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2~4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经常会看到他们有不听话现象,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有时弄的家长急了,就吼孩子两嗓子。甚至还有性急的家长,在指挥命令无效状态下,给孩子几巴掌,结果弄的孩子哇哇大哭。
其实宝宝的反抗行为多数情况下是表明自己是可以独立的,而不是故意违抗家长。在宝宝的“反抗”期里,爸爸妈妈对宝宝的反抗行为既不能一味地满足,也不能过多地限制,要根据情况给宝宝做出正确的引导。
定下规矩去遵守
教育宝宝,必须为他定下规矩,这样宝宝就会懂得去遵守,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让宝宝清楚,规矩是大家都共同遵守的,不是给宝宝一个人用的,当父母都来做遵守规矩的模范时,宝宝便也习惯遵守规矩了。
比如越追越不老老实实吃饭的宝宝,家长不要做无谓的叮嘱了。实行分餐制,一人一份,饭前做好就餐规定,必须认真吃饭。如果拖拉磨蹭,大家都吃完了,你还没有吃完,不好意思,我们就收拾碗筷了,没有饭吃,宝宝需饿到下一顿。
说话算话有耐心
2岁的宝宝基本上已经可以跟家长用语言沟通,可以理解话语的意思,那么爸爸妈妈就可以告诉宝宝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
在宝宝与你唱反调的时候,要有耐心地用语言教育,当情况恶化到无法用语言沟通的时候,再使用强制性措施,并慢慢帮助宝宝学会妥协。沟通中,家长也要学会说话算话,对待同一件事情,你一会儿说行,一会儿又说不行,这会让宝宝感到无所适从。
失败之后再探索
宝宝处于“反抗期”的时候,总想自己去尝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爸爸妈妈确定宝宝做这件事情是不对的,却是安全的,那么爸爸妈妈可以尝试让宝宝自己去做,让他感受到失败的滋味。宝宝失败之后,再给予宝宝正确的指导,那么宝宝就会感受到自己的错误,减少对爸爸妈妈说“不”的机会。
当宝宝在自己探索的时候,好奇心会推动着他不断地动,不断地练习,在练习中,虽然可能失败,失败后宝宝还会沮丧,但与其让宝宝承认什么错误,不如让宝宝多做些这类事情,爸爸妈妈多指导趁宝宝有兴趣的时候,给宝宝足够的机会。
注意力转移
有时一些家长非要给宝宝讲一番道理,来证明宝宝是错的。这种方法不可取,对宝宝来说,一方面宝宝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对于成人语言并不会完全理解,这时对宝宝讲道理,处于情绪里的宝宝哪能听得进去呢。
注意力转移法,家长要灵活运用,在宝宝们闹情绪的时候,不妨采取冷处理的方式,暂时给自己一个寻找方法的间隙.同时也避免了激起孩子的倔强的心理。
适当不理睬
当宝宝的要求没有合理性而且家长又不能满足时,家长可以采取暂时不理睬的方法,让宝宝闹、让宝宝自讨没趣。等宝宝情绪好转,能听讲道理的时候,再慢慢来进行教育。
“不理睬”是一种教育艺术,我们不妨在没有危险伤害的情况下,放手让宝宝自己去活动,让他们在尝试中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乐趣。即使家长想帮助宝宝,也不要以指导、命令的口吻说话,而要以提醒、探讨等谦和的方式,这样宝宝更容易接受。
孩子病好后脾气变坏,这个“锅”谁来背?
孩子为什么病一场,脾气长?
一开始我以为是孩子身体不舒服导致的,所以也没有太在意。
但是,孩子病好后,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
本来早就学会自己吃饭的孩子,突然要我抱着喂饭才肯吃;
年初就分床睡的孩子,晚上缠着要我陪着睡;
时不时就求抱抱,路也不好好走了。
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后才发现,孩子这种突然性的行为退化,特别脆弱的心理状态,是因为孩子发生了“退行”行为。
这是一种反成熟的行为倒退现象,孩子通过这种行为,来获得自己内心的安全感,降低自己的焦虑感。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早就学会这些技能的孩子,突然变得啥也不会。
其次,在孩子生病的时候,我确实对她“百依百顺”了,放松了和孩子的相处模式。
平时想要不给的,孩子生病了,那就给吧;
平时陪的少,孩子生病了,那就多陪陪;
平时各种规矩,孩子生病了,那就不用遵守了。
看着正在生病的孩子,为人父母天生的一份“不忍心”,轻易打破了和孩子相处的规则,无形之中将我们和孩子的相处模式升级了。
生病中的孩子,看到父母一反常态的“言听计从”内心自然是很满意的。
等病好后,发现父母不再那么对自己“百般顺从”,自然就大发脾气,不乐意了。
怎么应对孩子病后的臭脾气呢
当孩子吵闹时,就是孩子需要你的爱的时候。
当孩子哭泣,奔溃的时候,正是考验父母耐心的时刻。
在儿子发烧期间,每天都情绪起伏不定,极不配合。拒绝吃药,拒绝睡觉,一次次的不听话,让她处于在受累和崩溃的边缘。
终于在第8天,她再一次拒绝孩子看电视的请求,严格要求孩子吃药时,双方都爆发了。
放完狠话后,两人互相道歉。然后,依然重复每天的噩梦,孩子一次次极端的暴躁情绪。
在这样的焦虑和高压下,她依然不忘细心照顾孩子,半夜给孩子喂温水,哄孩子吃药,清洗被吐脏的床单,睡在卧室地板上整整两夜,不放任孩子病时的各种无理要求。
终于,在她的细心照顾和有原则的爱之下,孩子痊愈后,一家人有爱地牵着手散步。
要避免孩子生病后的臭脾气,在孩子生病时父母就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孩子生病时,不合理的要求要拒绝
孩子生病时,嘟囔着想吃糖,想吃冰淇淋,想吃巧克力等零食。
这些高热量,高糖分的东西,并不适合生病的孩子吃。
不要因为孩子生病,就放宽对零食的管控。
孩子生病时自控力差,父母一时心软同意了孩子吃一颗糖的请求,孩子就有可能闹着脾气要吃更多的糖。
正确的做法是,不如一开始就把糖,巧克力等零食收走,不让“诱惑”出现在孩子的视线范围内。
尽量让孩子躺着休息,陪孩子说说话,转移一下孩子对零食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实在闹着要吃,那就跟孩子约定:“现在宝贝生病了,不能吃冰淇淋,但是等咱们病好了,妈妈一定给你买。”
等孩子病好后,一定记得履行自己的承诺。
2. 避免妈妈一直在身边,跟家人交替照顾孩子
孩子在生病时或病后,会有退行行为发生,这时的孩子就会特别黏人,尤其是黏着妈妈。
妈妈的怀抱,让他们重新找回到安全感和舒适感。
但孩子生病,从来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
这个时候,就需要爸爸或者其他看护人出场了,代替妈妈来照顾下孩子。
3. 孩子生病时不责备,跟孩子充分共情
在孩子生病时,鼓励孩子说出自己心中难受的感觉,并且给予孩子到位的安慰。
“妈妈,我感觉到头好晕。”
“宝贝,我知道你很难受,那是你的身体正在消灭细菌,不要害怕,妈妈会陪着你。”
古人教子有“七不责”,其中就有“疾病不责”这一项。
在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比起“你别哭了” ,跟孩子共情,说“我知道你很难受”来得更有用。
因为这样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理解,而不是被压抑。
如果孩子病后,变身爱发脾气的小恶魔的话,那“灾后重建”可以这么做:
1. 帮助孩子恢复常规的生活秩序
孩子病刚好时,性格往往容易会变得敏感易怒。
家长可以提前跟老师打声招呼,麻烦老师,多照顾多关注一点孩子。
并且,在孩子病刚好后,父母不要马上就“变脸”,不要病时一个样,病后一个样,父母稳定的情绪才能帮助孩子更快地恢复生活秩序。
2. 允许孩子倒退,帮助孩子成长
孩子病刚好时,适当地包容孩子的退行行为是有必要的。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修复安全感,满足孩子内在的心理需求,起到安抚孩子的情绪的作用。
孩子生完病,身体是恢复健康了,但他的情绪也需要得到照顾和恢复。
在这个“灾后重建”的过程中,记得理解孩子反复发作的脾气。
告诉自己“孩子不是故意的,我怎么引导才是最重要的。”
不断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来帮助自己,帮助孩子一起熬过这段时期。
父母温柔有原则的爱,就是孩子最好的良药。
一般来说,病好后给孩子1周左右的时间,那个活蹦乱跳,爱笑爱闹的孩子又回来了。
每个小宝贝都应日常保持一定的户外活动,健康饮食,保持充足的睡眠,注重生活中的卫生习惯。
愿每个孩子少生病,妈妈更安心。