚至检测不到,不能反映该元素的真实含量。
3、医生需要确诊某个微量元素是否异常,不会只看单一的检测结果,还会结合一些间接的指标来判断(最主要结合小孩子喂养情况)。例如,判断孩子是否缺钙,会结合体内维生素 D 的含量来看;判断孩子是否缺铁,会参考血红蛋白水平和血清铁蛋白的含量;判断孩子是否缺锌,需要结合补锌以后血液中锌元素的变化幅度。
关键推荐一:
规律就餐,自主进食不挑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学龄前儿童的合理营养应由多种食物构成的平衡膳食来提供,规律就餐是其获得全面足量的食物摄入和良好消化吸收的保障。此时期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迅速,自我意识和模仿力、好奇心增强,易出现进食不够专注,因此要注意引导儿童自主、有规律地进餐,保证每天不少于3 次正餐和2 次加餐,不随意改变进餐时间、环境和进食量,培养儿童摄入多样化食物的良好饮食习惯,纠正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行为。
学龄前儿童每天应安排早、中、晚3 次正餐,在此基础上还至少有2 次加餐。一般分别安排在上、下午各1 次,晚餐时间比较早时,可在睡前2 小时安排1 次加餐。加餐以奶类、水果为主,配以少量松软面点。晚间加餐不宜安排甜食,以预防龋齿。
儿童膳食注意点:① 两正餐之间应间隔4~5h,加餐与正餐之间间隔1.5~2h;② 加餐份量宜少,以免影响正餐进食量;③ 根据季节和饮食习惯更换和搭配食谱。
由于学龄前儿童注意力不易集中,易受环境影响,如进食时玩玩具、看电视、做游戏等都会降低其对食物的关注度,影响进食和营养摄入。①尽可能给儿童提供固定的就餐座位,定时定量进餐;②避免追着喂、边吃边玩、边吃边看电视等行为;③吃饭细嚼慢咽但不拖延,最好在30 min 内吃完;④让孩子自己使用筷、匙进食,养成自主进餐的习惯,既可增加儿童进食兴趣,又可培养其自信心和独立能力。
学龄前儿童仍处于培养良好饮食行为的关键阶段,挑食偏食是常见的不良饮食习惯。由于儿童自主性的萌发,对食物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喜好,出现一时性偏食和挑食,此时需要家长或看护人适时、正确地加以引导和纠正,以免形成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家长良好的饮食行为对儿童具有重要影响,建议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并与儿童一起进食,起到良好榜样作用,帮助儿童从小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习惯。应鼓励儿童选择多种食物,引导其多选择健康食物。对于儿童不喜欢吃的食物,可通过变换烹调方法或盛放容器(如将蔬菜切碎,将瘦肉剁碎,将多种食物制作成包子或饺子等),也可采用重复小份量供应,鼓励尝试并及时给予表扬加以改善,不可强迫喂食。通过增加儿童身体活动量,尤其是选择儿童喜欢的运动或游戏项目,能使其肌肉得到充分锻炼,增加能量消耗,增进食欲,提高进食能力。此外,家长还应避免以食物作为奖励或惩罚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