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不是孩子不优秀,只是家长太落后(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文摘   2024-11-29 07:58   福建  






前言:如果说中国的教育让在孩子出生前就开始焦虑,德国的教育则是“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教育。


为什么“输在起跑线”的教育能让德国受到全世界的尊重,还包揽了一半的诺贝尔奖?德国的教育到底啥样?


01

德国幼儿园的核心:立规矩


在德国的幼儿园里总有很多规矩,不论年龄大小,都要按规矩执行。


不许攀爬桌子、不许玩食物或边走边吃、不许把餐刀放进嘴里、不许打人、不许带家里玩具去幼儿园、吃多少拿多少……


甚至对家长们也有一串规矩:


每天必须提前15分钟左右送到幼儿园,留出饭前热身的时间;


一旦进入幼儿园就不能抱着孩子,一定要让他们步行;


幼儿园放学后,接到孩子必须马上离开,不能逗留;


最好调整晚饭时间,六点吃饭、七点洗漱上床晚安故事熄灯睡觉;


家长勇于说不,即使她躺地打滚,大人走开就好;


……



可以说,“立规矩”是德国幼儿园的核心。在原则问题上,德国老师一定会说Nein(不),且完全不商量,坚决执行。


有一段描述总结了从小立规矩的用意所在:


一切有了界限就好说,孩子的个性上会变得理性,严格遵守的准则。随着父母对正确行为的反复训练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思想教育,时间一长成为自然,孩子就会把遵守这些规则当作自己的本分。


02

混龄幼儿园


德国的幼儿园很多采取混龄制度。譬如一个班里,可能会有十岁的孩子,也可能会有三岁的孩子。


虽然看上去很难管理,但在混龄幼儿园,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活动时间也不同。这样的搭配也更好地分布了老师的职责。


对于这种制度,家长们最担心的莫过于霸凌的潜在威胁。但事实证明,大孩子在混龄环境中有很多天然的机会锻炼领导力和照顾弱者,这对发展孩子的社交能力、情商和同理心都非常有帮助。小孩子也不自觉地跟随大孩子的脚步,向大孩子看齐。


混龄班级就像一个小社会,低年级的“弱者”和高年级的“强者”要学会与彼此相处。在力量不均的人际交往中,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是每个人的必修课,越早开始越好。混龄班级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模拟真实社会的环境。


03

体系专业的性教育


德国幼儿园的教育中,家长也是对象。在一本教导家长如何与孩子谈论“性”的书中写到:


在孩子接受正式的性教育课之前(德国小学一般是四年级),他就已经从媒体上,身边的朋友,看到听到了解到了性,孩子年龄越大,信息来源和引导人就越为重要,你是希望孩子自己去摸索到性还是可以由你正面的引导?


而且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如果你的孩子提出了关于性的话题,应该尽快地简短地又符合他年龄特点地告诉他。这是给孩子一个很明确的信号,如果有了类似问题,可以随时来问爸爸妈妈。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你还小,大了就会懂。


德国儿童性教育图书


德国早期性教育,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时期分割,大概多大的孩子,应该接受到如何的性教育。


而在中国,儿童的性教育话题逐渐因为各种事件被“不得已”提上台面。此时也不得不感叹,德国在这方面的先进与成熟。


德国幼儿园还会准备一套拼图教具,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身体构造。


04

学习社会情感


德国的很多幼儿园都有一门“社会情感学习课程”,目的是帮助孩子们发展他们的社会关系,加强自我意识。是不是听上去很抽象?


幼儿园里张贴的“社会情感学习课程”规则:


安静地坐着;

聆听而不打搅别人;

如果想说什么,举手示意。


其实,幼儿园的老师们会在课上和孩子聊很多关于情感的话题,以引导他们领会“社会情感”,把生活中的问题以比较积极的方式解决。课程会分为不同的阶段,涉及感情培养、感情管理等各个方面。


孩子们在游戏、谈话的过程中,就能读懂并疏通自己,理解并接纳他人。


05

幼升小,充满仪式感


德国家庭里有小孩要进入学校时,往往整个大家庭都会积极参与庆祝。而在小学中进行的“入学礼拜式”则是更大的一个仪式。这个仪式在德国的意义,不亚于圣诞节的平安夜。


仪式在教堂中进行,气氛庄严,孩子们抱着“入学喇叭筒”坐在最前排,接受来自所有人的祝福。没有欢快的儿童歌曲,没有夸张地蹦蹦跳跳,没有人刻意的维持全场纪律,神父和牧师主持全场,用最简单的乐器领唱,父母们跟着和,在他们认为最神圣的地方为孩子们祝福。


在礼拜上,孩子们受到热烈的欢迎,它不仅能让孩子们更快进入角色,也能让孩子也携带着对幼儿园老师的信任,来到小学,继而交付到小学老师手中。它的意义不仅仅是对小学生而言,对疑虑重重的小新生的家长也意义重大。


06

独自步行上学


德国的小学会提醒家长,尽量避免“父母出租车”接送小学生。看到这里大家一定担心起了安全问题,但德国在这一方面也早已运作了一系列成熟的方案。


德国著名的汽车协会会来培训步行上学的孩子的交通规则安全,教即将上学的孩子们认识到汽车与马路,行人与交通规则的关系。警察局会派专员来幼儿园给孩子们上示范课,遇到陌生人的各种行为应带怎样应对。


社会组织也会开讲座,教父母如何带领孩子度过独自走路上学的阶段。学校还会给孩子们发一件黄色的带银条的小马甲。独自上学的孩子,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个子并不高,冷不丁从停靠的汽车旁穿出来,尤其是冬天麻麻黑的天气,带着反光条的衣服非常显眼,汽车灯一扫过就能晃到,知道前方有学生。



07

自由生长的下午


德国的教育规矩严,但管得也松,主张在持守原则性问题的基础上,鼓励孩子们自有探索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


德国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只在学校接受半天的课堂教育,下午通常1点左右就下课了。


全天制的小学,孩子不需要出学校就可以接受到托管,而半天制的小学,孩子们就要离开学校,去幼儿园里设置的专门看管小学生的Hort或者学校附近独立的托管中心(Schulkinderhaus)。当然也有一些家长不把孩子送到托管机构。


下午的小学生们在做什么呢?


当然,完成作业是必须的。但这并不会占用太久的时间。


重点在于托管中心的兴趣班,一般分为四大类:运动,艺术,手工和自然科学。在摸索中,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往往都能固定下来一两项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有了比较鲜明的性格特征。喜静还是爱动,文艺还是科技,孩子们的“专”往往就是建立在前期的各种分散的尝试中。


08

最重要的课程:阅读


小学生处在还需要适当引导的阶段,德国小学通常会给家长以建议:


关注适合孩子的各项阅读活动;

以身作则阅读,孩子便会依葫芦画瓢;

与孩子共读绘本后,提一些有趣而简单的问题;

带孩子一起去书店选书;

填写“读书证”,让父母听孩子朗读,并签上名字。


德国作为世界上书店最密集的国家,90%的德国人每年读至少一本书,他们在从亲子阅读到引导儿童独立阅读的关键时期也是用心良苦。德国从绘本到更高阶的图书,建立了大量丰富的分级阅读体系,帮助孩子从小读书就很有系统性,涉猎范围也很广。


在德国,有几个特别出名的分级阅读书籍系列,比如Bücherbär书熊,Leserabe阅读乌鸦,Leselöwe阅读狮子,Leserätsel阅读谜团以及Duden杜登的Leseprofi专业阅读。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她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她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她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儿科医生刘育林
儿童保健及儿科疾病诊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